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4-28 18:47 编辑
古典文学名著的未名评点 ——以三种《楚辞》评点为例 摘要:评点是中国古代独特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批评形式,因而一直得到学者的重视。但相比于名家的评点,普通人或未名者的评点则几乎未有人关注,这其实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后者也是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典文学;批点;评点;未名评论;楚辞 古典文学名著评点本的价值,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和重视。有些地方如上海复旦大学甚至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评点的整理和研究。但目前为止,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名 家的评点,出自普通人或未名者的评点,则尚未得到关注。 这对于丰富和完善古代文学研究其实是不利的。因为后者也是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国家图书馆所藏三种关于《楚辞》的手批点评本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这三种《楚辞》批点分别见于明李陈玉的《楚辞笺注》 (以下简称“李笺本”)、清姚培谦的《楚辞节注》 (以下简称“姚注本”) 和清王闿运的《楚辞释》 (以下简称“王释本”)。目前还难以确 定三种批点分别出于何人之手,但基本可以肯定它们或者是原批,或虽非原批但其原批今实已难见。而且,笔者查阅 过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 (中华书局,1980年)、 《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姜亮夫著《楚辞书目五种》 (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年),崔富章著《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年),崔富章、李大明主编《楚辞集校集释》 (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2年),李诚、熊良智主编《楚辞评论集览》 (湖北教 育出版社2002年),潘啸龙、李庆主编《楚辞著作提要》(湖北 教育出版社2002年),洪湛侯主编《楚辞要籍解题》 (湖北人民 出版社1984年),杨金鼎主编《楚辞评论资料选》 (湖北人民出 版社1985年)等,又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楚辞类”,均未 提及以上三种批点。笔者所见的各种研究论著也似乎未有 涉及。这些评点虽然并不一定出自名家高手,也不是很有系 统的逐句逐段解说,但其评说内容颇有见情见志之处。通过它们,我们大致可以了解那些未名的古籍批点的基本情况及意义。 一、见于李陈玉《楚辞笺注》之批点 李陈玉字石守,吉阳人,号谦蓭。崇祯时为武塘令。明 亡不仕,被发入山,往来楚、粤间,憔悴行吟。其笺注屈、宋,涉忧患,寓哀感,别有会于屈子之意。真可谓借他人酒 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庋藏于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书库中的《楚辞笺注》四册,四卷,首页及每卷卷首皆钤有“筠圃”、 “白云樵史”、 “南浦 鱼郎” 、 “朱荃之印”、 “琴心”等朱印。查有关材料,清代曾 有名朱荃者,字子年,号香南,浙江桐乡人。由监生举乾隆二年(1737)鸿博,廷试授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工书,尤工 小行楷。有《香南诗钞》。此《楚辞笺注》中还另页夹有手写纸片,上书:“朱荃,清桐乡人,乾隆中由生员举博学鸿词, 授编修,视学四川,以事被劾,遂弃官走,不知所终,有《香 南诗钞》。”说明曾经收藏此书的朱荃即有历史记载的朱荃,但由于“筠圃”、 “白云樵史”、 “南浦鱼郎”等似乎皆与朱荃 无涉,所以此书至少还曾经过朱荃之外的另一两人之手。 在国家图书馆所藏这本《楚辞笺注》上,有朱墨笔眉批、行批、夹批约100多处。其中行批和夹批都是墨笔,而眉批 则分朱、墨两种。眉批之朱笔、墨笔或者各有其用,或者朱 笔涂改墨笔,或者朱笔后补墨笔。经过初步的对比,朱笔和墨笔似乎出于两人之手。墨笔笔画细而灵活,朱笔笔画粗而方正。但因为在批点文字中及其他位置未透露任何关于批 点者的个人信息,我们暂时无法知道到底是谁做的批点。不 过,关于朱荃籍贯仕履的夹纸字迹与墨批字迹接近,这似乎可以证明批点不应该是朱荃所为。《天问》部分的夹批的纸 质与晚近所常见的纸张非常接近,批点的时代或许在清中 晚期甚至民国。