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苟子的《赋篇》。从已知的文献来看,辞赋在早期应该是一种类似于说唱的民间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楚辞》、战国时期纵横家散文等文体的一些特征,因而辞赋综合了《诗》、《骚》、战国散文的特点,文体形式的灵活性非常大。一些 学者认为,辞赋是属于文言文语体的文体,在当今,辞赋已经死亡。这种观点是相当草率和不负责任的,事实是,当今从事辞赋创作的大有人在,辞赋仍然在当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一 、中国古代史上辞赋的沧桑历程 赋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中,把屈原的楚辞列在首位,称作“屈原赋”。在汉代,楚辞和赋都被称作“赋”,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赋与楚辞是一种文体。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汉代的辞赋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这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此时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蔚起。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赋的主体地位已经让位于诗歌,但仍然是作家衡才的主要标准,所以,多数诗人诗赋兼作,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辞赋本身也经历着转变。首先表现为由两汉时期以铺写京都、宫殿、苑囿、田猎为主的“体物”大赋,逐渐变为抒情小赋,并且朝骈化发展。唐朝延续六朝时期的写作趋势,诗人偏向于小赋。这里的小是相对的,与大型的赋相比,小赋通常短小得多,多是5O行左右。这一类型的赋一般是用来详尽描绘某一具体事物(咏物)或表达个人情感(抒情)或对时事政见进行批判和挖苦(讽刺)。但唐朝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律赋。律赋约在8世纪初期成为了唐代进士科举考试的命题形式。所谓律赋,指唐代科举考试中专门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所限韵脚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八韵。试赋限八字韵脚,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试题为《旗赋》,以“风日云野,军国肃清”八字为韵。要求全文分为八段,各段依次用此八韵中的一个字押韵。八韵要求依次四平四仄。此后,试赋沿袭此路,便逐渐形成律赋。唐朝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吸引了大批文人士子去刻苦研习写律赋。律赋作为科举科目一直沿袭到清末。律赋的实质是赋的格律化。到了9世纪晚期,俗赋出现,所谓“俗”,意指大量地使用了方言和口语化的元素,从表达方式上看,俗赋更加倾向于散文,押韵比较闲散,有时根本不押韵,听觉系统与早期l的赋相去甚远。敦煌史料中保存了一部分无名作家的俗赋作品。与此相同的是文赋,或称散赋,最初是9世纪的一些诗人开始应用于写作,在宋代受到广泛欢迎。文赋是与律赋相对而言的一种赋的变体,并与律赋同时并存。“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其主要特征是不拘骈偶、音律;章法整饬自然,句式摇曳多姿,体制上呈散文化的倾向和气势,故称之为文赋。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它始于唐而盛于宋。代表作有韩愈的《进学解》、柳宗元的《答问》、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大部分显示出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趋势。这实质上是赋体发展到终极阶段返朴归真的一种标志。元明清三代的赋体创作虽然没有引起目前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当时的创作是相当兴盛的,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元代辞赋有四五千篇,明代辞赋有15000余篇,清代辞赋有19000余篇。这三代是古代留存辞赋最多的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当时的文人知识的积累更为丰厚,而辞赋是适合逞才的文体,所以一些文人藉此以炫耀学问;第二,辞赋是适合渲染盛世的文体,在明清时期,一些统治者对“盛世”气氛的狂热可以说是空前的,因而,当时出现了好多冠冕堂皇的颂美大赋,大赋 的兴盛又带动了其他赋体的发展;第三,由于明清“八股文”兴盛,科举仍以八股文取士,此期之“律赋”专行于考场,亦受到八股文影响变为“股赋”,所谓股赋,指由律赋、散赋混成,寓骈於散,对偶中掺入八股文句法。