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吹树吟 于 2015-5-29 11:54 编辑
先前,听贝多芬《悲怆交响曲》第三乐章,会想起遥远的知青时代,在一个人的冬天,就着桌上一盘咸菜,默默咽饭的情景。
渺茫而孤独,隔壁有牛的低吟声,一尺见方的小窗望到田野,荒凉而寂静。
后来,再听贝九第三乐章,会想起残荷,枯草地,风中的稻草垛,以及滩涂的芒草、芦苇……所有自然界中的东西,仿佛都在揭示——生命的常态,其实是枯索与荒芜。
时间会静止吧,生命会龟缩吗?它不会比坏更坏吧。这是贝多芬坐在黄昏的莱茵河畔苦劝宇宙,叫宇宙不能那样无情冷酷。
贝多芬年轻的时候,也跟一个个姑娘建立起恋爱关系,但都及其短暂,没人知道为什么。《月光奏鸣曲》是献给其中一位姑娘的,后来,那姑娘跟一个公爵结婚了。爱情有时是井底水,一直凉到骨头缝,再蓬勃的烈焰,怕也暖不过来的。《月光奏鸣曲》中,不光有琴音,还有自然之声,远远地,渺渺而来,真是万物寂静啊。为什么有了自然之声,更显寂静呢?是灵魂暂歇,有了伴儿。每次听《月光曲》,心底无限宁静,静得仿佛睡过去。梦是蜿蜒不绝的河流,我一点点顺流而下,去抵达,触摸,彼岸的花香草长。
《悲怆奏鸣曲》应该创作于《月光曲》之后吧。一个人在经历了灵魂的短暂甜蜜,然后顿然失去,陷入哀伤,听《悲怆》总有种幻觉,那急速回旋的音符,就像是一个人在烈日下锄地,心上的苦痛哀鸿遍野,手里紧握的锄头却依然勤勤勉勉,挥汗如雨,一锄一锄地挖,一锄比一锄深,终于,仿佛用尽毕生精力,回头望望身后的一块地,却也整个翻了一个新,可以在上面种植该种的一切。这里饱含了人生的悲苦,但没有后悔和自怜。我想《悲怆奏鸣曲》似乎该有个副标题,叫“谢谢那些没有得到的”。
一个最需要耳朵的人,却慢慢失聪;一个特别有情怀的人,却没有亲眷。这是双重的枯索与荒芜了。 “宇宙”最对不起贝多芬的地方,大抵是这里。从26岁开始,残忍而野蛮地一点点地拿走他对于乐音最为敏锐的触角,以至49岁时完全失聪。
有些人的一生,就是受尽折磨的一生。然后生出两种结果:要么沉沦,要么涅槃。涅槃是什么?是超越肉体的局限,以灵魂来感知一切。好在音符是一条喧沸的大河,贝多芬以灵魂之躯去一探水流的体温,慢慢熟透它,穷尽它。
俗世的零碎的幸福,滋养人,也毁灭人,就是不能重建人。而贝多芬是在废墟上重建的一个特例,他置身人世57年,比大雪中的残荷还要枯萎,但他是大雪覆盖的湖,曼妙无瑕的音符,托举着他,成全了他,他终于不朽了。他的灵魂在湖面呈飞腾状态,永不坠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