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4-29 12:09 编辑
湘楚夜歌与《天问》 夜歌是湘楚一带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夜歌亦称挽歌,是古代对亡人的一种悲怀哀悼与寄托。周代时有庄子丧妻鼓盆而歌,汉代有田横殉义以挽歌寄悲怀。几千年来,通过不断累积和传承,逐步衍变成为现今的挽歌。一群人自发地聚集在亡者灵前,击鼓而歌,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古今更替、歌颂忠良孝义、贬斥好逸贪淫,以此慰籍亡魂,兼以陪伴守灵,解除亡灵孤寂。夜歌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歌龙(或称开歌堂、开歌垅)、对唱和结尾式。从事唱夜歌职业的叫歌师或歌郎,他们中的佼佼者被民间誉为“夜才子”。唱夜歌根据其所唱内容分为唱传的、唱时令季节、唱古今更替与唱十八扯等不同等级,其中唱传是等级较高的。 根据湖南汨罗民俗学者刘石林先生的研究,屈原的《天问》是其流放到汨罗时依据当地夜歌形式写就的一篇千古奇文。夜歌本是有问有答,因天尊不可问,故《天问》只问不答。那么楚地夜歌是如何流传至今,《天问》中的170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庄子和屈原两个人的生活年代。庄子和屈原都是战国时期的人,庄子是宋国人,为当时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生卒年月是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屈原是楚国人,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生卒年月是公元前340年——前278年。显然,庄子比屈原要年长29岁。其次,两人生活的距离不远。庄子所处的宋国在河南商丘一带,屈原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旧国都即河南丹阳(今河南淅川县境内), 东方朔《七谏》谓屈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而现在河南西峡县(楚国时属丹阳)境内还留有屈原岗及其“叩马谏王”的传说。显然屈原在青少年时期就接触了庄子的道家思想,后来流放到汨罗所写的《远游》篇中便流露出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都喜欢向各国君王推销自己的治世思想,孔子、孟子就都曾先后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儒家治世思想,因未被采纳只得回来授徒教书,诚然作为大哲学家的庄子也会向各国兜售过自己的道家思想,其唱夜歌的悼亡形式也随之流传。于是,起源于庄子为亡妻鼓盆而歌的夜歌由中原地带的宋国逐渐传播到临近国家,那么生活在邻国楚国的屈原肯定对夜歌耳濡目染,而且他在三闾大夫任上主持或参加楚国贵族祭祀、丧葬仪式时也可能将夜歌纳入其中,以致后来屈原流放汨罗后,他在汨罗乡间经常以礼生身份参与丧葬仪式,听到、吟唱并创作了许多有地方特色的夜歌。而长达372句的《天问》只不过是屈原创作的众多夜歌作品中的一篇,他借助这种夜歌的艺术形式以宣泄心中的忧郁和愤懑,而他创作的其它夜歌后来在口头传唱中慢慢失传了。 庄子生活的商丘和屈原生活的丹阳都处于湖北神农架一带,神农架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生活的圣山,而夜歌的许多内容是歌颂远古人类祖先如何创世的,于是由宋国流传过来的夜歌便首先在神农架这一带得以广泛传播。 非常幸运的是,1984年,由神农架林区群艺馆馆员胡崇峻搜集整理出版的《黑暗传》公开面世,被誉为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话,胡崇峻也被誉为“中国荷马”。该诗长达3000多行,其实就是一首古代曾经流传于此地的夜歌,主要用于丧葬仪式上的悼亡和慰籍亡灵。该诗对屈原《天问》中的许多问题给予神话般的问答,现摘录其中关于创世的一段: 油波滇汜消沸化,
口张吐水放金霞,
当时有幽泉祖,
幽泉生浦湜,
浦湜就是混沌父,
幽泉就是混沌母, 母子成婚配,
生出一元物,
包罗万象在里头,
好象鸡蛋未孵出。 当时黑暗生黑蛋,
黑蛋生出众神祖。
五条黑龙往外钻,
九大名山包在内,
包罗万象天地产。
混沌出世劈两半,
众位老祖才出生,
混沌里面生黑水,
放出黑水放光明。 汗青又出世, 幽泉变滇汝,
混沌从此十六路。
一路生幽泉,幽泉生浦湜
浦湜生滇汝。二路生江泡,
三路生玄真,四路生泥沽,
五路生汗水,六路生提沸,
七路生雍泉,八路生泗流,
九路生红雨,十路生清气,
十一生菩提,十二生重汗,
十三生里五,十四生丘里,