而且,八股文其实也是由律赋演变而来。由于科考的关系,辞赋创作自然为一般读书人所青睐;第四,明代中叶和清代以来,文坛表现出浓厚的复古倾向,辞赋作为汉代盛于一代的文体,在“文必西汉”的口号下引起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辞赋和其他文体的融合,章回小说、戏曲、文言小说等都从辞赋那里得到了丰富的沾丐。 二、民国时期辞赋创作的衰落 辞赋走过了两千年的历史,处在民国时期的辞赋创作已经全面呈现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清朝末年,国力衰微,内忧外患。自清朝末年始我国一直积贫积弱,一直没翻过身来,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历史现状折射到文化上就造成了所谓的文化自卑。至五四运动前后,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寻找其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国民积怯积懦的病因,鲁迅在《狂人El记》中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用了咬牙切齿的两个字:“吃人”。至此,文化自卑心理全面形成,“打倒孔家 店”、“全盘西化”的口号一时间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有其极积的一面,使中国人有了开放的心态,有了超越的眼光,从单元文化孤立走向多元文化交融。但新文化运动也有其明显的消积作用,如全盘否定传统,致使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起码的敬意和必要的信心,辞赋创作在这一时期失去了吸引力,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其次,科举制度的废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发布上谕革新科举,规定答题过程中一律不准用八股文形式。然而,由于社会病人膏肓,徇私舞弊之事层出不穷,科场丑闻不断发生。对科举制的点滴改良已无济于事,科举制走向了历史的边缘。在录取过程中逐步减少取士名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四El,光绪帝停罢科举。伴随了中国历史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科举的终结使辞赋失去了以往对于士子的吸引力。辞赋虽然不再迷人,但辞赋二千年来的影响却渗入了我们文化的骨髓,比如弹词、章回小说中精美华丽的对仗诗句,就是辞赋挥之难去的影子。 第三,乾嘉学派的衰落。乾嘉学派兴起于乾隆时期,到了民国已全面衰落,进而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包括辞赋。乾嘉学派重视训诂、考据,反对空想臆说,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有卓越的贡献;也推动了金石学的复兴。辞赋本身追求形式,以铺陈描写见长,因而对古文字学、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等的知识积累要求相当高,所以乾嘉学派兴盛时很多研究者都进行辞赋创作,数量颇丰,到了民国,国学衰微,辞赋创作队伍也急剧减少。第四,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口号。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他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命,废文言而倡白话。辞赋本身追求形式绚丽,追求语言精美,是最具古汉语音韵美的一种体三、建国后的辞赋创作建国以来,辞赋创作面临着机遇。辞赋作品在艺术技巧上虽较少开拓,但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尤其是辞赋 “颂美”的功能符合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蒸蒸El上的局面,故而这种古老的文学体裁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一系列讴歌祖国崭新面貌的赋作陆续出现在各大报纸刊物。一些作家也尝试着接近辞赋,使用辞赋,创作辞赋。如从建国后到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名城赋》(建筑工程出版社,1960)的问世,体现了建国后白话文赋的集中成就。又如“新诗赋体”的出现。所谓“新诗赋体”,是由诗人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此种诗体便于表达开阔的内容,抒发热情、豪迈、磅礴、雄奇的情感。