在《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后,有一条墨批云:“林注以幼艾为老少, 甚腐。宝媛、玉女,天上固亦有之矣。”所谓“林注”,应即林 云铭《楚辞灯》。说明此评点者必在林云铭之后,或者在《楚辞灯》刊印之后。其人是否与钤印中的“筠圃”、“白云樵史”、 “南浦鱼郎”、“琴心”等相关的人所为呢?也无法确知。 这组批点主要是对屈原以及其他楚辞作家的写作心态、 作品内容、表现手法等予以分析,或者表达批点者的评价和感慨等。 如《离骚》首节介绍家世及个人品质几句,朱笔批道: “‘高阳’二句见宗臣世系不同,‘摄提’二句见生辰禀气不同,‘揽揆’四句见家学相承不同,‘纷吾’四句见才德本领 不同。”其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又朱笔 批道:“‘江离’二句揭出一生受患之根,盖一应议论设施,决不肯一毫假借,下文众女之嫉女媭之詈俱从此来。”“不抚 壮而弃秽兮”至“反信谗而齌怒”十六句后,墨批:“‘抚壮’ 四句望君,‘三后’四句望君广求贤臣,‘尧舜’四句承君言,‘党人’四句承巫言,‘奔走’四句见闇君谗臣既成一路,忠 邪遂从此不并立矣。” 朱批则称“奔走”以下十句为“叙己 所以不得于君”。“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八句,朱笔眉批:“‘太息’八句承彭咸遗则来。”墨笔眉批:“言 我所哀者,民生之涂炭耳,若以修姱见替,九死亦无恨矣。” “怨灵脩之浩荡兮”至“余不忍为此态也”,朱笔眉批:“‘灵脩’以下二十句承九死未悔来。”墨笔眉批则道:“从来小 人害君子,只诬他一个沽名卖直,彰君之过,人主便深忌入 骨,屈子所以有自伐之谤也,引避此谤,须是入他队里,周容为度,方可免得,孰知此态固死不肯为者乎。”“就重华而 陈词”,墨笔眉批:“‘就重华’句,遥接‘将往观乎四荒’句。” 朱笔则批道:“‘依前圣’以下三十六句痛辟女媭和光同尘邪说。”朱笔:“‘曾嘘唏’下十六句言既以诉之重华为我证 明,十分自信得过,遂发见帝求女之想。”“欲从灵氛之吉占 兮”,朱笔:“‘欲往’下二十四句,巫咸劝其去楚国以求女。”墨笔:“灵氛犹是世间人,故又决之巫咸天上人也。”“何琼 佩之偃蹇兮”,朱笔:“‘琼佩’以下二十四句,言江河日下, 君子道消,总之,上有好谗之君,下必无从善之俗,楚国如此,天下可知。”“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朱笔:“自此下卅 十六句言周流四荒,目空世界,眼底无一人可与同伴者,一 生虞忧之思,竟成虚愿,还顾旧乡,那得不肝肠寸断也。”这些都是对原作字句段和一篇大意的概括与揭示。在整个 批点中,此类情况占了绝大多数。 表达批点者对于《楚辞》所写人物与事件的评价及感慨 的,如在《离骚》“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后,墨笔批曰:“非义非善,便是大恶,岂有同流合污人立脚处。”宋玉《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两句, 墨批曰:“庄子云:‘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遁于天地之间’,所谓不可与俪偕也。每读此语,毛骨俱竦。”《卜居》句末墨批: “胡文定公尝曰行矣大致去就去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 温必自斟酌,不可决之于人,亦非人能决也,正与此篇可相证。”这些批点内容把批点者当时的阅读情景活画于纸面, 使我们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情绪意动。 批点不仅针对《楚辞》原文,还针对李陈玉之笺注。《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一段,墨笔批曰:“媭非原 姊,注中辨之极明。盖媭是女中贱者之称,古人多以贱者名 其男女,如相如小名犬子是也。果如其说,原岂应以小名呼其女兄。”这里所说的“注”,即指李陈玉的笺注。“就重华而 陈词”李陈玉笺注:“尔以予为鮌,请即质之于舜!”“盖当 日殛鮌者,重华也。吾所以事君者,有一不合中正,则果是婞直,与鮌同归,为重华之罪人矣。”朱笔据此批曰:“‘就重 华’句注极好,所以重华是高阳氏一家眷属也。”“望瑶台之 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一段后,墨笔批笺注曰:“余谓此处求女断指求友,初求伏羲氏之女囚皇佐之合也,继求高辛氏 之女,求帝佐之合也,又求少康之二妃,求王佐之合也,若仍指求贤君,与见帝一段意复矣。” 可见,批点者不仅仔细阅读了《楚辞》原文,对李陈玉的笺注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让我们相信这些批点是原创的依据,首先是其中的多 处朱墨笔涂改。比如《离骚》“惟此党人之不谅兮⋯⋯今直 为此萧艾也”几句,墨笔批曰:“巫咸意谓有武丁周文之君,不患不遇,何虑党人,故答言党人之所以充实者只为闇君在 上,驱一世之人材尽作雷同面目,若上有武丁周文之主,不 善者将化而为善,何至如此耶,正破他何必用夫行媒。”