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3-15 18:31 编辑
论王夫之诗学研究术语中的“意”与“势” 【内容摘要】王夫之的诗学理论体系 , 着意推举 “ 意” 和 “ 势 ” 两个中心范畴。 他所赞成 的 “ 意” 指的是具体的、 形象 的、 与 “ 像 ”相结合的、 感性和理性相统一 ; 形神情理统一 、 主客观相统一 。 “ 势” 的主要意蕴在于 “ 咫尺万里”的审美张力 、 曲折 回环的蕴蓄感以及超越于笔墨之外的力度感、 穿透力。 【关挂词】王夫之 诗学 意 势 王夫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承前启后的理论家 ,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独创性 的贡献。 他论诗的著作主要有 《姜斋诗话》、 《诗广传》、《楚辞通释》、 《古诗评选》、 《唐诗评选》、 《明诗 评选》 等。 他的诗学理论体系 , 以 “ 情景相生 , 互藏其宅” 为基础和核心 , 着意推举 “ 意 ” 和 “ 势 ” 两个中心范畴 , “ 意 ” 与 “ 势” 在其诗歌批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 近 2 0 年来 , 学术界对王夫之诗学范畴 、 命题开展 了探讨 , 在 “ 意 ” 与 “ 势” 的涵义等问题上 ,有 较大分歧 。 本文拟作收集整理 , 探究其术语演变的轨迹并探讨分析深层原因。 一、王夫之诗学研究术语中的 “ 意” 王夫之 曾提 出诗 “ 以意为主 ”的观点。 关于 “ 意” , 王夫之有两种看起来 自相矛盾的论述: 一方面 , 他强调 “ 以意为主 , 势次之 。 ” “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 俱以意为主 。 意犹帅也 。 ” 突出 “ 意” 的主导作 用 ; 另一方面 , 他又认为: “ 诗之深远广大 , 与夫舍旧趋新也 , 俱不在意。 ” “ 以意为主真腐儒也 . ” 川 诗歌不受 “ 意”的局限。 由于其诗学 中的 “ 意” ,使用频率较高 ,是其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 , 对于这 两种似乎 自相矛盾的阐述 , 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对他所说的“ 意 ” ,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 学术界颇有分歧 , 学者们历来有不同解释 。 其内涵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 以归纳如下 。 曹毓生指出 : 有的同志 (邓潭州 ) 认为 , “ 意” 是与语言文字等表现形式相对 的思想内容 ; 有的同志 (敏泽 ) 认为 , “意” 是不同于一般思想内容的中心思想 ; 有 的同志 (张少康) 认为 “ 意 ” 是审美 愈象 ,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 “ 意 ” 是寓于景中的主观思想感情 ,是审美意象内部结构中的 “ 情 ” 与 “ 理 ” 的结合 。 叶朗认为 , 《姜斋诗话》 中说 “ 以意为主 ” ,是从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中情意和景物的关系而说的 , 而当王夫之在其他地方否定 “ 以意为主” ,是为了强调 “ 意 ” 不等于诗 , “ 意 ” 佳不等于诗佳。 这种观点 与曹接近 。 张世英也强调说 ,王夫之既反对把诗等 同于意或理 , 又反对无意之诗或无理之诗, 王夫之所说的 “ 以 意为主 ” 和 “ 俱不在意” 不是 自相矛盾 , 而是他关于诗既要包含思 (“ 意 ” ) , 又要超 出思的一种模糊表 达。 王夫之诗论的审美核心是审美意象 。 但审美意象并非王氏提出 , 而是 由来 己久 。 先秦时期即出现 了 “ 意 ” 的范畴 ,到六朝转化为 “ 意象 ” 。 至唐朝时更被作为标识艺术本体的范畴 , 近于今天所说的审 美意象。到明 , 李东阳 、 王廷相 、 鲁时雍等均有关于意象的论述 。 但他们所讲的 “ 意” 往往偏重于 “ 情” , 或重于 “ 理” , 难免片面性 。 他们所讲的 “ 象 ” , 或局限于人物 肖像 , 或仅止于山水花鸟。 他们对 “ 意” 与 “象 ” 也未言明主次关系。 王夫之对审美意象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 界定了 “ 意 ” 的内涵 , 开 拓了 “ 象 ” 的领域 , 明确了 “ 意 ” 是主要的矛盾方面。 当前学界通过探讨 , 逐渐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认为王夫之所说的 “ 意 ” 有两种含义 。 