基本特征是:句式集短为长,每节四行,一三行、二四行大体对称;采用半逗律,押韵严格,停顿齐整,节奏鲜明,文辞华美;采用铺陈、排比、复叠、对偶等艺术手法咏物抒情,收到一唱三叹、尽情抒怀、层层烘染、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格调雄浑明朗,思想倾向明显;风格壮美而又婉转多姿,在充满了激情般的诗的波涛之中,常常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主要作品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登泰山》、《团泊洼的秋天》等。又如杨朔的散文《茶花赋》。杨朔作为一名成就卓著的散文家,虽然在创作中没有明显体现辞赋的形式特点,但是他使用“赋”一词讴歌赞颂崭新的时代精神,能明显地体现“辞赋”颂美的功能特征。作家流沙河也有《东郊沙河赋》、《绵竹赋》等一批作品,情趣天然。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地区,都有出自或业余或专业人士之手的辞赋作品,并能发现辞赋对其他文体的影响和渗透。如王朔的对话 体小说、王文华的《蛋白质女孩》、高行健的美文小说等。进入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这极大地激发了辞赋研究和创作者的热情,故而辞赋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辞赋创作人数剧增。产生了难以明确计数的大量赋作。为了便于对时下的辞赋创作群体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以下笔者将尝试对其进行大概的分类。各类创作人员有彼此交叉的现象,主要为了行文方便,强为分类。 1.转型知名作者 由其他体裁创作转至辞赋创作的作者。如颜其麟,魏明伦等。这一类辞赋创作人员大都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在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上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学艺术领域已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转而写作辞赋,亦能大笔如椽,一鸣惊人。比如魏明伦,曾先后 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魏明伦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屡屡获奖,被戏称为“巴蜀鬼才”。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魏先生的代表作品有《大洲广场赋》、《中华世纪坛赋》、《会堂赋》、《廊桥赋》、《二滩赋》、《绵竹赋》、《盖世金牛赋》、《合江亭赋》、《纪信诓楚赋》等近10篇骈赋文,诸多骈赋均被中央级报纸争相转载,如《绵竹赋》从四川绵竹的地理山川写到自然风光,再及绵竹地方的历史人文,接下来用一句“忽觉历史诸公,化为当代群英”承上启下,过渡到对当今绵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歌颂,通篇浑然一体,使读者对绵竹城市有了宏观把握,油然而生对绵竹的向往。魏先生对赋本身的驾御也十分熟稔:“诗圣杜甫,索取绵竹栽种;神童王勃,题写武都碑铭;醉仙李白,赞美烟霞隐士;通才苏轼,歌吟蜜酒烧春。伴东坡夜游赤壁,吹洞箫促成杰作宏赋者,绵竹人杨世昌也,引岳兵抗金酋,撑危局兼任元或宰相者,绵竹人张紫岩也,朱熹讲学论经,执教鞭登上儒林高峰者,绵竹人南轩先生也,助康梁变法维新,洒热血染红菜市刑场者,绵竹人杨锐君于也⋯ ⋯诸葛亮无愧出师表,诸葛瞻不负诫子书。乃翁乃祖鞠躬尽瘁,其子其 孙昂首捐躯。”这些句子,音韵铿锵,且文采斐然,气势充沛,“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有孟子雄辩的文风。又如颜其麟,1935年生人,一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同时兼攻书法。现为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院士、院长。其著作有《香港赋》、《三峡赋》、《黄河赋》、《桂林赋》、《黄山赋》、《庐山赋》、《南昌赋》、《黄鹤楼赋》、《扬州赋》、《西双版纳赋》、《鄂州赋》、《石画赋》、《鳖赋》、《南榭赋》、《丹阳赋》、《菏泽牡丹赋》、《洛阳牡丹赋》、《张家界赋》、《少林赋》、《郑州赋》、《海上田园赋》、《服装赋》等30多篇大赋。颜先辈的《宜春赋》一共38段,9 000来字,堪称辞赋字数之最。比如赞美宜春四时景色“春则风娇日嫩;夏则荷净凉生。秋则篁修暑退;冬则冰冻寒凝。枕流漱石。德裕曾作肥避之客;啸竹眠花,卢肇亦步少微之星。卧石室兮而优游,惟知邱园道贵;醉云溪兮而落拓,永觉泉石风清”。有醉翁亭记的传神利落。颜的辞赋洋洋洒洒特别擅长铺陈,极尽渲染之能事,气势恢弘,对仗工整,包容广泛,波澜壮阔。将宜春的地理历史、风 土人情、特产物品等一笔描尽。