朱笔则改为:“巫咸意谓有武丁周文之君,不患不遇,何虑党 人,故答言谗邪害正,动遭挫折,驱一世之人材尽交雷同面 目,其一人不交者自然无处立脚,欲求矩镬之所同安可得也。”又如“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 兮,蜷局顾而不行”四句,先有墨批:“一腔忠孝际地蟠天, 亦何迋而不自得者,奈此身既已许国,非一死不足以自安也,求仁得仁,其屈子之谓夫。”但又被朱笔圈起,而改作:“欲远逝以自疏,岂可得哉,信乎一死之外无他路也。” 其次是在《天问》一篇中夹附了多张大小不一的纸片。 经核对,其与眉批中的正式文字皆有联系,而且纸片中的文字也有修改的痕迹,因此可以证明它就是眉批的原稿或底 稿。如《天问》的题注位置,有墨批道:“若作问天,是人所 不能解而资诸天以求解之,今曰天问,是天亦在不可解中,而无异世之能解之也。二字奇绝。”夹页则道:“不作问天而 作天问,何也,若作问天,是世间人所不能解而欲问诸天以 解之也。今曰天问是天亦在所不能解,无望世间人之能解之也,然则是终付之不可解乎。佛言如来发明世出世说,知其所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皆知期数, 现前种种,于□棘□鹄白鸟立皆了元由恨屈子不能进其前而问之。 ”在夹纸的旁边则批道:“此段应写在天问下。”这 如果不是批者的自我提醒,就是对抄写者的提示。总之,都 见得是当时才写的,而不是从某处过录的。 二、 见于姚培谦《楚辞节注》之批点 姚培谦(约1722年前后在世)字平山,江苏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诸生。善交游,名满江左。雍正中,保举人材, 以居丧不赴。好刻书,尤喜刻巾箱小本。工诗文。著有《松 桂读书堂集》八卷,又好注书,有《增辑左传杜注》、《经史 臆见》、 《乐善堂赋注》、 《李义山诗笺》、 《文心雕龙笺注》等。 其《楚辞节注》以朱熹的《楚辞集注》为主,而节略其中赋比 兴之说。所收除屈原赋25篇外,兼附《招魂》和《大招》。又附《叶音》一卷。 国家图书馆所藏此本为乾隆辛酉六年(1741)刻本,在 卷首及卷尾,钤有“我庐”、 “信芳书屋”、 “在郊”、 “严浚 之印”、 “杏花春雨江南”、 “秋灯夜读山房”等朱印。从这些钤章可知,此书曾经被严浚收藏,而严浚到底何人以及此书 是否还经过他人之手,也不得而知。 在卷一《离骚经》题下,墨笔题道:“临严思庵先生阅 本”,接着钤“严浚”小朱方印。“临严思庵先生阅本”八字与 整个批点的字迹一致,看来批注的书写者很有可能就是严 浚,而原作文字则出自严思庵。但严思庵又是何人?与严浚 是什么关系?暂难确知。笔者也查阅过《楚辞》的几种书目包括其中的几部注释与评论著作,均未见到严思庵其人其 文,所以可能出自严思庵之手的批注,亦当有关注之必要。 书中除了眉批外,还有丹黄蓝三色圈点。 据笔者初步统计, 《楚辞节注》中的批注约有106处,皆 为墨笔眉批。与《楚辞笺注》中的批点较多句段大意概括相 比,此处的批点更着意于章法句法字法以及字句之意。 《离骚》开篇四句后墨批:“通篇每四句一韵,四声俱通韵。”“纷 吾既有此内美兮”至“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后批道:“‘汩余’、‘纷吾’ ,章法字法独创。”“恐美人之迟 暮”句评曰:“‘恐美人’句,是离骚之根。”“彼尧舜之耿介 兮”,又批曰:“援古推开说。”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 之故也”,批曰:“与‘美人迟暮’句相应。”“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后批曰:“反顾游目,往观四荒,该得一 篇远游。 ”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批:“斜阳欲 落未落处,照尽人间万古愁。”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批:“出其气魄可以鼓动万灵,又非一味兰憔蕙悴而 已。” 《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批: “‘袅袅’ 二字是绘风妙手。”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后批曰:“阴森之气袭人,唐人长吉诗似之。” 《天问》开 首“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 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几句后评述:“词句蹇产,章法古拙, 《太玄经》、 《焦氏易林》一类文字。” 评中亦很注意揭示《离骚》的写作用意、作者心绪以及艺术效果等,如《离骚》“就重华而陈词”批曰: “自重华陈词 而下,忽而远游,忽而求女,忽而悲今,情事无端,心口失次, 读者但觉其缠绵凄婉不能自持,绝对怨怼忼激之气,其斯所 以继《三百篇》而起乎?”“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批曰: “赋中庄语,却宕逸有致。”