他所反对的“ 意” 指的是一种抽象的、 理性的、概念化的、 作者主观上欲强加于作品的理念 。 而他所赞成的“ 意” 指的是具体的、 形象的、与“像” 相结合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形神情理统一、 主客观相统一的“意”。对此 , 本文不作重点论述。 二 、 王夫之诗学研究术语中的 “ 势” 王夫之诗学中的 “ 势” ,既不 同于前人 ,也不 同于他本人的哲学 中的 “ 势 ” 。 学者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对王夫之 “ 势 ” 的理解 。 综观学界各种说法 , 整理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文艺审美中的 “ 神韵说” 。 郭绍虞认为 “ 势 ” 有 “ 神韵 ” 的意思 , 许山河也认为 “ 势” 是一种与“ 神韵说 ” 相近 的文艺观 , 就是神理 : 叶朗认为 “势 ” 是艺术审美表现的客观规律性 : 张少康认为 “ 势” 是指诗歌意象 内在的 自然规律 ; 有的学者认为要从动态性方面去理解 “ 势” , 如 熊大材认 为 “势” 是在 有限意象和意境中穷尽物理人情而委婉展示 出来 的一种动态美 ; 张晶认为 “ 势 ” 的 内涵在 于咫尺万里的审美张力 , 曲折回环的蕴蓄感以及超越于笔墨之外的力度感、 穿透力 。 王思馄 的观点具有综合性, 认为 “ 势” 是绘画 、 诗歌 中成功的艺术形象所具有 的一种态势、 一种张力, 它不是孤立的、静止 的、 僵化的 , 虽然只是局部 、 片断 , 却包含着全局、 整体 , 以静 的图形文字展示艺术的活的生命 , 方寸咫尺之间蕴涵着千里之广 、 万里之遥的气势。湖南师范大学张长青老师则认为 , “ 势” 作为文学艺术的专门术语 , 就是对艺术形象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以及它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 特 点方面 的一种美学要求。而张晶指出 , “ 势” 作为王夫之诗学思想体系 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主要意蕴在于 “咫 尺万里 ” 的审美张力、 曲折回环的蕴蓄感 以及超越于笔墨之外的力度感 、 穿透力。 此外 , 杨家友指出船山从美学高度上论 “ 势 ” , 以意中之神理对 “ 势”作 了明确界定: “ 势” 乃主 客浑融的境界中 自然流露出的独特的意趣和神思 , 且与 “ 趣 ” 、 “ 韵 ” 、 “ 致 ” 等近现代美学范畴有一定联 系 :“ 势 ” 的主动性、 含蓄性 、 自然性、 动态性等特征又拓展 了其 内涵 。 2、抒情诗歌的动态结构说。有的学者把 “ 势 ” 理解为一种动态的结构 , 既具有动态性 , 又合规律性。 蓝华增认为 , 王夫之所说的 “ 势 ” ,就是能充分表现情意的宛转的动态结构, 就是抒情诗构思时 “ 情景 相入 ” 的 “ 神理 ” , 这样的动态结构能充分表达思理。张兵认为 “ 势” 是诗歌的动态结构 , 既有动态性 , 又有合规律性“ 取势 ” 即营造诗歌的结构 ,创造诗歌的意境。 ” 张节末指 出王夫之诗歌美学体系的理论核心 , 是 “ 结构养深情 ” 的命题 。 这 个命题 的基本原理是 , 由诗歌的结构运动导致主体 ( 作者或读者 ) 情感的审美升华 。 王夫之诗歌结构理论中的诗歌结构是动态的结构 , 王夫之称之 为 “ 势 ” ( 有时也称为 “ 结构”) ; 与 “ 势” 相对应的范畴是 “ 意 ” 。 诗歌结构论围绕着 “ 势 ” 与 “ 意” 的矛盾而展开 。 他从 “ 势 ” 的运动性出发 , 深刻地阐明了 “ 意 ” 怎样由诗歌的内容因 素转化为诗歌结构因素。 这个过程就是 “ 意” 由功利刺激物转化为审美启示物一 一 “ 兴起之意 ” 的过程。 他称这一矛盾运动为 “ 取势 ” , “ 取势” 就是创造诗歌的动态结构 以转化为 “ 意 ” 。 “ 取势 ” 决定了诗歌结 构的变化性。 “ 兴起之意” 的完成标志着诗歌结构运动的成功。 王夫之将 “ 势 ” 与 “ 意 ” 结合起来 , 把 中国诗歌传统 中重要的结构( 即 “ 布局 ” ) 问题提到了一 个新的理论高度 。 上述观点虽有所不同 , 但有一个共 同点就是都认为王 夫之的 “ 势” 具有一种动态 的性质 , 应该说是抓住了 “ 势 ” 的最主要的内涵 。 萧驰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 势 ” , 只不过他更进一步认为其动态性建立在王 夫之 的无定体宇宙观上 , “ 势 ” 强调应 由宇宙无始终 , 生生不己的变化 , 而非本体的观念去界定世 界的本质 。 