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招魂》与洞庭云梦探微 楚辞《招魂》是一篇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作品,不独抒怀了作者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展示出当时楚国经济生活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成就,文风哀怨委婉,用词艳丽隽永,给予我们深刻的印象及清新的美感,但同时,《招魂》也是颇具争议的作品,特别是文章的作者作时作地作因和释义都有较大分歧,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就教于方家。 一、有关《招魂》作者及《招魂》对象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将《招魂》与《离骚》、《天问》、《哀郢》并列,断定其为屈原作品,明代的黄文焕著《楚辞听直》;清代的林云铭的《楚辞灯》都支持《招魂》为屈原作品,但人们又从东汉的王逸《楚辞章句》中获取不同信息认为“宋玉”哀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离散,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刺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此点《楚辞选》的作者马茂元先生则颇不同意,他认为:“屈原的忠而斥弃包含着极其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意义,假如本篇的写作动机真的为了这点,则作者所企图表现的主观思想,必然成为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可是实事显然并非如此。”透露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所招的魂,哀怜之意,似乎别有所寄,而不是一个忠而斥弃的问题,更看不到讽刺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的意思。其次像这样一类作品表现形式及所描绘的材料,虽然沿袭者有据,有它的源头,但作者处理题材上必然使之适合于被招的对象及身份。郭沫若先生说,《招魂》所叙述的宫廷居处之美,饭食服饰之奢,乐舞游艺之盛不是一个君主是不够相称的,(见《屈原研究》)而且郭氏以前,吴汝伦先生也持此说,他认为:“如果作为宋玉招屈原之魂在这一点上是说不过去的。 又有说法,招魂为屈原所作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所招魂究竟是谁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屈原自招,林云铭按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是屈原自招,他说“是篇千数百年来皆以为宋玉所作,王逸茫无考据,遂序于端……然后则相沿不改,无非以世俗招魂皆出他人之口,不知古人以文滑稽无所不可,且有生而自祭者,则屈原被放之后,愁苦无所宣泄,借题寄兴,亦不嫌以为自招也。“可按这一概念解读,文章中看不到借题寄兴”所抒发出的满腔抑郁之感,愤世忌俗的深远之情。而且和把它当宋玉作品一样,篇中所陈王者之事与身份不合,这一个带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并不因屈原自招而有所改变,二是认为屈原为怀王招魂,《楚辞》学者吴汝伦认为,“怀王为秦虏,魂亡魄失,屈子恋君而招之,盛言归来之乐。以深痛其在秦之苦也,时怀王未死,故曰“有人在下,魂魄离散盖入秦不返,惊惧忧郁而致然也。(见《古文辞类校勘记》)”断定所招之魂为楚怀王。确切不移和吴汝伦同时的楚辞学者张裕利也说“招魂招怀王魂也,屈子盖深痛怀王之死,而顷襄王宴安淫乐,置君父仇耻于不问,其词至为深痛。”