何开四,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词赋家,600余字的《中华钱币赋》现刻碑立于成都印钞公司,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另有《巴蜀文化赋》、《大地赋》、《中国农业赋》、《国酒茅台赋》、《川菜赋》、《国宝熊猫赋》、《沐川赋》、《南糊赋》、《小平百年赋》等,其中《中国农业赋》一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刊刻展出。这些大家的赋,写法比较正宗,功底扎实,加之其特殊身份及社会地位等原因,其作品一旦问世,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而这一类作品在辞赋创作界某种意义上有风向标的作用。其人其赋,会不自觉中形成辞赋界的标杆楷模,诸多后继在尊崇中模仿,无形中会引导整个辞赋界的风气。只不过经历了清末民国辞赋的全面衰落,当今“登高而赋”的“大夫”且为大家的实在凤毛麟角。2.兼作辞赋的理论研究者近年来,辞赋研究的队伍也在一直扩大,出现了龚克昌、康金声、孙以昭等一批学术精英。他们从事研究多年,理论修养深厚,取得了在圈内引起轰动的成果。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这些学者偶为赋作,如山东大学教授、辞赋学博士生导师龚克昌先生的《南城赋》,再如安徽大学教授孙以昭先生的《龙门赋》,又如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骈体古文专家教授许孔璋,著有《黄山赋》、《合肥 赋》、《进学赋》。这些作品或闲情逸致,或汪洋恣肆,都文风严谨、精炼,颇具大气,禁得起推敲揣摩。不过这些学界精英平时的主要精力都投注于学术研究,作品的数量着实有限,从眼下观察,还未发现有太大影响。 3.官员辞赋作者 中国自古就有“诗赋取士”的传统,诗歌辞赋是否作得好,往往是一个士子能否从政的标准。到了现代,科举废除,诗赋也不再是读书人必攻的学业。但是仍有一些官员进行辞赋学习和辞赋创作。他们就职于政府部门,身居高位,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或者由于本身的爱好,或者由于其他一些原因进行辞赋创作,往往能够结合当地的地理、经济、社会实貌,借助辞赋这一铺张扬厉的文学样式来讴歌某一主题。如近来凭借《龙门赋》和《牡丹赋》名噪天下的孙继纲先生。孙继纲在洛阳市任要职,洛阳辞赋研究会会长,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品《龙门赋》“若夫形胜之妙,俨然超尘。巍峨翠黛,峥嵘阙门。穿岸柳以观瀑,临飞泉而聆琴。投望眼以石楼,闻传说以石笋。循雕栏而拾阶,凝婪目而醉人。凌清波而旷心,跨卧虹而怡神”,用热情的笔调,瑰丽的辞藻,精妙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古都洛阳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 石窟,同时也为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作了精彩绝伦的诠释。“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艺术,树中原风格为 其旌。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其对石窟艺术大加赞叹,读者读到这里,都不由得心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孙继纲先生的《龙门赋》和《牡丹赋》今年四月在央视播出,配之优美的画面,观众反映很好。袁瑞良,曾任福建省莆田市副市长,现任南通市副市长、江苏省作协会员,著有《阅江楼赋》、《狼山赋》、《军山赋》等。袁先生赋磅礴大气,笔调宏阔。官员辞赋作家充分发挥了辞赋“润色鸿业”的功用,用赋体的形式来颂歌本地的地理风貌,民风民俗,政绩大事。一方面可以宣传提高本地知名度,扩大影响,另一方面洋洋洒洒的大赋也颇能显示作者的学识,是官员才能的一个体现,能赋虽然已不是当代人从政的必要条件,可于百姓子民而言,这种“高贵”的体裁应该也是可以引出几分仰慕的。 4.工于辞赋创作的各界英才 除去著名作家、各地政要和知名学者,华夏大地上好赋工赋的各界人物也是群星闪烁,谨列举一二:贺兴桐,书法家、诗人、作家、编剧和电影导演。《云青岩赋》是为纪念共和国元帅贺龙而写,作者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描写了张家界、天子山、武陵源,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写贺龙,但是字里行间却无不在颂扬贺龙,隐喻贺龙品格像天子山样巍巍挺拔,内心像武陵源一样优美,襟怀像“天门洞开,澧水西来”一样博大,这种歌颂不着痕迹,妙到毫巅,匠心独运,不同凡响。《云青岩赋》既充盈着楚辞激越飞扬的神韵,又流露出汉赋辞藻富丽的风骨,而且还蕴含了唐宋文风古朴雄浑的气势。高志其,系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家高士其之子。