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刀:评改朴素方正之絮飘迎夕节
朴素方正是一位多产的词人,写出的作品也是有模有样。
然而,由于对词牌构句理解的不深入, 却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上层楼。
这里,仅就他最近的一篇作品作一个讲评。
下面是他的作品。为了清晰起见,我不用传统的不分段表示法,而采用按意群分行的办法,来给出文字,一方面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也是为了使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个比较清晰的对比。
朴素方正:赏南枝(配图:盛开的腊梅)
絮飘迎夕节,正琼阁月落,碧海云飞。
玉树结霜清,觅鸥迹、几处馨逸英姿。
灯五色、烛九枝。腊酷冷、暮阳忘私。
去雁岭南故旅,却记得年时。
沙尘塞外相持。冻天冰地,领仙蕊应知。
上苑暗香临,新春盼、汐涌斗宿全非。
冈百尺、醪一卮。马踏远、酥肌绝奇。
绿澜浪翻桃渡,喜寒笛横吹。
这篇作品的问题,有这么几个:
1、不善于运用句型,说明对这方面知之甚少。
2、物象设计过多,且很少能相互关联,这样就不能使行文保持连贯。
3、不善于使用虚字,这使得行文风格类似散文,从而缺乏情感的充分表达。
4、步韵时不能自由地脱离原韵字义的束缚,这源于自己不能有计划地组织文字,写到哪,算哪。
下面按这四个方面详细地谈谈。
一、句型理解。
要想对句型有理解,就要弄清楚三个基本问题:
1、宋词与唐诗、元曲有哪些区别?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要怎样组织文字,才能使得作品至少从形式上“像”个宋词。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揣着一本糊涂账,但是他们会说,照着谱填就可以了,或者说,格律是枝丫末节,只要意思好,每句凑好字数就行了。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由于本文的重点不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现在只是简单地给出结论:
宋词就是以四言骈句为核心句,以律句为行文基本节奏,以虚字或类虚字勾勒精气神,这样的一种文学形式。这可以说是宋词的三个基本形式特征,缺少一个,作品就会在形象上失真许多,如果一个也没有,即使立意再好,也只能是宋词样式的散文。
2、宋词都有哪些句型?
目前已经普遍认识到的句型有:
1)律格:包括标准律句(如:【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跟仄仄】)和准律句(【仄仄平平仄平仄】)。
2)叹格:以顿号(、)为标志,通常应在其或前或后有叹语。无叹语则不能称为叹格。叹语以有虚字为标志。
3)领格:虽然有多字领,但定义仅限一字领。
4)叠格:包括叠字(包括句内不相邻);顶针;独木桥;后句叠前句的字、字段直至整句。
5)骈格:包括等长和不等长两个句子构成的排比、对偶、对仗。
以下是尚未认识或认识了但尚未得到承认的句型:
6)拚格:两个短律句直接拼合的句子,通常用于促声,如:【平仄平仄】,就是有两个【平仄】拼合的。
7)缀格:与领格类似,只是将所谓的领字放到了句子最后称为缀字。领字的作用是引领后句,缀字是总结前句。
8)衬格:以四言骈句(例如“乘风破浪”,“花红柳绿”)为核心,配以虚字构成的句子,多为五、六言句。
3、词牌都使用了哪些句型?