《东皇太一》 “时不可兮再 得,聊逍遥兮容与”两句后,批曰: “知其无益而不忍绝望, 此离骚之所以作也。”以意逆志,披文以见情,在这些评论文 字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由于评者非常在意揭示原作中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情感,因此,虽然我们暂时还无法确知批点者的姓名,但他的心情及某些背景则时有流露,如《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 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几句后,就有批 语道: “幽绝痛绝,千载下读之而不为断肠者其谁也。仆本恨人,有胸愁结,当起灵均于九原,抱头大哭于十日耳。”这 就很突出地反映了批点者当时的具体心态,个性极其鲜明。 批点中也有个别的释意批注,如对《离骚》 “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淫”四句评曰: “民、众,屈原自谓,愚卑辞也。”对《礼魂》 “春 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则曰:“芳草变为萧艾,伤今也,兰菊长兮终古,望后也,我欲乞灵于三闾大夫。” 三、见于王闿运《楚辞释》之批点 王闿运(1832—1916)之《楚辞释》共11卷,其中屈原 赋7卷: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远游》、 《卜居》、 《渔父》,其他的为宋玉《九辩》、 《招魂》,景差《大招》,卷末附宋玉《高唐赋》。 国家图书馆所藏该本封面、卷首、卷端、卷末等处皆钤 有“曾襄君”朱方印,但此人到底是谁,遍查各种书籍尚未得到答案。其中的批点分朱、墨两种,除了眉批,还有行批 即行间夹批。行批都是墨笔,而眉批则为朱、墨两色。与《楚 辞笺注》眉批中朱笔改墨笔的情况不同,这里则是墨笔改朱笔。当然改动处并不是很多,而且朱、墨笔迹均为一人,可 见是不同时期阅读时所为。除了朱、墨笔眉批外,亦有朱、 墨笔圈点。 眉批所涉及的方面可以说兼有《楚辞笺注》和《楚辞节 注》批点的各种情况,既有概括解释段章大意的,又有揭示写作艺术和审美效果的。 如《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朱笔眉批:“上四句言品,此四 句言学。提出正意。”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 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墨笔眉批:“上引三后乘势引尧舜以切时事,于意为 离,于文为合,下乃昌言,便无炉锤之迹。” “余既不难夫离 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后墨批:“此明己行事本末。”“朝饮 木兰之坠露兮”至“愿依彭咸之遗则”,朱笔眉批:“朝饮十 二句承修名不立来。”墨笔眉批:“言虽不得志于时,得依彭 咸之遗则,修名亦于此立矣。”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虯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墨批:“以下叙谋国之忠,以吾令总千百情事,然不独无分派之迹,亦无转 折之痕,所谓情生文,文生情,情文之盛(按, “盛”墨笔改为“至”),则化工也。”这些基本是诠释段章之意的。 如《离骚》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朱笔眉批:“蹙蹙靡聘怅怅何之,令人流涕。”朱笔眉批《离 骚》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 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 周流”几句曰:“自疏则不必邅,又叙此段者,言己一人足以反王,不借国力也。必无之事,必有之理,古今怀才人, 一齐下泪。”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 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几句后,朱批“蹙蹙靡骋,怅怅何之,令人流涕”等等,又是揭示原作的审美阅读效果。 概括写作手法及艺术的亦不在少,如《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墨批云:“以唱叹为顿挫,其意 则悲,其文甚乐。”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朱 笔批曰:“以下平叙。”在“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后,朱笔眉批:“夹入嗟叹,乃能摇曳。” “既替余以蕙 纕兮,又申之以揽茞”后墨笔眉批:“一种意,一种笔,不嫌 复沓者,往复低回,情无尽也。”