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4-1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五律·竹林听雨四章
文/听雨轩主
其一
野径涵青岫,幽篁冷翠烟。
枝摇风拂叶,云积露敲弦。
溅玉惊山耳,飞珠落碧泉。
坐闻天籁曲,不醉亦陶然。
其二
时澍催斑笋,春霖鼓洞箫。
风传三箓诏,香泛百花潮。
天水清昏目,山溪诵旧谣。
竹林听雨罢,相见口称猫。
[注]称猫:取东坡《叙》:“(忠恕)国初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忿朝堂,贬干州司户。秩满,遂不仕。放旷岐、雍、陕、洛间,逢人无贵贱,口称猫。”《宋史•郭忠恕传》记此事。“猫”亦作“苗”。后因以“称猫”谓不谈政事。
其三
云破悬麻线,天倾大士瓶。
痴风多郁结,断梗助飘零。
心曲无由诉,湘弦谁与听。
韵敲晴雨伞,烟锁短长亭。
其四
雨诵齐天乐,风吟大藏经。
苍烟嘘紫竹,秀壁列银屏。
醉梦浑然觉,闲云自在听。
谁将甘露洒,浣洗一山青。
评赏:
组诗四首整体意韵浑成,作者以清俊缜润之笔描绘竹林听雨之清幽境地,才思丰沛,法度俨然,笔调上带有明显的宋诗格,而又不落宋人窠臼。唐宋诗之别,前人已备述;唐宋诗之争,至今似未息。总的来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这是历来共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此组诗行文好在作者无直陈理趣,做到情理并用,情与理的统一,细密的观察,奇妙的想象,精炼的刻画,将恬静的心境与竹林雨景交织,听雨自得闲情野趣,使读者神思飞越,身如亲临。《沧浪诗话》又云:“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唐诗自然而蕴藉浑成,宋诗工巧而精细直露。此组诗亦具备宋诗精细直露的特点,技巧上颇能讲究,炼字炼句之法尤见功夫。四律语言的锤炼归位到意境上,入古意而能开新境,所呈现竹林听雨的意境之美,不似画境胜似画境,有同现代高像素镜头带出清晰般的灵境感,或幻觉或真切,此妙境徜徉其间,诚非虚赞矣。读诗即读人,在诗意境的背后,我最能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静,是作者的平静、淡静、空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