赏南枝是一个孤篇词牌,惯例是要照孤篇亦步亦趋的。但这样作并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办法。笔者主张要根据孤篇文字总结出其使用的句型,并根据上下片同而有异、具有主旋律(即统一的韵尾三、四字短声律)两个基本特点来推导所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正体,并应允许作主旋律外的律句声律宽限。所以,我们首先要推导出一个正谱。
下面是曾巩自度曲的孤篇:
赏南枝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
大抵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爭知。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贵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攀赏处、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倚阑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这个词牌有八个意群。
第一意群: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
看字的组织,第一句是缀格,因为“闭”字可去,因此是动词作缀字;第二句是领格,虚字“正”作领字;第三句是律格。二、三两句构成一字领四言对仗句型,但由于创词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字,便不得不用了仄声的表示树木的“木”字。如果把首句的“天地”用差不多等价的“宇”字替换,就可以看出,“暮冬宇闭,柔木冻折”也具有半对偶的性质。因此,这一意群的声律应该是:
仄平平仄缀;领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四言缀格复合一字领四言对仗句型
作为变形(详细的推导读者可以自己去作),还可以有:
领平平仄仄;领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领字四言排比复合一字领四言对仗句型
平平仄仄;衬衬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中衬二字四言前排比后对仗复合句型
衬衬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前衬二字四言前排比后对仗复合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衬衬仄仄平平。 ;后衬二字四言前排比后对仗复合句型
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一字领四言排比复合后四言插领字四言对仗句型
领平平仄仄;仄平平仄缀;仄仄平平。 ;一字领缀四言排比复合后四言对仗句型
仄仄平平;衬衬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中衬二字四言复合对仗句型
平平仄仄;衬衬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中衬二字四言前对仗后排比复合句型
……
以上变形的不变核心,是保持三个四言骈句的声律结构不变。
由于末句涉及主旋律而不宜变动,前十个字还可以有更多的变形,例如:
仄平平、仄仄平平跟仄仄;仄仄平平。 ;三、七叹格复合四言对仗句型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三言排比跟四言对仗句型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对仗复合四言对仗句型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三、四言叹格含四言排比句型
……
以上分析说明,在声律大致不变的条件下,可以构造十分繁多的声律构造。而这正是宋词的魅力所在——极具变化力,从而才会在宋朝得以大行其道。可惜的是,这些道理今人大多都完全不懂,只有极少人能够悟到了,这些悟者还不能登词界的大雅庙堂。
第二意群: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
如果你认真读过了第一意群声律的论述,就很容易感觉到,第二意群声律本质上就是第一意群的变形,即是将第一意群的第一句做了反声,相当于律诗的“转”;将第二句后两字划归了后句,以构成三、六言叹格句型。但是,这样得到的叹格后六言句却是二、四同仄声,就不是标律。前面宋词句型的分类划分中,非律句统称为型句。此六言句只有归入衬格,同时,“几点”两字可去,也符合衬字的要求,而衬字是不计平仄的。因此,在填词时,即可对“几点”处的字不必亦步亦趋。三字句通常是可以完全不计平仄的,只求是否顺口顺意。这样,本意群的声律就是: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衬衬仄仄平平。