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朱笔眉批:“已急又缓,摇曳以申其意。”“揽 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朱批:“又嗟叹之,此调唯 离骚独创,后来则西京征赋亦用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朱笔眉批:“至此始开文气,事理皆须一宕。”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朱笔眉批:“夹入 嗟叹,乃能摇曳。”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墨笔眉批: “较量论之,实事虚文,回归无有,不若文之可久也。” 墨笔行批则主要是对某一句的点评,如《离骚》 “民生各 有所乐兮”,墨笔行批:“谢诸少年,请各行其志。”“固时俗 之工巧兮”,墨笔行批:“抚笔必别开拓无直下之句。” “鸷鸟 之不群兮” ,墨笔行批:“再开。” “伏清白以死直兮”,墨笔 行批:“三开。” “民生各有所乐兮”,墨笔行批:“谢诸少年请各行其志。” 《山鬼》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墨笔旁批:“写山鬼似山神,人固不能作鬼语。” 见于此书的批点也有较多的个人感慨和主观评价,如 《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 怀椒糈而要之”几句,墨批:“人定胜天,死亦为福,大福亦 必死,有何吉凶乎。”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朱笔又批道:“原未必闻道, 直以文人孤忠,与日月争光,作此文时,已自信矣,余文而 不忠,未能信仙也。” “勉升降以上下兮”,墨批又曰:“此勉则折节从俗矣,己身可全,贤才自进,而以椒兰得老之故, 众人皆从而变,不比己可从俗,左传所谓圣达节,次守节, 非圣则不守,失节而已矣,又何事之可谋。” 四、未名批点与著名批点之互融相异 本文所介绍的三种关于《楚辞》的批点,与我们以往所看到的相关评论既有联系,但也有不同。表明它们本质上属于《楚辞》研究系统,又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就其相同或相近来说,李笺本于“饮余马于咸池兮⋯⋯ 好蔽美而嫉妒”一段朱批:“饮马下十八句,言既至帝所, 而帝所之混浊不分,与世无异矣。”此与朱熹《楚辞集注》所 云“既不得入天门,以见上帝,于是叹息世之溷浊而嫉妬。盖其意若曰,不意天门之下,亦复如此,于是去而它适也”, 与钱澄之《屈诂》所说“天上地下,总成一溷浊之世,无分于 上清下浊也”,以及林云铭《楚辞灯》所云“因思天帝之溷浊不分,与世无异,不得不舍之而他求也”即同出一辙。李笺本墨笔批李陈玉关于《离骚》中屈原求女的笺注曰:“余谓 此处求女断指求友,初求伏羲氏之女囚皇作之合也,继求高 辛氏之女,求帝作之合也,又求少康之二妃,求王作之合也。若仍指求贤君,与见帝一段意复矣。”此又与王远“求宓妃, 求三皇之佐也;求佚女,求帝者之佐也;求二姚,求王者之 佐也”相近。对于屈原之所以以“天问”名篇而不曰“问天”,王逸《楚辞章句》曰:“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李笺本墨批曰:“若作问天,是人所不能解而资诸天以求解 之,今曰天问,是天亦在不可解中。” 对于《离骚》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王邦采曰:“盖大厦将倾,支非一木,小人有比匪之伤,君子则 有同声之应,诚得二三善类,相与齐心戮力,则阙者可恃以 补,危者可恃以安,择而取之,舍兰其何以哉。而不料一朝尽丧其生平也。果兰之无定操欤?抑藻鉴之失其真欤?言 念及此,真有不堪回首者。”姚注本则批曰: “首善先摧, 斯众芳改步,谁为厉阶而至此乎。”其意颇与王邦采之说相近。对于《离骚》结尾“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王远曾云:“仆悲马怀,亦深于言悲矣。”而姚注本眉批 则曰:“真有不可回首之痛。”其意基本一致。 王释本于《离骚》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四句墨批曰:“四句总上五令, 所说皆虚,所谓心烦意乱乃谋去也。”李光地《离骚经注》亦 云:“总上两段之意,盖至是原始绝望于本国,而有下文问卜之云。”二者何其相近。而对于李光地之论,游国恩《楚辞 纂义》则以“甚的”极力赞之。 如果要概括李笺本、姚注本和王释本上的批点内容的 独创意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突出的主观评价,应该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如“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李 笺本墨批:“一腔忠孝际地蟠天,亦何迋而不自得者,奈此 身既已许国,非一死不足以自安也,求仁得仁,其屈子之谓夫。” 