〖基礎部分〗
1、【對句】即「對聯」中的「對」,是相互成對而沒有統一中心的上下兩句。一般有出句和應句,多由兩人以上互相應對完成。如:張之洞,陶然亭。
2、【聯語】在對句的基礎上有統一的中心和主題的上下兩句,一般由一人單獨完成,多獨立懸掛出來。如:水清魚讀月,花靜鳥談天。
3、【對聯】是對句和聯語的合稱,是由兩串等長、成文和互相對仗的漢字序列組成的獨立文體,它以對偶句為基本形式,講求聲韻,格式自由的獨立的文學藝術,它萌發於民間具對偶特點的對句,而後孕育於詩歌、駢賦,最後脫體於律詩成為對獨立的對聯。它具有民俗性、文學性、藝術性和實用性。它既獨立於與詩、詞、曲、賦、散文、謎語、俚語等各種文字藝術表現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這些藝術形式的特長。因過去對聯常題寫在楹柱上,所以也稱楹聯。
4、【對聯的歷史】目前認為,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廣泛地使用。從歷史朝代來說,對聯的萌芽階段:從漢晉到唐;發展階段:從五代到元;繁盛階段:明清兩代。
5、【桃符】據傳,古代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音「圖」)、鬱壘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為驅避鬼怪。到五代時,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變為書寫文字的對聯。
6、【對聯與文字】漢族語言不同於其它民族語言,其它民族語言往往很難做出文字上的兩兩相對和形式工整協調的對聯。漢語文字字形方正,結構優美,音節分明,聲調勻稱。因此,漢字便於形成對句,適合創作對聯。漢字的特點使對聯成為漢語言文學所獨具的一種藝術形式,各種拼音文字都不可能產生對聯。
7、【副】對聯以副計量,上下聯(全聯)合稱「一副對聯」。
8、【言】詩體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數計算,如五言、七言……對聯則以上聯(或下聯)的字數計算,如「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為四言;「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為七言。長句,尤其是長聯,一般稱字,而不論言,如昆明大觀樓長聯稱百八十字聯,而不稱九十言聯。
9、【字】一副對聯的字數為全聯文字數量的總和。如:「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為八字;「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為十四字;昆明大觀樓長聯為一百八十字。
10、【對聯的標點】文章中引用對聯一般在上聯收尾處用標點符號。一般而言,單句聯聯尾用分號為宜;中長聯,聯中已用了分號、句號,上聯尾用句號為宜;至於某些表達特殊語氣的標點符號,可使用疑問號或驚歎號等。對聯中一般不使用括號、引號、省略號、破折號、書名號等標點符號。對聯貼在牆上或門的兩側不用標點符號。
11、【上聯】對聯的前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先為上,故先書的部分為上聯。上聯又稱出句、上支、上比、對公、對頭……。
12、【下聯】對聯的後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後為下,故後書的部分為下聯。下聯又稱對句、下支、下比、對母、對尾……。
13、【橫批】是指掛貼於一副對聯上頭的橫幅(橫披、橫額),一般僅用於少數有此必要的對聯。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橫批應當與主題內容相關,應當尤其精煉(實踐中多以四字為格),也應當考慮平仄交替。橫批的字詞和內容還應避免與上下聯簡單地重複。橫批應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應當是畫蛇添足。「橫批」之「虛額」:不直書地名,或用典,或擬景,更具文采的橫額,如南昌滕王閣的「仙人舊館」,《紅樓夢》中的「有鳳來儀」、「杏簾在望」;「橫批」之「實額」:直書該處地名、店名的橫額,如「黃鶴樓」、「同仁堂」。
14、【對聯的書寫與張貼】對聯(上下聯)的書寫格式,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在實用中一般是豎寫。豎寫時,如果分成數行,則應注意上聯要由右而左書寫,下聯要由左而右書寫。上端要平齊,下端最內行(即最末行)應較短。使全聯成為繁體的「門」字形。而在在張貼、懸掛、雕刻對聯時,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此時左右,應以面對對聯所貼處來確定)。
15、【短聯】一般指上下聯單邊字數四至九字的聯語。
16、【中聯】一般指上下聯單邊字數在九至二十之間的聯語。
17、【長聯】一般指上下聯單邊字數各達二十字或以上的聯語。
18、【句腳】每一分句的尾字稱之為句腳,在單句聯中,句腳即是聯腳。
19、【聯腳】整幅聯的尾字稱這為聯腳。
20、【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五代時,蜀後主孟昶(音「廠」)親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有確鑿記載的最早的一副春聯。明代時,「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例:春回大地,福滿人間。