先大父《屈赋微》一书复引证其说,以贯全文,至此,屈原为楚怀王招魂之说,在一个时期占住了统治地位。 二、招魂的作时作地与作因 按《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被秦昭王骗入秦国,勒逼割地,怀王不答应竟被扣留,三年之后,客死于秦,这件事在楚国人心中引起了深刻地反响。当时的屈原,正在江南,因此采用“招魂形式用以表达他对怀王的哀思及对楚国命运的忧伤。”因此,《楚辞》专家金开诚说:“屈原创造性地应用民间招魂词的形式来写诗,很适合与表达上述特定的抒情主题,客观地取得广泛影响。” 纵观《招魂》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前为引言后为乱辞(尾声),中间为正文,特别从引言中,我们看到为怀王招魂已无济于事。而屈原则又是以怎样沉痛的心情,惋惜怀王之死。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屈原自指年轻时清白而廉洁,躬身行义,毫不含糊,以此盛德,辅助君主(指楚怀王),可是怀王受了小人的蛊惑,为时俗引诱,分不清忠奸是非,以致没有完成他所期望的盛德,长期遭受祸殃,。陷入非常苦恼的境地。 所谓“离殃”即遭受祸患,影射怀王入秦不返,以致心情愁苦。这里可从《史记•楚世家》找到线索加以印证,“怀王三十年与秦昭王会武关,昭王诈令一将军伏于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关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属国君主),不与行平等礼。”终遭幽禁,于顷襄王三年卒于秦。 《招魂•引子》紧接着又说,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天帝叫算卦的人看看下界那个人(指楚怀王)的灵魂飘散在什么地方?把魂招回来还给他吧”可巫阳回答说:“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即巫阳回答说,上帝,对你有关掌梦人的命令,我难以照办,如果你一定要我算卦招魂把灵魂还给那人,只恐怕已在他身体腐烂之后,给他灵魂,也不再有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招魂时楚怀王已死,史载楚顷襄王三年怀王死,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考妣,诸侯由是不直秦,(不与其交往)秦楚绝交。顷襄王六年,秦派白起伐韩国,在伊阙获胜,斩首24万。而同时又派遣人送书给楚王说:“楚倍秦(背叛秦国),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顷襄王这时倍感恐慌,乃谋复于秦和好,顷襄王七年楚迎妇于秦,秦楚和好,时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因子兰曾力劝怀王入秦,导致怀王客死,大多数楚人都对子兰和顷襄王的投降路线表示不满,屈原此时“既嫉之,虽放流,犹眷顾楚国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言,顷襄王怒而迁之,因此屈原第二次流放江南应是顷襄王三年之后,或者是六至七年之时,他怀着深刻忧国忧民的感情,既痛惜怀王之客死,又表达了对强秦的愤满和仇恨,外崇四方之恶并预感楚国危亡指日可待,而这时顷襄王仍不思悔悟,仍然与大臣沉溺于田猎。“左州侯、右夏侯,輦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一道”,“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乎云梦之中,不以天下国事为重。”因此在贬迁江南的途中,写下了《招魂》,其《乱辞》(尾声)中写到“魂兮归来哀江南。”即以招怀王之魂归结本题。虽属可哀,但更痛惜顷襄王不以国仇父仇未报为耻,反而荒于游牧,国势不振又是一层可哀之处。 