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峡之子 于 2015-2-25 11:43 编辑
学养·涵养·修养 三峡之子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欢和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德艺双馨,是时代对文学艺术家的要求,也是其成就和魅力之所在。要做一个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声誉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在学养、涵养和修养上苦心修炼。只有“三养”兼备,德高望重,方能深厚布远,赢得读者和人民的喜欢和尊重。 学养是文艺创作的基石。指学问的素养,是文艺家某方面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功和学术造诣等方面之总和。如画家需要深厚的美学知识,审美能力和绘画的其本功等;诗人,特别是传统诗词作者,需要熟悉古诗,对格律诗词的内容的有深入学习研究,深厚的积累,深刻的感悟;对格律诗词的表现形式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以及熟练的运用。 学养是文学艺术家的看家本领,非一日之功,与人的修养一样,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说一个人的学养深厚,就是说这个人的知识积累和专业造诣都达到了相当深厚的程度。除了全面系统掌握书本知识和理论体系之外,还应深入现实生活,在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获取素材,吸取营养,在社会实践中苦练功力,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紧贴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 涵养是艺术家获得成就的根基。创作优秀的人民喜欢的作品,文学艺术家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广博深厚的文化涵养。 涵养的内涵丰富。包括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以及成熟稳健的性格。这里仅就文化专业方面的滋润、养育和培养作分析。古人对涵养有许多精道的论述。南朝梁王僧孺在《除吏部郎启》说:“而智效必其无取,尤怠忽焉已彰,不意涵养更滋,霶霈愈此。”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五中言:“桑麻千里,皆祖宗涵养之休。”《金史·许古传》:“河南既得息肩,然后经略朔方,则陛下享中兴之福,天下赖涵养之庆矣。”古人这些对涵养的表述,非常深刻,要求艺术家在文化修炼方面要广博,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广泛地学习、交流,融通百家,博采众长,使之互补,不断积淀艺术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艺术之树枝繁叶茂,成为秀丽的风景。 修养则是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学术方面的勤奋学习和自觉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质、学术见解,还包括一个人在待人处世过程中的风度,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时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我国古代虽无专门的修养一词,但儒家对修养有明确的要求,朱熹在《答徐子融书》之四中指出:“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明李贽《与刘肖川书》:“公心肠肝胆原是一副,而至今未离青衿行辈,则时之未至,但当涵养以俟,不可躁也。”《明史·骆问礼传》:“陛下宜日居便殿,使侍从官常在左右,非嚮晦不入宫闈,则涵养薰陶,自多裨益。”这里的涵养,侧重于思想品德修养方面,与现代的修养相通。 修养比涵养的内涵丰富,更全面、更深刻,因而要求也更高。艺术修养反映文艺家的造诣水准和境界,包括专业知识、思想道德境界,心性人品等方面综合性的素质,只有各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和境界,才能称得上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 修养关系到文学艺术家的品德高低,关系到艺术境界和人格魅力。人品决定作品的质量,除具深厚的专业学养、广博的文化涵养外,艺术家应注意品德修养,把道德、专业和学问等方面的修养统一起来,贯穿一生,以德泽业,以业培德,切实做到德艺双馨。 修业进德,相辅相成,学养、涵养和修养,辩证统一。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圆中华复兴梦,提高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文艺工作者肩负重要使命,需“三养”并修,善养浩然之气,从而达到德艺双馨境界,为人民奉精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