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济“比兴寄托”词学理论 [摘要]在周济的“比兴寄托”词学理论的提出之前 ,虽然也时有人倡导 ,但却都无甚影响。 而在晚清民初山河破碎之时 ,以美刺为内容的“比兴寄托”有了接受的条件和允许其发展的空间 ,为晚清民初词学思想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比兴寄托 审美 实用 在常州词派中 ,周济的“比兴寄托”词学理论最具系统性 ,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他是以张惠言的“比兴寄托说”为基础 ,加上自己的深化和心得 ,使得其“比兴寄托”理论更加宏通。 一、在周济之前的“比兴寄托”词学理论没有形成太大影响 在周济之前的“比兴寄托”词学理论之前 ,也有不少人提出此说 ,但都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其中 ,有人认为“比兴”仅取修辞学中的明喻、暗喻之义 ,或刻意强调词体的委婉含蓄 ,缺乏思想内涵;有的将词体的“比兴寄托”等同于诗体的“比兴寄托”,以简单的儒家诗教引入词论 ,从而抹杀了词本身的特点和个性 ;有的把“比兴寄托”认为是格律的范畴 ,使得“比兴寄托”空泛而无实际意义。这样在词学理论中 ,“比兴寄托”就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空间 ,对词学没有多大的影响。 二、晚清民初词家普遍接受“比兴寄托”词学思想的背景 (一 )晚清民初普遍接受“比兴寄托”词学思想与乾隆中期之后由盛转衰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圣人盖俱上下之情之不通,而以诗诵之”( 冯桂芬《校庐抗议》 )当时的文人希望通过诗词来达到上下通情 ,“比兴寄托”成为一种被认为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他们或直率、或委婉、或隐喻 ,希望将自己对于当时时代的感悟和世间风情上达天听。 同时 ,他们“感慨时事 ,发为诗歌 ,便已力据上游 ,特不宜说破 ,只可用比兴体。”(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 ,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将自己对时代和国家的关怀虚掩着 ,呈现出不留痕迹的象征意象 ,“文不苟作 ,寄托寓焉 ,所谓文外有事在也 ,于词亦然。” (冯煦 ,《朱校东坡乐府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民初词家普遍接受“比兴寄托”的社会心理 ,看出他们蕴藏在他们心中对社会的关怀和忧郁 ,这是词学思想对于儒家传统诗学价值的回归。 (二 )唐宋词创作虽然达到了鼎盛 ,但词论却相对薄弱 ,而元明两代却未承担起总结词论的任务 ,只有到了清代 ,尤其是乾隆、嘉庆之后 ,词学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总结性阶段 ,尤其是“比兴寄托”说 ,推尊词体 ,使词登上了大雅之堂。 三、周济“比兴寄托”词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在此之前 ,认为词为“小道”、“小技”的人颇多 ,他们只把词作为娱情解趣的一种文字游戏 ,而没有把词作为一个与诗并列的文体看待。周济提出“感慨所寄 ,不过盛衰”,在常州词派 ,进而在词论界 ,在常人眼中 ,词的抒情功能和社会功用被重视、被认同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共鸣。 周济多年游历于大江南北 ,与社会下层广泛接触 ,对社会动荡及民生疾苦 ,感慨颇多。 世事多艰 ,胸怀远大 ,使他不满足于“才子不遇”“离别怀思”之情的抒发 ,而要求在词的思想内容中融汇进更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 他认为词的内涵应该是“感慨所寄 ,不过盛衰: 或绸缪未雨 ,或太息厝薪 ,或已溺己饥 ,或独清独醒 ,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 ,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 ,识理透 ,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 ,词亦有史 ,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 ,感士不遇 ,陈陈相因 ,唾渖互拾 ,便思高揖温、韦 ,不亦耻乎!”