《离骚》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 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姚注本批云:“出其气魄可以鼓动万 灵,又非一味兰憔蕙悴而已。”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姚注本批:“从容就死,千古一人。” “宁溘死 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王释本朱笔批曰: “刚毅之志, 何其柔婉!” “勉升降以上下兮”句后,王释本墨批:“此勉则折节从俗矣,己身可全,贤才自进,而以椒兰得老之故, 众人皆从而变,不比己可从俗,左传所谓圣达节,次守节, 非圣则不守,失节而已矣,又何事之可谋。”这些评述显然已不再局限于对原作本义的阐释,而扩延至于以己之心的细致体味。又如 《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两 句,汪媛《楚辞集解·楚辞蒙引》、戴震《屈原赋注·屈原 赋音义》、陈本礼《屈原精义》皆认为其意为:九州之广,美女何地无有,不必拘于此地。游国恩以为此解“甚审”。 但李笺本墨批则曰:“灵氛之意谓:女惟服孔极高,然天之 生才不尽,九州博大虽辽,觅不得一个半个。”显然认为九州虽极博大,但要觅求“服孔极高”之美女则甚为不易。这 与汪瑗、戴震、陈本礼等人之意见并不苟合。在理解屈原的 孤独感问题上,似乎更有启发。事实上,对于灵氛占卜一段,以往的解释都是灵氛劝屈原离开楚国而远适他国,如王邦 采曰:“灵氛一段,蒙求女而言。大夫之求女,求之楚境也, 灵氛则劝其求之九州,乃求女之余波也。”余萧客亦曰:“灵氛言,万民好恶本不齐,然好善恶恶,大端是同。惟此楚 国党人,好恶恶善,独与世异,岂可概之九州之大?”但李笺本之墨批则坚持认为,灵氛之意不仅指楚无女可求, 即广博之九州亦无一人可觅。本段另有朱笔评曰:“幽昧以下十句言党人心性不同,楚国如此,九州可知。”九州之大, 同其幽昧,这种认识显然已经超越了原文之字面意义而体 现为评点者的主观理解。 对于《离骚》原文字意的理解,三种批点亦有其独有之 表现。如《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王逸《楚辞章句》曰:“言己设去楚国远行,乃转至昆仑神明之山,其路遥远,周流天 下,以求同志也。”汪瑗《楚辞集解·楚辞蒙引》亦云:“此 直承前索藑茅以前远游诸章而言,盖谓己既周流四方而无所遇,将欲止矣,今得氛咸之吉占,而告余以必有所合,于是 复转道昆仑之墟,不惮劳远而周流以求之焉。”而姚注 本之朱笔眉批曰:“自疏则不必邅,又叙此段者,言己一人 足以反王,不借国力也。必无之事,必有之理。古今怀才人,一齐下泪。”从自己的力量足以背叛楚国而并不曾叛国为屈 原立说,这种解释的确比较别异。李笺本于《天问》“简狄在 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后墨批:“已下历叙商国之事。而深致憾于女祸之致亡。而商之发祥由简狄,周之兆 邦自姜嫄,总为褒妲作引子,其意盖为郑袖发也。”将简狄 吞燕卵而生契与郑袖谗害屈原而祸乱楚国联系一起,这种理解在《楚辞》注评中也比较少见。王释本于《怀沙》“明告 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墨批:“不但己死,且要人死,所谓落 水鬼寻替身,至今犹传此说。”查《楚辞》各注释及评论,似乎都未见如此不利于屈原形象的解释。 此外,李笺本在《九辩》“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后墨批:“汪立信所谓‘我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王释本于《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后墨批: “由不仕顷襄,嫌不臣顷襄,故明世臣无绝君之道也,曾涤生以为漫,未知其意。”李笺本于《湘君》“中憀恻之凄怆兮, 长太息而增唏”朱批:“太白诗:‘百年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中宵不成寐,天明起长叹。’”姚注本《河伯》“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墨批:“江海间游鱼必三,如媵随妻,先一 后二,号为婢妾鱼。唐诗‘江鱼群从称妻妾,塞雁联行号弟 兄’。”于《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墨批:“游记中妙语,王右丞诗‘山涧原无雨,苔翠湿人衣’是也。”像这样直接引用历史人物和时人之言以及用他人之诗句来比 况《楚辞》的艺术效果,在《楚辞》注评中虽非少见,但能用 到恰如其分则亦非易。 五、以客观的态度全面整理古籍评点 关于文学批点的意义和作用,章培恒、王靖宇先生在为 《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所作的序中说: 就其性质而言,文学评点既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 式,又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文本,而且两者紧密结合,故其效用甚为巨大。