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树红豆 于 2020-4-17 20:00 编辑
为一位微友改诗录
昨天,新结识了一位微友,据称是在某个微信群里看到我写的诗后,觉得我写的还不错,还是个很直爽的人,于是,他就加了我的微信,并说他以前是写小说,不太擅长写古体诗,他很想学习写古体诗(实际应叫近体诗),就希望我能与其交流,教教他如何写古体格律诗,希望能从中学习点写作古体诗的方法。随后就发来两首诗让我给修改云云,于是,我便不知深浅的就操刀挥釜,一阵乱抡,胡砍了起来。本人觉得这对初学写诗的人来说,也可能会有点启发,于是就贴来这里,与初学尚还未入门的诗友分享一下,下面是我给他的回复:
他的原诗是这样的:
巜清青的绿》系列
耕山队
一
推门见峰联
晨鸟叫声连
林竹枝叶舞
秧田迎少年
二
老牛耕荒田
农夫吆喝严
蚂蟥叮小腿
吓哭小阿莲
好吧,谢谢贤弟的信任,那我就凭自己的感觉先来说说你的这两首诗的情况,说的不对,还望海涵:
首先说说第一首:
推门见峰联---联字许是笔误,应是峰峦。
晨鸟叫声连---这句比较准,早晨的鸟在不停的叫,承起了第一句的大场景。
林竹枝叶舞---转折的平淡,与前两句平行了,没见有转的意思,还是在平铺,没递进。
秧田迎少年---也还是平铺,迎少年,谁在迎少年?没有主角,再说,田与年同韵,有挤韵之嫌,淡化了韵脚的韵律美。挤韵,就是同一句子里,用了与韵脚的字相同的韵字,就叫挤韵。按字面意思就和韵脚抢风头了,把韵脚的韵味给挤了,淡化韵脚的音韵美。
下面再说说第二首:
老牛耕荒田---老牛耕地,本就是荒地,荒田啰嗦了,耕田就可以了,但是按着格律讲,这几个字就一个“老”是仄声字,读来没有音律节奏的抑扬顿挫感,一般是二二一,也就是说,两个仄声,两个平声,再一个仄声,或,两个平声,两个仄声,再一个平声,即: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所以,这句就读着平淡。
农夫吆喝严---严,有凑韵的味道,是不准确也不是常用语,不如换一下角度。都是赶着牛,那么举鞭,也是赶牛,吆喝也是赶牛,举鞭就自然了,吆喝严就显得故意凑韵了。
蚂蟥叮小腿---这句有点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前面开头说的是老农在赶着耕牛,忽然说蚂蟥叮小腿,这有点角度转变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没有铺垫,这个和前面的事没联系,叮谁的小腿啊?叮老农的小腿?感觉没转好。
吓哭小阿莲---这句更突兀,哪里冒出来个小英莲?和前面的几句更没关系了。再说结句一般是要拔高,是要做总结,升华这首诗的结语,绝句讲究四句话分别是:起、承、转、合。第一句是起来,第二句是承起来,第三句是转一下,把前面的意境给转到要表达中心思想的方面上来,好为结句铺垫,结句是表达作者的整个构思的目的,也就是主题思想,整个这首诗,是泛泛的列举,没有升华,尤其是结句,小英莲,没由头,为什么是小英莲,为什么不是小阿宝,为什么不是小什么什么呢?这就没有必要非说具体人名,不然就让人感觉不知道这个“小英莲”是从何而来,这个名字太凑了,所以说,这首是还不如前一首。写诗要构思你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思想,然后,围绕着这个思想,选材,这和你写小说是一样的,只是这个字太少,必须是凝练的,把一部小说,就凝练在这几句话里,还要有画面感,动感,这就是诗歌的特点。我给稍改一下,改的也不一定准确,只是供余贤弟参考吧:
推门见翠峦
晨鸟叫声连
眼里竹枝舞
此心回少年
牛正在耕田
老农时举鞭
一娃哭且闹
小样惹人怜
这样改的意图是,第一首:既然是推门看的是青山,这是远景,静态,又听到了鸟语,这是近处,是动态,那么再看更具体的近景,于是对看到的更具体的竹枝舞,让“我”该如何呢?“我”于是想起了“我”的少年时代了,少年时代的故事太多了,这就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了,这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读者可以展开无限遐想,这少年时代肯定是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生活了,那绿水青山本来就是令人向往的童话世界,那既然是作者想起了少年的时代,也就肯定是与竹枝有故事了,肯定与之有不解之缘了,或许是有竹梅青马的故事呢也未可知。所以,这就是要表达的一种借景抒情的意味,让人有思索,有遐想,也是表达自己看到这美景而引起自己的回忆,也给自己对往事以回味。
第二首:看到了牛儿正耕田,老农举着鞭子,那边有个娃儿哭闹,使“我”想起了那些留守儿童,老农的儿子儿媳是不是也是外出打工了?那个娃娃在家跟着爷爷生活,爷爷耕地去,也要带着孩子,孩子在地边上没人照顾,是被蚊子咬了,还是想爹妈了?这也是给人以回味,令人遐想,所以,我就觉得,起承句,一般是写景,转句一般是借景烘托气氛,好为结句铺垫,结句把要表达的意思给人以提出问题,让人想象去。好了,我这是班门弄斧了,只是就我的理解来修改评论的,不一定对,仅供贤弟参考。 2020.4.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