十五生洞六,十六生江沽, 江沽出世才造水土。 流传于神秘的神农架地区的《黑暗传》创作于明代中后期,并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广为流传,主要在死人时打丧鼓所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夜歌,办丧事时请两个或几个民间歌师唱“游八传神仙歌”这样的歌词。而《黑暗传》主要流行在神农架地区,《黑暗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历程,融汇了混沌、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与英雄人物在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被我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判定为汉民族广义的神话史诗,可与西方的《圣经》相媲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尔重撰文说:“《黑暗传》比《离骚》的铺叙和想象能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其内容之丰富,文采之光华,能使《昭明文选》、《文苑英华》之类的著作为之逊色” 无独有偶,2006年,同样被誉为广义的汉民族神话史诗的《地母传》在湖北宜昌面世。该传创作于明代中后期,系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朝阳观健在的九旬道人易行笃传唱,当地文化有心人李泽民抄录推介。《地母传》分五章,加上《序歌》与《尾声》,共七部分650行,该传同样是歌师在丧葬仪式上的夜歌唱词,讲述了一个民间地母神完整而生动的故事: 地 母 传(节选)
序 歌 金鼓一住放歌声,长歌有韵句句真,
歌师唱的地母传,普天同声颂慈尊。
自从盘古开天地,阴阳二气上下分,
阳气上升高万丈,阴气下沉万丈深。
天公地母来主宰,阴阳会合化万生,
生天生地生日月,生神生仙生圣人。
天君阳气无影形,地母化生凭胎孕,
天地万物能生成,都是地母骨肉精。
生下天地和万物,又见无序乱纷纷,
地母苦心孕正气,生下三皇治乾坤。
天皇平定大洪灾,地皇阴司广放生,
人皇保佑人兴旺,三界有序享太平。
千盘慈爱万般恩,凡人无法说得清,
听取地母一段话,谁人听了谁动情:
东南西北是我心,春夏秋冬是我行,
山岭田野是我体,江河湖海是我情。
三世诸佛从我出,菩萨都是母体生,
诸路神仙不离我,离我何处去安身?
帝王将相我养成,黎民百姓我化生,
飞潛动植是我魂,五谷杂粮我育成。
天下男女多生病,万药可治我化生,
人活在世吃用我,死后还要我收存。
黄金本是四方宝,想坏世上多少人?
金银财宝从我出,样样不离我一身。
龙腾千里显圣灵,风云还是我母生,
我不与龙起风云,看龙何处有雨行!
听了地母一段话,万丈敬意心中升,
世人只知天为大,地母比天大一层! … … … … 同样是创作于明朝中后期的《黑暗传》和《地母传》,都被誉为广义的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诗,填补了汉民族没有创世神话史诗的空白。它们都流行于长江三峡一带,都是以口头传唱的夜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世,内容上都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与发展、朝代更替等内容,而《地母传》的内容出现了天皇、人皇、地皇与天界、人界、地界这种三界的佛教思想,显然是融入了佛教思想已经变异了的夜歌。可以说,因为口头文学的变异性,《地母传》应该是《黑暗传》在流传过程中的不同版本。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版本,各人在演唱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演绎,这些版本因收藏人的文化差异在传抄、传承过程中便会呈现出不同特色。 《黑暗传》与《地母传》虽然都创作于明代中后期,但显然是根据前人的唱本补充整理而成,从朝代更替的内容上看,两个唱本不断在丰富和发展。或许在屈原创作《天问》之前,《黑暗传》的口头唱词就已流行于湘楚地区。因为夜歌是一种口头民间艺术,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歌师一般不识字,而只会以口头传唱,这样经过历代歌师的丰富和发展,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识字的歌师将唱词整理记录成册,并在业界流传。 从庄子为亡妻鼓盆而歌到屈原创作《天问》到《黑暗传》、《地母传》,我们可以看到楚地夜歌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和传承性。一方面,从内容来看,无论是《天问》还是《黑暗传》、《地母传》,它们唱的都是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朝代兴亡的史事,当然后来逐渐扩展到唱文学传、唱时令季节、十八扯或忠孝故事等内容。二方面,从形式来看,一是都采用一唱一答的形式创作。