然而,本意群还可以作另一种断句的解读: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前两句可以看出,“见”、“露”两个动词可以去掉而不致影响基本思想的表达,即:对景南山,岭梅几点,清雅容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四言句的核心句作用,虽然这三句都不是骈句。但也可以将“对”字认作领字,“梅”字认作衬字可去,就成了:对景见南山,梅露几点,清雅容姿,成了一字领四言三句的句型。
第三意群: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
根据叹格的标志性标记——顿号(、),本意群由两个叹格组成,前面的是三、三言叹格,后面的是三、四言叹格。但是,三、三言叹格通常都会按三言对偶用字,如本例;而后面叹格的后四言句,却是一个四言拚格,即两个【仄平】的直接拚合。
所以,前一个三、三言叹格,更好的安排是三言对仗,后一个三、四言叹格的后句应恢复为【仄仄平平】。由此本意群的理想声律就是: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第四意群:大抵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本意群两句,很容易得看出,“大抵”两字是虚字,“使”字是领字。因此,其声律是:
衬衬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第五意群: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爭知。
本意群三句。首句六言,且是韵句,所以可作律句看待,但由于“莫苦”二字有虚字意味,似乎看作四言骈句前冠两衬字更好,更方便填词。第二句“此”字从字义构建看,应是领字无疑,但第三句“想”字是领字,构成一字领四言句型,所以,从构句的角度考虑,第二句则不宜作为一字领三言句型处理。最后,此意群声律可规定为:
衬衬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第六意群:贵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
本意群有两句,前句六言,应是领格,领字是“贵”字;后句是三、六言叹格,但显然“不管”是衬字,所以实际是后衬二字三、四言叹格。则本意群声律是:
领仄仄平平,平平仄、衬衬仄仄平平。
第七意群:攀赏处、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
本意群其实是第三意群的复制,原作连拚格也是照搬的,所以,我们不妨也照搬在正体中也照搬。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用拚格,是因为拚格破坏了主旋律的一致性,但可能原作作者考虑到语气的因素,却选择了骈格,所以从这一点考虑,填词时也可以选择拚格。用拚格时,则最好两片尽量保持声律句型一致。
第八意群:倚阑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
本意群与第四意群一样,就不多说了。但从第四意群的“大抵”和本意群的“倚阑”相比较中,可看出,“大抵”的声律是遵循了六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的,而本意群的“倚阑”却没有遵循,其根据就是,这两字是作为衬字处理的,而衬字是不计平仄的。
最后,归总起来,所谓的正体,应该是这样的:
词牌名:赏南枝
词谱:
仄平平仄缀;领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领仄仄平平,仄平平、衬衬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衬衬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衬衬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领仄仄平平,平平仄、衬衬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衬衬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用拚格谱:
仄平平仄缀;领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领仄仄平平,仄平平、衬衬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