21、【通用聯】適用於較大的範圍的對聯,叫通用聯。如: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此類勵志聯應用範圍較廣。
22、【專用聯】僅用於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對象的對聯。如:鐵漢三杯軟腳;金剛一盞搖頭。此聯僅適用於酒館。
23、【網絡對聯】就是以傳統對聯知識為依托,以現代虛擬網絡工具為交流手段的對聯。
〖應對部分〗
24、【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對仗又稱對偶、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範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對聯的對仗有許多種,寬對為主基調,工對為追求目標。
25、【字數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
26、【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
27、【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等。主謂:面熟;並列:聲音;偏正:鐵路;動賓:司令;述補:鼓足。
28、【節奏相應】指對聯語句中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如:風和|日麗;人傑|地靈。
29、【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聯意)應當關聯,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比如「一勞永逸長生樂,萬象回春大地新」,此聯在平仄、詞性方面基本對稱,但上下聯內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
30、【工對】又稱嚴對,是嚴格、工整的對仗。工對的對仗要求七要素: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諧、意義相關,文字相異。在一副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多數的概念是75%,即7個字至少有5個是工的,就是工對;7個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對),就是工對。工對是對聯的最高境界,它可以產生一種整齊和諧的美。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31、【寬對】是與工對相對而言,就是對仗上放寬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結構基本一致,平仄大體相對,詞性大致相當即可,但內容仍然相關。寬對,往往只需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就可以了。古今楹聯作品,以寬對為主,因為刻意求工,往往因詞害意,步入形式主義。如黃魯直《答龍門秀才見寄》詩第二聯: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
32、【自對】就是當句對,又叫「邊對」,即於一句中自成對偶。如:甘霖成瑞雪;百嶺見千嬌。
33、【借對】就是在用某個詞語的甲義的同時,又借它的乙義來與另一個詞語相對。如:紅白相兼,醉後怎分南北;青黃不接,貧來盡賣東西。下聯中「東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時,借其表方位意思來與上聯的「南北」相對。
34、【失對】上下聯全體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對仗規則的,即為「失對」。全聯完全失對者,自然不算是對聯,而部分失對者,則稱之為「病聯」。古今聯壇,「失對」與「病聯」可以說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聯中也並不罕見。如佚名題烏江項王祠聯:「司馬遷本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臨祠大哭,至今草木有餘悲」。聯中「本紀一篇」與「臨祠大哭」,全不對仗,是典型的「失對」。
35、【正對】亦稱同類對,指上下聯的內容基本相同,互為關聯,互為補充。正對,上下聯是寫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或從不同的角度去寫一人事物,雖然內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聯同義或基本同義。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36、【反對】指上下聯的內容相反的對仗,它們從相反的角度去闡述一個主題,兩相對照,對比鮮明,相反相成。如:滿招損,謙受益。