三、“意”、“势”术语分歧探源 2 0 世纪 8 0 年代 以前 , 人们对王夫之学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在政治 、 哲学和史学方面 , 对于其诗学 思想的研究 , 则较为薄弱。 对王夫之诗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从上世纪 8 0 年代开始的。 二十年中 , 对于 “ 意”与 “ 势” 的内涵 , 说法纷呈 , 阐释不一 。 究其根本 , 在于学者不再局 限于单一的方法 , 阐释 手法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微观的范畴阐发到宏观的体系把握 , 从用传统方法解剖运用到运用现 当代西方新方法阐释 , 从单一方法的运用到多元手法的综合采用 ,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的采用比较法, 有 的运用接受理论进行阐释 , 有的运用西方现代阐释学方法进行解读的; 有的运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 ; 有的从古典美学角度同时运用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方法 (这是大部分人采取的方法 ) : 有的从具体概念 范畴命题来探讨其诗学思想 ( 如崔海峰 ) , 谭承耕结合诗歌创作分析其诗学思想别具一格 。 笔者认为 , 王夫之诗学理论 的根基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 对于王夫之诗学 中的“ 意” 与 “ 势” , 评价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古典美学的基础上 , 结合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方法 , 来把握其实质。 对于 “ 意” 的把握 , 前文 已有定论 , 在此 , 我们进一步分析 “ 势” 的内涵演变。 《姜斋诗话》 卷二 《夕堂永日绪论 内编》有言: “ 把定一题、 一人、 一物 , 于其上求形模 , 求比似, 求词采 , 求故实 , 如钝斧子劈栋柞 , 皮屑纷霏 , 何尝动得一丝纹理? 以意为主 , 势次之 。 势者 , 意中之神理也 。 唯谢康乐为能取势 , 宛转屈伸 以求尽其意 , 意己尽则止 , 殆无剩语 ; 夭矫连蜷 , 烟云缭绕, 乃 真龙 , 非画龙也。” 同卷又云 : “ 论画者曰 : ` 咫尺有万里之势。 ’ 一 ` 势 ’ 宜着眼 。 若不论势 , 则缩万里 于咫尺 , 直是 《广舆记》 前一天下图耳。 五言绝句 , 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 。唯盛唐人能得其妙 , 如 ` 君 家何处住 ,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 或恐是同乡。 ’ 墨气四射 , 四表无 穷 , 无字处皆其意也。 李献吉 诗: `浩浩长江水, 黄州若个边? 岸回山一转 , 船到谍楼前。 ’ 固自不失此风味。 ” 从这两段集 中论述诗 “ 势” 的话来看 , 船 山之 “ 势” , 主要是指神思缭绕、 绵延无穷的美感 , 以及 “ 缩万里于咫尺 ” 的内在张力。 而所谓 “ 取势 ” 则是指诗人不仅要表现 自我的主 观惫图和情感 , 还要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外在风貌动生动地展现出来 , 情景相生 , 互为其用 。 可 以说 , “ 势” 意味着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 , 情语与景语的内在规律和微妙联系。 王夫之论取势 , 要求艺术形象具有 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有言外之意和象外之 旨 , “ 墨气四射 , 四表无穷” , 如同朱光潜所说的“ 在刹那中见终古 , 在微尘中显大千 , 在有限中寓无限 ”。 下面我们将王夫之所说的 “ 势” 与古代文学批评史的“ 势” 进行比较 ,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王夫之 的论述较前人的超凡之处 。 张长青考证分析 “ 势 ” 的来源 , 认为两汉 、 魏晋南北朝 以后 , “ 势 ” 广泛运用于书论、 画论和文论中, 成 为我国文学艺术理论 中的专门术语 。 以 “ 势 ” 论文 , 最早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祯。 《文心雕龙 . 定势》 篇引他的话说: “ 文之体指 (势 ) , 实有强弱 , 使其辞已尽而势有余 , 天下一人耳 , 不可得也 。 ” 刘拐评述说: “ 公干所谈 , 颇亦兼气 , 然文之任势 , 势有刚柔 , 不必壮言慷慨 , 乃称势也。他认为 “ 势 ” 是与 “ 情” 和 “ 体” 相联系的, 主张 “ 因情立体 , 即体成势。 ” 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 , 刘勰 《文心雕龙 · 定势》 , 第一次对于文势作 了深入的论述: “ 夫情致异区 , 文变殊术 , 莫不因情成体、即体成势也。 势者 , 乘利而为之制也 。 如机发矢直 , 涧曲湍回 , 自然之趣也 。 圆者规体 , 其势也 自转 ; 方者矩形 , 其势也 自安。 文章体势 , 如斯而 已 。 ”刘勰所谓 的 “ 势” , 指 的 是文章的态势 。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体裁 , 来确定不同的风格体态 。 刘勰认为 , 文章态势顺循体裁 自然、 因其便利便形成了 。 刘勰还认为 , 势有刚柔之别: “然文之任势 , 势有刚柔 , 不必壮言慷慨 , 乃称势也 。 ” 刘勰所说的 “ 势 ” , 是泛泛而谈 , 可 以作为文学作品的通用准则。 而船 山论 “ 势” , 则把它作为论 诗的具体评价标准 。 他关于势的理论和观点 , 多是在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中展示 出来的 。 这就使 “ 势” 这 个诗学范畴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可操作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皎然 以势说诗的观点 , 他与船山诗论之 “ 势 ” 有更直接的渊源关系。 《诗式》 中有 “明势 ” 一条, 专门对 “ 势 ” 作了阐释 : “ 高手述作 , 如登荆巫 , 规三湘娜郑之盛 , 荣回盘礴 , 千变万态。 (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 或极天高峙 , 岑焉不群 , 气腾势飞 , 合沓相属。 ( 奇势在工 ) 或修江耿耿 , 万里无波 , 数 出高深重复之状 。 (奇势雅发 ) 古今逸格 , 皆造其极矣。” 皎然是我 国诗歌意境说的肇始者 , 在这段话里 , 他把势和境联系起来 , 描绘了三种不同的境界 , 说明有三种不同的势。 要求诗人 “ 明势 ” , 要成竹在胸、 高瞻远瞩地把境象以及境象之间的关系惟妙惟 肖地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 可见皎然所说的 势指诗境反映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和具体形态。 皎然还指出: 诗人构思时 , “ 势有通塞 , 意有盘礴” , 要求 “ 势逐情起 ” , “ 状飞动之趣 ” 。 用生动活拨、 回环婉转之势 , 曲尽情理统一深蕴盘礴之意。这里说的 “ 意” 和 “ 势” 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构思中作家的主观意图与作品描写客观事物具体形态特点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诗式 . 作用事第二格》 中又说: “ 夫诗人作用 , 势有通塞 , 意有盘礴。 势有通塞者 , 谓一篇 之中 , 后势特起前势似断, 如惊 鸿背飞 , 却顾铸侣 , 即曹植诗云 : ` 浮沉各异势 , 会合何时谐 ?愿因西 南风 , 长逝入君怀 ’ 是也。 ” 曹植 的这首 《七哀诗》 , 前两句表达思妇与爱人不能相见的痛苦绝望 , 文势 一伏 ; 后两句讲愿乘着西南风飞入君怀 , 绝望中生出希望 , 文势一起 . 其实这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 “ 波 折 ” 和 “ 敛势”。 虽然王夫之 曾有过 “ 有皎然 《诗式》 而后诗亡的说法 , 但只不过是反对诗法的偏激之 语而 己 , 在诗 “ 势” 的诗歌批评上 , 他们 的看法是一脉相承 的。 提出“ 蓄势” 和“ 自神忍力” 的观点 , 则是王夫之诗 “ 势 ” 理论的最大贡献。 清朝魏 际端 《答石公论文书》 中论古文写作时说: “ 夫文者在势 , 大抵逆则耸而顺则卑 , 逆则奇 而顺则庸 , 逆则强而顺则弱。 ” 他认为古文之势 , 必须通过 “ 逆 ” 来实现 , 与王夫之的观 点有异曲同工 之处 。 总之 , “ 势 ” 作为王夫之诗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主要意蕴在于 “ 咫尺万 里 ” 的审美张 力、 曲折回环的蕴蓄感 以及超越于笔墨之外的力度感、 穿透力。 应该说 , 这种看法是对王夫之的 “ 势” 范畴的准确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