衬衬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衬衬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领仄仄平平,平平仄、衬衬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
衬衬平平仄仄;领仄仄平平。
二、物象的选取和相互的关联
词不能像律诗那样,可以用抽象词汇堆积,它要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间接的表现某种情感。但这不是说不能直接描写,如岳飞的满江红,直接的句子就多于物象的描写,也是千古佳作。
评作的物象共用了:
1、絮(指雪),
2、琼阁,
3、月落,
4、碧海,
5、云,
6、玉树,
7、霜,
8、鸥迹
9、馨(虚指),
10、姿(虚指),
11、灯,
12、烛,
13、暮阳,
14、雁岭,
15、沙尘,
16、塞(关塞),
17、天,
18、地,
19、仙蕊,
20、上苑,
21、暗香(虚指),
22、汐浪,
23、斗(北斗),
24、冈(山岗),
25、醪,
26、马,
27、酥肌,
28、绿澜,
29、浪,
30、桃渡,
31、寒笛
本词谱一共20个句子,平均每句一个半物象。
作为对比,例词提到的物象有:
1、天,
2,地
3,柔木,
4,瑞雪,
5、南山,
6、岭梅,
7、萼,
8、枝,
9、一阳,
10、霜,
11、花,
12、群卉,
13、和羹,
14、绿,
15、红,
16、酒卮
17、阑仗
18、羌管
例词平均每句一个不到。
物象太多,则需描述的语句自然就多,这样,实字就用的多,虚字用的少。实字是词的筋骨肉,虚字是精气神。如此,就使得作品更像是词式散文,而少了情的表达用字,作品就活不起来。
至于物象相互间的关联,例词由“天地”,自然地引出“木”、“雪”构成的景,再由景里的“南山”而至“岭梅”的抽象“清雅容姿”,再具体到“萼”和“枝”,进而联想到“一阳”的无“私”,最后以感叹造化成就了梅花的甘为人先的性格,从而了结了上片。下片由经“霜”悟到这是“(梅)花”的个性,是不为“群卉”所能知晓的,再联系到梅的用途是“和羹”(暗指自己作为是为了辅佐朝廷),而不是为了与“绿”、“红”(群臣)争个是是非非。最后回到描述自己是如何饮“酒”嗅“香”,最后说到人“倚阑仗”走了,“羌管”也就不要再吹了。可以看出,物象的出现是有相互的紧密联系的。
评作的物象就不是这样,这其中的许多都属于节外生枝,或者直白的说,就是在凑字,具体就不一一确指了。
三、虚字在宋词中的点化作用
前面已经简单地提到,实字是词的筋骨肉,虚字是词的精气神,这句话其实是就文言文说的。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传承和历史记录,以及统治管理的刚性需求,在没有廉价而易于使用的书写材料时,虚字是不被重视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所能公认的第一部字典,是在纸张实用化之后编撰的,其中收录的字,全是实字。随着书写材料的改善和普及有的死字(即基本不用的字)被用来借用为虚字。随着纸张的广泛普及,虚字也就越来越多,并开始对文学形式产生影响,唐诗完善于纸张即将普及到平头百姓日常生活中之时。而宋词的兴盛,并不是简单地认为是由于士大夫的参与造成的,根本原因是虚词的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有“用武之地”。而元曲的产生,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就是纸张的用途开始不限于书写。纸张的廉价,造成了很费纸的口头语潮水般涌入文学领域,从而也进入了宋词中,从而在衬字的概念形成后,很快就诞生了文言与口语相夹杂的文学新形式——元曲。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就能充分认识到宋词之所以在形式上有别于唐诗和元曲。这种区别并不在韵、律、长短,而在于虚字与实字的有机配合。这种配合,简言之,就是以四言实字骈句为句子核心以构建词的筋骨肉,以虚字和衬字(类虚字或虚用)为精气神。实字作筋骨肉比较容易,只需多顾及四言骈句就可以了,虚字的使用,在精气神,其实质就是模拟语气语态和强调事物的程度。
四、步韵的技巧
步韵是一个很有难度的技术活儿,其难在将组织用于原本事物的韵脚用字,去表现它事物。这首先要有中心思想,然后考虑如何将中心思想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八个意群,都准备表现一些什么内容,用何种物象,最后才去考虑如何配合韵脚。也可以在意群的表达内容确定之后,以韵脚文字为提示选取相适应的物象。
