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子诗话
系列(一)
律绝、律诗形式上的“守正容变”
一,“守正”就是尽力追求符合“正格”。“容变”就是允许“拗救”,允许和推广“拗救”的多种多样的“变格”,以适应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需要。这样十分利于律绝,律诗的创作和作品丰富多彩多姿。
二,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每一种体裁有四种“正格”,加上王力先生认为:“两平夹一仄”是准律句,每一种体裁就有了五种“正格”。
三,含义
“守正”就是遵守和追求“正格”。
“容变”就是推广和大力提倡“拗救”的“变格”。
那么如何变?怎样变?就是在追求“正格”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拗救”的“变格”。
四,内容
律绝和律诗形式的“守正容变,就是拗救。
概念
1,五绝,七绝称作律绝。五律,七律称作律诗。这是最准确严谨的概念。把律绝,律诗笼统称作格律诗虽然不是错误,却不够严谨,不够精确。有概念大小不合适的问题。就像帽子,虽然都是帽子,带起来大小不合适,不舒服的。
2,什么是拗救?律绝,律诗的某一个字,不符合其相应的正格的平仄,就是拗字,拗了,需要救一下。拗救就是某一个字不符合正格的平仄了,在规定的地方的某一个字的平仄和拗字的平仄相反,也和自己原来正格规定的平仄也相反,就是救。拗救用处极大,会拗救才是熟练掌握了律绝,律诗的写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五,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对句救。(属于大拗必救)
1,出句第4字拗,对句第3字救。
2,出句第6拗字,对句第5字救。
(二),句内自救。(属于大拗必救)
1,第3救4,第5救6,互换互救。
(三)孤平的自救(属于句内自救,属于小拗防止孤平必救)
1,第1字和第3字互救。第3字和第5字互救。
说明: 拗救主要就是以上(一)(二)(三)三点。以下(四)的10种是拗救的次要内容,属于可以不救。
(四)小拗可救可不救,由于不在2,4,6字不是节点,救起来就随意的多了,变化多端。
1,第一,二,三句的第1个字互救。
2,第一句的本句第1字和5字3互救。
3,第一句3字和本句1字,和对句3字互救。
4,第一,二,三句的第3字之间互救。
5,出句第5字和3字,和下一句第5字互救。
6,第一句第5字和第三句第5字互救。
7,第二句第1字和第一句第一字互救。还可以用用本句第3字互救,还有第四句第1字互救。
8,第一句第1字和3字互救,和第三句3字互救,或者出句第3这和对句第3字救。对句第3字 本句第3字,以及对句第5字互救。
9,第一句第1字和第二句第1字,第3字,以及第四句第1字互救。
10,第一句第1字3字和第三句第字1互救。
三,拗救的合理性:
律绝五言的20个字,10个平10仄。七言的28个字14个平14个仄。正格律绝如此,有固定位置。拗救属于变格,平仄位置变了,但是只要保证五言律绝平仄各有10个,七言律绝平仄各有14个就是合理。五律,七律也是这个道理。五律40个字,争取保证平仄各20个字。七律56个字,争取保证平仄各28个字。
四,拗救概括总结:
1.一个字小拗了,只要在其相应的地方有一个字来救,就可以形成拗救关系了。至于一个字救几个字,不是必须的。一个字救几个字,只是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构思的精巧。
2.本句内小拗相救:本句内,一三五相邻两字可形成拗救,即一和三,三和一或五,五和三,可以形成小拗拗救关系;
3. 邻句间小拗相救:
A.第一句可以和第二句、第三句间存在拗救关系,拗的字和救的字必须位置相同;
B.第二句可以和第一句、第四句间存在拗救关系,拗的字和救的字必须位置相同;
C.第三句可以和第一句、第四句间存在拗救关系,拗的字和救的字必须位置相同;
D.第四句可以和第二句、第三句间存在拗救关系,拗的字和救的字必须位置相同;
4.第一句和第四句之间不存在拗救关系,因为这两个正格句式大部分(前四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无法形成互补);
5.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不存在拗救关系,因为这两个正格句式大部分(前四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无法形成互补);
五,在不出现大拗、孤平、三仄尾、三平尾的前提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口诀是可以使用的,否则,一概而论是错误的。
六,诗用了拗救之后,就要标出“有拗救”否则用检测工具检测的人,会说你出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