(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 周济强调 ,词应该寄托的是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 ,而非“离别怀思 ,感士不遇”之类从一己遭遇出发的狭隘的个人情感,而应该“绸缪未雨”(对行将发生的变乱的预感 ,防患未然 ;“太息厝薪” (对苟且偷安时局的担忧 ); “已溺己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独清独醒”(出于无奈的独善其身 )。总之 ,他所倡导的寄托之情感从大处立论 ,无不打上动乱时代的印记。 周济说 ,“尝学词 ,比兴互用 ,内心外体。” ( 周济《介存斋诗自序》 )从中我们知道 ,周济自己填词是从比兴入手 ,用比兴来抒发词中寄托之意,《介存斋论词杂著作》评唐珏 [水龙吟 ]〈白莲〉一词“信乎忠义之士 ,性情流露 ,不求工而工也。”据王树荣《乐府补题跋》记载:“荣前读周止庵《宋词选》 ,于唐玉潜《赋白莲》曰: `冰魂尤在 ,翠舆难驻。’曰: `珠房泪湿 ,明铛恨远。’ 以为当为元僧杨琏真伽发宋诸陵而作。 又《赋蝉》曰: `佩玉流空 ,绡衣剪雾。’ 曰: `晚妆清镜里,犹记娇鬓。’ 疑亦指其事。” 周济认为《乐府补题》中唐珏 [水龙吟 ]、 [齐天乐 ]皆为宋陵 被盗毁而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济用“比兴寄托”来解词。他认为无论是国家政治、社会现象 ,还是个人情感、家庭私事 ,都是作词的感情基础 ,这样将词的内涵开辟得更广、更深。 周济凭借着一时一境的文化理念 ,由隐而显的构筑了“比兴”在传统文化中的多层次意义: 一心物共感的意向性为发生条件 ,以象为化生的媒介 ,在词人与对象的沟通与对话思维中 ,体现出既审美又实用。 (二 )寄托出入和寄托有无的艺术技巧。 词的创作中运用寄托手法 ,虽其表现样式与诗歌不尽相同 ,当同样应达到物情交融 ,他在《介存斋论词杂著》提出了“寄托出入说” ,乃“从有寄托入”到“无寄托出”: “初学词求有寄托 ,有寄托则表里相宣 ,斐然成章; 既成格调求无寄托 ,无寄托 ,则指事类情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夫词非寄托不入 ,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 ,引而伸之 ,触类多通。 驱心若游丝之 飞英 ,含毫如郢斤百之斫蝇翼 ,以无厚入间。 既习已 ,意感偶生 ,假类毕达 ,阅载千百 ,违斯入矣。 赋情独深 ,逐境必寤 ,酿日久 ,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 ,摹缋浅近 ,而万感横集 ,五中无主。读其篇者 ,临渊窥 ,意为鲂鲤 ,中宵惊电 ,罔识东西。 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 ,抑可谓能出矣。” 物与情结合的初级阶段是“从有寄托入”。 “一物一事,引而伸之 ,触类多通。”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喻体 ,从中可以给人以感悟 ,“意感偶生 ,假类毕达”是指作家可以以万事万物为喻体 ,“仁者见仁 ,知者见知” ,引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艺术构思巧妙 ,表现技法娴熟 ,做到“驱心若游丝之 飞英 ,含毫如郢斤百之斫蝇翼 ,”物情结合,才能达到“表里相宣 ,斐然成章”的艺术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济反对片面追求形式技巧和哗众取宠的辞藻 ,提倡有寄托即有充实的思想情感 ,特别要提倡在词中寓以社会责任心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这是初学词者的当之要务必。 物与情结合的高级阶段是“无寄托出”。 “赋情独深 ,逐境必寤 ,酝酿日久 ,冥发妄中。”这是词创作的“无寄托” ,无寄托不是空洞无物 ,而是融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于词之中 ,却不露痕迹 ,无硬性拔高 ,无牵强附会 ,无刻意为文。 作者把创作的活动建立在长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中 ,“酝酿日久” ,把握情感的心理契机 ,“冥发妄中”,个人的情感受到一个对应的依托之物的触发,使情感与对应之物结合起来 ,使情感自然流露。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 ,其中的物和情二者融合无缝。正如詹安泰所说 ,“周氏所谓无寄托 ,非不必寄托也 ,寄托而出之浑融 ,使读者不能斤斤迹象以求真谛。” ( 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集》之《论寄托》)读者见之产生自己丰富的想象,对词有自己的理解 ,受到不同的启示 ,这才是词创作的最高境界,即“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