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王夫之《姜斋诗话》中的情景关系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最主要的着作形式,但它并不只限于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范围,好的诗话在此基础之上还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 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正是如此耐人解读并令人青睐。它是一部着名的文学理论着作,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诗学论着。这部诗话主要分为三部分,卷一《诗译》和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主要叙及的是诗论的内容,而卷三《南窗漫记》则是王夫之对历年亲友能感动自己的诗作的回忆记录。本文主要以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地位,情、景的内在联系以及象外有意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王夫之《姜斋诗话》中的情景关系。 一、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地位 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重要位置,是由诗歌本身的美学特征决定的。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立的美学特征。 古代抒情诗的特征不在于摩拟客观对象,而在于抒情、写意。中国诗歌多采用“以物观物”的表现方式,诗歌运用具体的自然意象摹写自然、摹写生活。王夫之看到了这一点,他首先强调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若但於句求巧,则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 在这里,王夫之指出感情在诗歌中起决定作用。诗歌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一味地遣词造句,那么诗歌就失去了本身的韵味,从而也更加强调了“诗言志”的功能。同时,他还对诗歌创作中的情与景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认为只要诗人带着感情去观察、构思、描写,写出来的诗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也只有在对外界的事物有深入的体会中,才能激发人的千思百感,才能领悟某种深奥的真谛。因而使作者的心情必须与所描写的事物合二为一,达到完全的契合,才能写出优美的诗句。若只知咬文嚼字,全然不动感情,写出来的诗便索然无味。这正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的“境界”说颇有相似之处,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乃是说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鲜明真切地表现,使读者也可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所以欲求作品之“有境界”,则作者自己必须先对其所写之对象有鲜明真切之感受。因而,有真情才会写出好诗,才能打动读者,进而与读者产生共鸣。 二、情、景的内在联系 诗歌中不但含有“情”而且有“景”是许多人都知道的。 但依然有不少人拘泥于现象本身,而看不到内在的联系。 如明代胡应麟就说过:“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这种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看到内在的联系,因而写出来的诗自然不会生动感人,也就不可能打动读者。而王夫之则不然,他自己本身是诗人,写过大量的诗歌,而且还是一位哲学家,因而写诗具有独到的眼光,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从最深处挖掘创作素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用最适合最完美的景来写特定的感情。他在诗话中说:观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胡藏其宅。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诗译•一六》)他把情与景的关系分析得很透彻。 将景、情比作珀和芥。芥即芥草,珀是可以吸住小草的琥珀,在诗歌里情与景是相互依赖的。情、景虽然涉及主、客体两个范畴,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景物可以使人生情,情也可以因景而发。并以杜甫《登岳阳楼》中的两句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前一联写景,后一联写情,看似无关的两联却是前后照应,互为映衬。在滔滔流去的江水前,杜甫遥望战火硝烟中的山河,悲凉孤寂的心情尤为凄怆。而“唐末人不能及此,为玉合底盖之说,孟郊、温庭筠分为二垒。天与物其能为尔阄分乎? ” 说明唐末人作诗强调做好对仗的说法: 如得半联, 必有天造地设、铢而悉称、严丝合缝的另一半存在着,诗人就是要千方百计搜求到手,至于本意、真情倒成了无关紧要的事了。王夫之的说法是很有见解的,看到唐诗也有瑕疵,并敢于在自己的诗话里提出来,并说得有理有据。 王夫之认为:“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表现出他对古典艺术认识的深度。 古人善用对自然的描摹来写诗人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翻开古人的诗集,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并留下了名诗佳句。如马致远《秋思•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全是景物,但烘托出来的诗人感情却是无比凄凉落寞。再如李白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将思妇之情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而景又烘托了情,月明夜静万籁俱寂,格外思念远方的亲人,捣衣以寄情思。 运用自然万物来写自己感情是诗人们一贯的做法,但关键是要领悟所用事物的特征,也就是借景抒情要借合适的景来抒特定的情,这样才能使诗耐人寻味, 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让读者的感官得到运转的机会。 另外,王夫之还指出诗歌中“意”的重要性,认为诗要以意为主方可是有帅之兵。 他在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结,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二》)诗文以意为主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命题,所谓意,就是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内容,“是统帅诗篇中所有字词句及词采典故的中心,是蕴含于诗篇通体内部的思想内核,它主宰诗篇的灵魂,与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密不可分,是诗人发自内心情感的寄托”。 王夫之分明是继承强调了这个原则。认为作诗以“意”为主才能使诗有价值、有活力,因而也才会有灵气。 杜牧《答荘充书》曰:“凡文以意为主 ,气为辅 ,以辞彩章句为之兵衔。”刘攽《中山诗话》里就说:“诗以意焉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始奇作。”也说明了“意”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