以评作为例。评作的主题应该是歌颂盛开的梅花的,这从其配图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第一意群的文字是“絮飘迎夕节,正琼阁月落,碧海云飞”,这里说到了节令,但后面的物象都离梅花太远。
改写:韵脚的“飞”字,可以与首字的“絮”联系起来,例作是实写,这里可以虚写,甚至反写。比如说,雪是梅花呼唤来作嫁衣的。可以这样写:恰年头岁尾,既千唤万唤,色舞眉飞。这里没有直接说唤的是谁,见这么高兴,留着下一意群点明。用三句话交代了时间、前因、后果,但缺人物、地点。注意,这三个句子都用了四言骈句作核心。
第二意群的文字是“玉树结霜清,觅鸥迹、几处馨逸英姿”,这里本是讲梅姿的,却横插一杠“觅鸥迹”,不知所谓。“玉树”和“结霜”意有重复,而“几处”虽是衬用,但用得不合适,因为不是要去描述不在一树,而是“几处”的英姿。
改写:顺着是上个意群修改的思路,由于韵脚“姿”的不可改动,当然也还得讲有关“姿”的内容。但我们可以不去讲梅姿,而去说雪在空中飞舞的姿势。可以这样写:恁絮落纷纷、忒迟价、竟也不忘搔姿。“絮落”就是雪落。之所以用“絮”字而不用“雪”字,主要是为了给雪落在梅树上的形象作个事先的暗示和铺垫。
第三意群的文字是“灯五色、烛九枝。腊酷冷、暮阳忘私”,这里的“灯”和“烛”几乎与梅无关,或者也许有典故。后面的叹格,则完全写成了陈述句的样式,并且表述的十分令人费解,使得内容与前面缺乏连贯性。
改写:韵脚“私”字是比较难以措辞的。利用百度查“私字组词”,待选的有:隐私、恩私(所宠爱的人)、阴私、肥私、窃窃私私、昧私、阿(偏)私、燕私(闲居休息)、行私、有私、乌私(孝养父母)、赏私(礼物)、忘私、谢私(谢意)、怀私等,可选“赏私”这个词,意思是“上天的礼物”。结合前面的“絮”,可以写成梅树把雪当成上天送来的嫁衣和头饰。可以这样写:衫氅薄,饰缀枝。谢过了、老天赏私。
第四意群的文字是“去雁岭南故旅,却记得年时”,大意是说曾经在某地赏过梅花。这里的文字与前面又显脱钩。其缘由大约是必要的交代不足,而这些交代,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虚字来完成。
改写:韵脚的“时”字可以叠用为“时时”,以便将梅花的状态、心情描写出来,了结上片。可以这样写:岁岁但图与嫁,绰绰以时时。
这样上片就完整地拟人化的写了梅花待嫁。那么,下片就可以描写嫁后的心情、行为。
第五意群的文字是“沙尘塞外相持。冻天冰地,领仙蕊应知”,这里一下又跑到塞外去了。想说什么呢?也没有说得清楚。
改写:从韵脚“知”字入手,可讲述梅嫁谁,为什么要嫁。过去描写花,用了“嫁”这个字,是嫁给春风、东风、东君。这里还用“嫁”的思路,就不好直接搬用,落入俗套。笔者觉得应该是嫁给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了极大贡献的英雄们,但又不直接点明。可以这样写:高标竟自谁持?算东君约,却偏假无知。不是嫁与“东君”,来约了,但假装不知道。
第六意群的文字是:“上苑暗香临,新春盼、汐涌斗宿全非”,这里从“上苑暗香”转到“汐涌”地下到“斗宿”天上,转了一圈,太散,关键是看不出为什么这样写。
改写:韵脚的“非”字,也是比较不好续的。那么,不嫁东君,可是去嫁春风?可以顺着上面这样写:更指腹春风,门千踏、也莫应是回非。早有人指腹媒婚,来了多少回,嫁给春风吧,但也不作回应。
第七意群的文字是:“冈百尺、醪一卮。马踏远、酥肌绝奇”,这里的“冈”,“醪”,“马”,“酥肌”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就是为凑上韵脚吗?
改写:韵脚有两个,一个“枝”,一个“奇”。前面说,不嫁东君、春风,要嫁与谁呢?还是用虚写的办法:何备礼,焉用卮。要嫁个、人皆道奇。这就说是要嫁与人间英雄了。
第八意群的文字是:“绿澜浪翻桃渡,喜寒笛横吹”,这里又拉进来一个与梅无关的“桃渡”,即使生造类比个“梅渡”也勉强说得过去呀。
改写:韵脚是“吹”。可这样写:且看海中云上,有军号频吹。最后,落实到了我们最可爱的人身上。“海中”是指海军,“云上”是指空军,为什么不提陆军?那是因为陆军早就世界第一了,现在轮到只差一战即可王袍加身的海军和空军了。“军号频吹”出自张爱萍填词的红军歌曲《上前线去》中的“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只是改为了军号而已。
此改写其实就是另写了,因为对原玉的立意不明,也就改不了根本。这也就算是一个步韵的例子吧。总之,就是要事先筹划好主题思想,才能文字施展得开。
下面把这个例子集中这里,在适当推敲一下:
赏南枝·梅嫁
——步曾巩韵
恰年头岁尾,既千唤万唤,色舞眉飞。
絮落恁纷纷,忒迟价、竟也不忘搔姿。
衫氅薄,饰缀枝。谢过了、老天赏私。
岁岁但图与嫁,绰绰以时时。
高标竟自谁持?算东君约,却偏假无知。
更指腹春风,门千踏、也莫应是回非,
何备礼,焉用卮。要嫁个、人皆道奇。
且看海中云上,有军号频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