《天问》是屈原借用楚地夜歌的民间文学形式进行创作的,以渲泄自己不遇明君、不能见用的胸中愤懑和压抑之情,因天尊不可问,故篇中只问不答;《黑暗传》和《地母传》大多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形式,通俗易懂,曲折生动,琅琅上口。二是都为长篇诗作。《天问》这篇独步千古的奇文堪为长篇政治抒情诗,诗人情感如决堤之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黑暗传》与《地母传》都是长篇叙事诗,用神话的形式回答了《天问》中创世的诸多问题,堪称广义的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诗。三是从语言修辞来看,三篇都采用大量的排比、设问、比喻、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显示出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汨罗作为屈原晚年曾经居住、写作、殉国的地方,自然还保留着夜歌的许多原生态。汨罗千年古镇长乐镇的周明剑、余耀宗、刘泽龙等学人编辑整理出版了一本《湖南长乐古镇文化》,其中收录了许多夜歌,下面选录一首开歌龙: 天地处洪荒,万象茫茫,开元盘古继三皇,初判阴阳羲圣卦,女补天堂 百草制灵方,稼 谷粮,罗盘辩向灭强梁,教养丝蚕成绢帛,始作衣裳 尧舜禹堪扬,私禹家汤,开周八百历年长,五霸七雄秦并一,数汉刘邦 吴蜀魏争强,马易牛藏,五胡南北及隋唐,宋继元承明大统,帝制清亡 此开歌龙先说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后说古今朝代更替,是对整首夜歌的高度概括,与《黑暗传》、《地母传》的叙述方式如出一辙,显然是对两传的继承和变异。汨罗已故的郑志龙先生生前是一个当地有名的民间礼仪工作者,他收录的儒祭礼文中有一篇慰亡词,实际也是一首夜歌: 天开辟地叹三皇五帝之茫茫 古往今来嗟四生六道之滚滚 生死死生生复死鬼人人鬼鬼还人 昔日天皇氏一万八千岁不知去向 当年广成子一千二百岁又在何方 共公触到不周山力衰气尽 后羿射落扶桑日矢尽弓藏 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而填海 几多枉死于黄泉不得翻身于白日 孔门七十二贤圣贤安在 汉庭二十八宿将封爵何存 …… … … 夜歌作为一种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化在湘楚大地得以息息相传,这种通俗易懂、雅俗共享的独特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受民众喜爱。在湖南浏阳,夜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得以普及,浏阳北乡夜歌已于2010年获批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盛行于社港、龙伏、沙市等乡镇。2012年12月,浏阳市北乡夜歌协会成立。浏阳北乡夜歌有一套独特的形式,按开歌场、交歌、接歌、抢歌、谢歌场等顺序进行,叙事陈情时声泪俱下,辩论批驳时面红耳赤,具有浓烈的硝烟味。 夜歌这种大多七字一句的艺术形式,也被人们运用于其它场合。屈原借用写作《天问》以泄愤,浏阳龙伏镇副镇长寻瑾瑜在祝贺北乡夜歌协会成立时的贺词也采用了夜歌形式: 绵远历史久沉淀
数代百姓永传承
我不说风花雪月
但可谓朗朗诵吟
不追求高山流水
只讲究民风清淳
说不尽家长里短
谈不完忠孝礼义
偶尔也咬文嚼字
寓教于谈笑风生
聚集于围炉煮水
聆听于锣鼓轻声
上评价唐宗宋祖
下指责奸商小人
且论钓鱼岛归属
也扯些鸡毛蒜皮
唱不尽人间辛酸
道不完美德永恒
我歌艺美仑美唤
都算是艺术精英
民间协会已成立
北乡夜歌出厅堂
不再止步挽歌室
从此迈进艺术场 据报道,浏阳北乡夜歌协会成立时有会员100多人,他们不仅在丧葬时唱夜歌,在上、下班时有时也都会哼几句夜歌以自娱自乐,以此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如今,浏阳北乡人在劳作之余也会学庄子随便架把椅子敲击木盆,唱着夜歌来娱乐解乏,作为一种消遣休闲的方式。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夜歌这种湘楚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形式,不仅在孝堂上慰籍了亡灵,为人们增添了乐趣,同时它也正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像一泓清澈的文化甘泉,浸润着当下身陷市场经济竞争而身心疲惫的人们的心田。我们相信,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一定会绽放出越来越瑰丽的色彩,散发出久远的芬芳,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欣赏、参与并创作这种民间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