一则批评家可以对作品作通盘 的细致分析,即使对其细枝末节,也可加以阐发,给与 评介,因而存在于平淡中的批评有可能成为对一部作 品的最全面而深入的批评;再则读者在阅读附有批评的作品时,有可能随时受到启发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也可能不断听到逆耳之言或疑似之语而引发进一步的 思考,因而附有评点的文学作品的文本也常常成为读 者与作家、批评家同时进行对话的场所⋯⋯ 评点作为 一种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文学批评方式,在文学批评史 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在推动读者接 受作品方面起过巨大作用的特殊文体,也无疑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可以说,评点不仅是阅读原作的有益引导,它本身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但是,章培恒、王靖宇在《中国文学评点 研究论集》序中又指出,目前对文学评点的研究还是颇为寂 寞的,尽管当今的研究者人数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改变其总体上的寂寞”。 造成寂寞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比如人们愿意 对已经被整理的评点做研究,而不愿去进行评点整理,因为后者一般不会计作研究成果。但这里是否也存在一个问题: 由于资料的问题,学者们难以从事整理,甚至根本不清楚去 整理什么。曾有学者慨叹:“评点批评的零碎、缺乏系统性,评点文献的分散和不易发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困难重重。”正像本文所介绍的三个评点那样,大部分评点都没 有明确标明评点者的身份,于是,图书馆员在进行著录时就 无从确定评点者的姓名,而只注明有朱墨笔批点、眉批等,甚或干脆不做任何说明。笔者所看到的这三部楚辞作品集 的著录中,就未对评点做记录。这样,作为读者的学者就往 往无法知道到底有没有批点、有什么样的评点。除非某学者有意识地去全面调阅某类文献比如“楚辞”类著作,才有可 能看到具体的评点。这显然就比较被动。而且,现在许多图 书馆都把有评点的古籍作为珍品而予以格外的保护,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研究评点的困难。如此,则章培恒、王靖宇 二先生所说的“寂寞”状况不仅要持续,还有可能加剧。 依笔者愚见,图书馆界与学界的联手合作,可能会改变 某些尴尬的局面。图书馆员限于工作性质和学识水平,无法对评点进行内容上的整理和研究,但他们对馆藏比较熟悉, 或者可以比较方便地对古籍开展调查,可以比较快捷地提 供批点的信息及渠道。学者对古籍的收藏信息以及古籍的 物理特征比如有无批点等情况不是很清楚,但他们对古籍的内容比较了解,对古籍的内容以及物理特征的意义、价值 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而且他们也可以集中时间与精力进 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如果这两方面的力量能够联合起来,就可以较为有效地对古籍中的批点等予以细致的整理和研究,这对于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和学者的学术研究都是很好的结果。 此外,在整理古籍批点时,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注 意。以往的古籍收藏者和研究者都比较看重名家手批,因为名家批点的水平较高,名家的社会效应较大,出自其手的批评通常被视为较有价值的。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在古代文面开展的今天,除了名家的批 评,不知名的甚至未名的批评,其实也应当属于我们关注的范围。笔者已经在几篇短文中提出了加强对平民的文学阅 读与文学批评的研究,而在讨论古籍的批点问题时,我们 同样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和精神,给那些并没有留下姓名或 怯于留名的批点者以必要的文学批评地位。 而且,有些未名批点的作者并不一定就是无名人士,可 能因为某些原因,他们所做的批点工作未能得到明确的记 载。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也许最后发现有些批点的作者还是很重要的人物。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批点的主人身份不 明或不名而轻易舍弃批点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