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委员会秘书长及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是著名的辞赋家。在香港回归前夕著《香港回归赋》,轰动海内外,被称为“世纪之作”。其他见诸报端的名篇有《风呜赋》、《读书赋》、《规律赋》、《梅花赋》、《五台山赋》、《重兴大法王寺碑记》、《情法论》、《乘论说》、《白云山赋》、《大医赋》、《禁毒赋》、《南山海上观音赋》,等等。张心豪,副教授、词作家,世称“新赋独家”、“新赋之星”、“新赋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荷花赋》、《天地赋》、《陈云赋》、《抗战丰碑赋》、《白龙马赋》、《林荣画赋》、《龙马赋》、《长城赋》、《黄河赋》、《名家赋》、《国花赋》、《龙赋》、《新装饰赋》、《相思树》、《香港欢迎您》、《百花集锦》、《群仙子谱》等。张先生的赋通俗易懂,题材极广,涉极城 乡经贸,人物书画,已自成一家。此外还有武汉王士毅的《盘龙城赋》、《木兰湖赋》、《古门山赋》,在各界辞赋创作人士中还应引起注意的有贾玉宝,笔名彭鹏,2OO4年7月始,创作“华南三赋”(《海南赋》、《深圳赋》、《羊城赋》)。其中,《海南赋》1O米魏碑书法长卷为亚洲博螯收藏。2005年8月,受大同市政府邀请,创作完成《大同赋》。这一类型的创作主体遍布各个行业,个人经历、生活背景千差百异,所以作品呈现出多元化面貌,虽然这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难予以定论,但其内容涵盖了当下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辞赋在我国当 下的社会发展中不仅能站稳脚跟,而且有发扬光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5.网络辞赋写手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大批辞赋写手,这应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现象。从1992年,因特网被允许用于商业用途,网络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1O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取得了飞速发展,当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1亿多,网络也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生活格局。于辞赋创作而言,网络的应用在辞赋创作史上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网络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有明显的特点:信息量大,即时性强,突破了时间、区域的界限,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网络可以随时将个人的辞赋新作发布在各个网站,呈现在数以千万计的网民面前。更关键的是网络突破了互动界限,兼容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征,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网友可以即时回应发布在网络上的辞赋新作,并能以一传百,任何人都可以运用搜索工具浏览到这些作品,发表评论,引起反响,造成舆论。同时网络还具有社群化特点。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的,比如各种各样的社区、BBS和自由论坛、俱乐部充斥在虚拟空间的各个角落。而且这些社群往往形成一些很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具有很高 的文化传播价值。很多网络写手共同注册一个网站,建构共同的网络空间,呼应唱和,乃至形成流派,蔚为壮观。现在在网络上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人数无法科学统计,但知名的网站有中国辞赋网,中华骈文网、中华新赋文学网等网站,这几个网站吸引了不下几百名作者。在此介绍几位网络知名写手:周晓明,网名锡东刀客,现任中华 辞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华辞赋网副主编、总顾问、赋家;天涯社区辞赋论坛版主;中国雷池文化网特约编审,《雷池文化》报驻地记者。周晓明的诗赋创作手法娴熟,用语精致,笔势轻灵,适应时代,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著有:《博客文化赋》、《瑞士赋》、《神舟飞船赋》并序、《金庸赋》、《夜月幽莲赋》、《粽赋》、《茶山杨梅赋》、《春赋》、《象棋赋》、《江心赋》、《新城大厦赋》、《温州赋》、《西施赋》、《廉政赋》、《气赋》、《扇赋》、《醉赋》、《中国电影百年赋》并序、《边锋赋》、《鹏城赋》、《霍元甲赋》等21篇之多,目前在国内属屈指可数的佼佼者——堪称高产出一流赋家,令他人叹为观止、望尘莫及。