同时,作者在正文里还宣扬了楚国的美好及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言楚国宫廷生活安适宁静,山川萦回,高堂遽宇,室内陈设华丽,食物多方味美,音乐则竽瑟狂会,娱乐则象棋菎蔽,酎酒尽欢,人有所极,以诱导怀王魂返故里,借对怀王寄托哀思之情,又极力唤醒楚国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及宗国,力挽狂澜于危局。 三、招魂与洞庭云梦 如前所述既然认定《招魂》是屈原写于江南之梦,而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家,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基础和具体的历史环境,为了表现独特的现实生活内容,当地的特殊产物、民俗、地名,自然会被经常的运用到作品中。 首先从《招魂》里我们可以查觉到至今仍存在的许多地理名词: ①云梦:《招魂•乱辞》有“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其中的梦,便是云梦简称,古云“云梦跨大江南北”,这里所指当在江南,历代的楚王曾来云梦射猎,《龙阳县志》记载“常德府荆州之域,商周时为蛮夷所居。”按云梦有二,一在京山安陆界……一在今华容东南,龙阳(汉寿)东北,此皆南沱之云梦也,当时这里是楚国的粮仓及田猎之地,华容又是美女之名(《楚辞补注》五臣云,华容谓美人),是当年楚灵王在章华台选美之地,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写到:“乃驾驯骏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乘造风之游旗”左挂雕弓,右服劲箭,带着郑女曼姬来此游乐、打猎。《龙阳县志》又谓:“昭元年(即前541年)楚子与郑伯(即楚灵王与郑简公)田于江南之梦,”来此打过猎。屈原在《招魂•乱辞》中亦极力铺陈和渲染了楚王田猎的情景:“青骊结驷兮,齐千乘,玄火延起兮,玄颜蒸,步及骤处兮,诱驰先,抑鹜若通兮,引车后还,与王趋梦兮课后先。(青马与黑马结成组,整齐驾车一千乘,火把照亮满山林,打猎的队伍进退有节,指挥有序,跟王驰趋到梦泽)其场面极其壮观,从鲁昭公元年(前541年)楚灵王来云梦到屈原写《招魂》(前292年)相隔249年,表示楚国一直掌管着云梦,故《招魂》中谓怀王为掌梦,即掌管云梦之主。 ②枫树岗:《招魂•乱辞》写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笔者认为屈原写此诗时,已进入沧浪之水,或汉寿南湖滨,目今沧浪水流域,均有以枫命名的地名,如汉寿岩嘴乡沧浪水流域,有枫树岗地名,附近建有黑羊冲水库及胡家冲水库浪水源头丰家铺乡枫树大队有地名曰枫树坪。沧水流域,亦有地名枫树窝(属江东大队)朱家铺乡的五宝山胜地有古枫一棵,当地居民认为是神树,现已加围墙保护起来,时有远近信士前来朝拜。而靠近汉寿县城的护城大队,古亦有枫树嘴名,为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吴广平先生注《招魂》时称,“枫即枫木又名枫香树,乃南楚神木。《山海经•大荒南经》谓“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化而为树。”可见枫木是蚩尤化身,南方苗族之始祖神,故明代诗人王沂经沅水时写有《渔夫图》曰:“屈原水之仙,妙在远游域,餐霞饮沆瀣,所述非虚语。孰云葬鱼腹,聊以辞渔父,眷眷乡国心,靳尚终莫悟,沅湘流不尽,鼓崒竟何处,日暮悲风多,萧萧枫树林。 ③芦渡、高庐:楚辞《招魂》有“路贯庐江兮,左长薄。”指当年屈原作《招魂》,经过了庐江,看到庐江左岸,已草木丛生,以往注家说法不一,谭其骧《楚辞直解•招魂解题》谓,当今襄阳宜城界之潼水,水北有汉中卢县故城,中卢即春秋庐戎之国,故此水当有泸江之称,自汉北南行至郢,庐江是必经水路,但是作者要问,屈原文章中分明说:“魂兮归来哀江南”此时应在江南,为什么说又到汉北域呢,又洪兴祖曾引前汉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指庐江即今安徽省清阳镇附近的青戈江,大多数作者认为屈原没有到过青戈江,皆说实不可解,张中一先生及湖师大曹大中教授(已故)都不支持此说。