37、【串對】也叫流水對,是對聯中一個意思分成兩句來表達的對仗,出句對句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出句與對句在語法上一脈相承,互相不能脫離,更不能顛倒,猶如順流而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8、【無情對】又名羊角對,是晚清士大夫中興起的一種文字遊戲。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並不相關,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徵是要求字面對仗愈工整愈好,兩邊對的內容越隔得遠越好。如: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無情對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逐字相對;二是上下必須具備極強的歧義效果,以能讓人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為標準;三是大量採用借對法。
39、【作聯基本法則】概括為「工、穩、貼、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結構和對仗工整。一副對聯,應做到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諧,句式相仿。工整,是寫對聯最基本的要求。工,還有「精巧凝練」的意思。以有限的數字,表達無窮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構思、佈局、用字、遣詞、造句等方面,達到精巧和凝練。
41、【穩】即要求上下聯強弱相當,結構穩定。其一要「形穩」。選擇句式時,多將短句置於前,長句置於後。比如,十言聯中,四六句式為主;十一言聯中,四七句式為主;十二言聯中,五七句式為主;十八言聯,六五七句式為主。其二要「音穩」。「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穩的音韻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聯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穩。其三要「義穩」。穩的內在涵義,主要表現在強弱上。所謂強弱,即上下聯言事範圍大小的相對,思想深淺的相對,抽像與具象的相對,感情濃淡的相對。一般情況為,上下聯的強弱相當。其四要「人穩」。即「工夫在聯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穩定。
42、【貼】即上下聯要求聯繫自然,意境和主旨統一。如果立意不當,則主旨欠佳;抒情不當,則表態失度;措詞不當,則舉止無方;用字不當,則形貌多疵。春聯、壽聯、輓聯,分「通用」和「專用」兩類,通用聯雖「放之四海而皆准」,卻沒有個性,不「切」,因而,不應成為創作的主要途徑,倒是專用聯應予大力提倡。
43、【切】指撰聯時上下聯內容完全切合客觀事實、現象,緊扣主題,意旨和作用表現出明確的獨特性,難以引申移作它處使用。
44、【新】就是新鮮別緻,有獨創性,不因循守舊,達到「標新領異」的地步。對聯的語言,應該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鮮活潑。舊的陳詞濫調,應該拋棄,新的標語口號,要杜絕。例:雖雲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工夫(理髮店聯,構思新穎,雙關巧妙)。
45、【奇】就是構思奇特,語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絕。這樣的對聯給人印象頗深,往往過目不忘。例:三強韓趙魏,九章勾股弦(華羅庚自作巧聯,結合時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換數字引領,言之有實,構思相當新奇,不可多得)。
46、【詩鐘】是清代中期以來文化人文娛活動的一種。它是在限定的短暫時間內,限定的特殊條件下,創作七言對句的一種文字遊戲性質的活動。詩鐘叫法來源是:在出題以後,把點燃的香橫放著,香根上系根線,線頭墜個銅錢,下面再放個盤子,香著到那裡,把線燒斷,銅錢落在盤子裡,發出鐘鳴一般的聲音說明時間已到,必須交卷,因此稱為「詩鐘」。詩鐘的創作,一般採取出題、答卷、評定、發獎等一連串的方式,以集會形式進行。此種集會稱為「吟社」、「詩鐘社」、「折枝社」等,簡稱「社」。
47、【詩鐘格】詩鐘限定條件方式甚多。總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稱為「格」。都用一副七言對偶句組成。嵌字的,稱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為「合詠格」、「分詠格」兩種方式。
48、【詩鐘嵌字格】是詩鐘裡最常用來出題的一大類。指出題者指定幾字,並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種對聯方式。所嵌的字稱為「眼字」,簡稱為「眼」。
49、【詩鐘合詠格】即將題意表現於鍾聯中,以不犯題字為原則。例:「花落知多少,合詠,不犯題字:淒涼牆外飄難數;狼藉階前掃幾回」。
50、【詩鐘分詠格】上下聯分別詠出不相干的兩個事物,逐字逐詞對仗工整,通過聯意從某一點上把兩件事物關聯起來。例:近視眼,楊貴妃,分詠:面前但覺乾坤小,掌上猶嫌體態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