另一领军人物是潘承祥,网名W_.X888。现为中华辞赋创作与传播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辞赋网总编;中国雷池文化网主编;天涯社区辞赋论坛版主,著有:《安庆赋》、《安庆人文赋》、《望江赋》、《望江人文赋》、《怀宁赋》、《怀宁人文赋》、《太湖赋》、《太湖人文佛禅赋》、《馒乡赋》、《PC)(888诗文自赋》、《网赋序》、《互联网赋》、(vcx888自赋并序》和《枞阳赋》等几十篇。其赋作用典多多,豪迈大气,极善铺陈,篇幅宏大,气势恢弘,风格卓异。天山客,是一位有着边疆特色的辞赋家,创作的作品有《天池赋》、《后天池赋》、《雪莲赋》、《听涛赋》、《冰川赋》、《草原赋》等十几篇作品,大多描写祖国边疆风光。“展一轮明镜,王母晨妆,柔云忘返;酿一池春酒,明月醉酣,星河倒悬”。意境幽美,词句清新。金学孟,现任中华辞赋创作与国学传播中心副主任,网名:“雪梦兰”、“江浙人”、“兰花草”。辞赋作品甚多,脍炙人口。代表作有:《心神赋》、《民情上疏》、《毛泽东赋》、《小平赋》、《京华四望赋》、《蠹虫赋》、《割据赋》、《愤世赋》、《邪恶赋》、《土地开发赋》、《短歌行赋》、《风云赋》、《东昌河赋》、《冷静观察说》、《博爱赋》、《与八义笺》、《君子兰之国兰赋》。保镖,山东人,现任天涯社区管理员,著述颇丰,特别是《风赋》、《云赋》、《雨赋》、《雪赋》自然气象之四赋,功底深厚,文采飞扬,气势纵横,细品慢读之下,隽永悠长。陈仁德,网名虞廷,忠州籍作家,重庆诗词学 会副会长,重庆青年报激动周刊副主编。著有《忠州赋》、《五桥机场赋》、《翠屏山赋》,其赋颇好用典,以律赋为体。内容大气,行文古雅,其中《忠州赋》碑刻于忠县长江大桥上。江南风少爷,浙江湖州人氏,而立之年。其人著述甚丰,诗词曲赋各有涉及。著有《滕王阁续赋》、《莲园赋》、《菰城别赋》、《雪山白羽赋》等,古文功底深厚,深得赋体之玄妙,写来大气磅礴,颇具古意雅趣。刘铁,网名月光流星雨,达斡尔族,擅画,创作的作品有《逍遥赋》、《白骨赋》、《士人赋》、《诗赋》等。蒋红岩,网名花月主人,专长 在于做搜集整理校勘工作,据说是收藏最多的网友。此外网络上也出现了诸如贺晓贤一类的少年辞赋写手,如若持之以恒,前途不可限量。网络辞赋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 四、几点思考 综观中国赋坛创作的现状,笔者姑且做几点粗浅的 评价。 一是辞赋这种在民国衰败的文体在现在已经呈现出 全面复兴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作者多、作品多、作品质量 高,作品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辞赋创作的评 论、赏析类作品也相应开始繁荣。辞赋完全可以胜任讴 歌赞颂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光荣使命,会普及到更 广大的受众当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 辞赋作品会竞相登场,争奇斗艳,我们拭目以待。 二是网络已经成为了辞赋创作的新平台,在传播、宣 传辞赋创作和辞赋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如 何利用好网络,如何办好辞赋网站,使网络真正成为辞赋 创作的现代化助手值得每一位辞赋研究人员和辞赋创作 人员深思。 三是大量的辞赋高手逐渐现身,大量的赋作已经出现,但应该明确的是:任何一种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的文体都不会繁荣。赋在历史上一直给人“高贵”之感,现在如何走下神坛、如何结合现实,实现社会化、产业化,是一个任重道远且迫在眉睫的课题。 四是辞赋史出现的各种体例在当今都有人仿作,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赋”的出现和流行。代表赋家有张心豪、王铁等。不只少数几位辞赋作家,绝大多数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都结合当代实际把辞赋通俗化、平民化了,“新赋”之“新”,笔者认为一是指出现于新时代,二是在语言上通俗晓畅,人人可以得而诵之。这种“新赋”接 近于唐代的“俗赋”,但是个别作品显得不够精练,如张心豪《牡丹赋》中“牡丹城乡人潮涌,大街小巷车流长,谷雨前后绽新妆,普天之下皆若狂”一类的句子显得不够讲究,有进一步雕琢的空间。新赋如同俗赋似乎在艺术性上相对其他辞赋体例薄弱一些,但用词平俗易懂,可读性很强,有学者认为来自民间的俗赋是辞赋的真正本源,那 么21世纪的新赋是否也会孕育出崭新的辞赋园地呢?虽不敢妄下定论,但是新赋是辞赋创作发展的一个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才子鸿儒都来参与、关注辞赋创作,促使其良性发展,使我国这一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绽放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张东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