今汉寿县沧港乡沧浪水滨有高庐家大队,计350户,1500人,沧浪水今已改道,浪水沿棰鼓侖向下于廖家汊附近汇合沧水(以下称沧浪水)转由安乐湖进入洞庭湖,县林业局高飞先生(已故)曾带领我们考察沧浪水,指出沧浪水汇合的古渡头,应在今乌珠湖村的卢渡(见《春风染绿沧浪水》一文,溆浦县屈原学会网站,及汉寿县湖湘文化网站,亦播放此文)那么路贯庐江的庐江还是以汉寿乌珠湖村之卢渡为宜,因为那时屈原正在沧港江潭一带流放,此去江潭只有不到十里,此卢渡是沧港凤凰通往聂家桥茶铺的渡口。 ④青泥湖(即青牛湖)据马茂元先生考楚辞选“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认为“参”字应读“叁”,“牛”字应读“疑”字与“泥”同音,故青泥湖实为青牛湖之称,我县与牛相关的地名有毛家滩的牛路摊,下牛桥,东岳庙乡的金牛山,丰家铺乡的白牛庵,聂家桥乡有中牛桥,据湖南省电视台于试先生说:“如此多的牛字地名此皆与楚王云梦射猎有关,招魂有辞云:“君王亲发射青兕兮。”青兕即青牛,表示屈原南迁时与这些地名有关系。 ⑤南阳咀,目前汉寿县行政区划图写有南羊咀,但考诸《清龙阳县志》有南阳咀记载,为毓德铺总(清时称总)(现毓德铺乡突出南湖中的一个小岛,向为渔埠) 清陈一揆到此有诗谓: 山色枫先染,波光蓼欲浮,渔樵谁作侶。 天地总成秋,爨火移平岸,餐风泊水舟。 好看游戏兴,沙际有群鸥。 南阳咀今已属大南湖七工区,前临安乐湖,据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黄崇浩考证,河南南阳宛地曾有屈申城,屈氏曾世守申息,屈原的父亲非伯庸而为屈章,他认为今秭归也有南阳,常德市境沅水和澄溪交界处,亦有南阳洲,汨罗刘石林先生引湘阴县图志,屈原宅在翁家洲,今当为南阳寺,又刘石林先生认为,今汨罗楚塘乡双桥村的南阳街与罗子国故城,隔江相望。黄教授认为凡冠有南阳咀命名的地名,都应与屈原当年的行吟活动有关。 其次,反映在民俗方面的现象。 《龙阳县志》,谓楚俗信鬼好巫,龙阳为甚,乡市每于孟春月游傩索祭。疾则祷巫降神,酬曰还愿。 ①请灵官菩萨,到各地要求祭祀。 ②跳老师子:有疾病的则请巫师降神,俗称跳老师子,用松香明雄,纸伞叶,艾叶点起烟火,满屋照彻祛邪。同时也起到了火焰空气消毒的作用。 ③请仙姑:俗称问无常,查花树,问寿夭,探阴魂,考查死者近况看死得冤枉否,其歌曰:“起仙姑,查阴魂,探花树,访亲人,早早起,忙忙行,脚也麻,手也麻……”表示魂魄进入地狱(即招魂所说幽都)后无限迷茫的感受。 ④瓜瓢神,临近沅水的西竺山及周文庙等地新春期间常习惯请瓜瓢神,则用一个浇水的木瓜瓢,在木柄的一端系上一根筷子,打翻放好,然后于背面覆盖一块青布,派两位未婚少女抬起,然后另一个人敲着琴,边敲边唱:“瓜瓢姑儿瓜瓢神,正月接你九家邻,邻家接你问别事,我家接你问年成,年成问得真或假,接你落来耍两耍,年成问得假或真,接你下来看花灯……。”据说神到了,瓜瓢会用啄筷子的多少来回答询问者的问题,如查年成(即收成)好歹或婚姻情况。 ⑤收嚇:(即招魂)沧浪水流域两岸,过去常常请老先生“收嚇”,用一小茶杯米外面用青布包好,然后点香烛烧钱纸,主持的老先生口中唸唸有词,向东西南北招魂,过后即查看包中是否有米粒突起,如有突起即表示受惊吓在某方,随即送神许愿。 三是《招魂》一文中还用大量的篇幅写出饮食调料及食物习惯,也常在我县出现:如露鸡(卤鸡)臇凫(清炖野鸭,汉寿人习惯野鸭子炖萝卜)酸鹄(醋炒天鹅)飵餭(有称散子,有说打白糖(即麦芽糖))都是我县人民爱吃的食品。 四是清蒋骥绘有《楚辞招魂图》《涉江图》谓,“即招魂发春南征时,系顷襄王九年后事”,对《怀沙》一文又绘有《渔父怀沙路线图》,指出,“自溆浦东出龙阳遇渔父,招魂,朱明承夜兮,斯路渐,魂兮归来哀江南,即其时也,他认为,渔夫濯缨濯足以及《招魂》之事均发生在汉寿,特别指出唯武陵龙阳有沧山浪山及沧浪之水,又有沧港市、沧浪乡,三闾港,屈原巷,参而覆之,最为有据。” 以上一切证明招魂一文是写于汉寿,古为南沱云梦地,亦即江南之梦所属地,“魂兮归来哀江南”又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