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词修辞手法(一 ) 移情
文/佛子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寄托主观情绪,物人一体,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不是今夜惨白,月不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本不流泪,鸟本不惊心。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渭水水本来就是向东。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硬说月亮有“伤心”的光,让夜雨铃子声“断肠”。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硬说月亮在人离别时突然变圆。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硬说红豆不是红豆,是一颗颗“相思泪”。
“物我之间、主客统一,往复回流,互为同化,物我合一”。这就是移情。
它赋予物象成了,生命化、有情化、人格化的意象。从物象到意象,这就是诗,就是诗区别于散文的根本。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中说:“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这就是化物象为意象,这就是诗化,就是诗的本质。这需要诗人在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灵感状态中,把物象(非诗),意象(诗)化。这需要等待和催生心灵世界的灵感状态。例如,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本来不会说话,看似无理取闹,实际则诗趣盎然。
移情的方法
1、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云彩本是无生命、无感情的,硬叫它:孤独悠闲。山本来不看人,硬叫它看人。
2、使无情事物有情化。
柳宗元:“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硬说鸟是被羁押于山谷,藻在沦漪里舞蹈。。
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硬说雨有恨,云有愁。
苏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是离别的时候才圆。
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吴融:“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让花,有了人的做法。
这里的“风”、“水”、“花”、“柳”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人一起悲伤,一起欢乐。
3、客观事物性格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移情”如何运用。
第一,“移情”离不开生活经历。
郑思肖《咏菊诗》:
开花不并百花丛,独立疏蓠趣未究。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黄巢《菊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丰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都是移情于菊。黄巢有变革现实的雄心大志和施惠人间的崇高理想。郑思肖有高雅情怀,高尚气节。
第二、移情离不开联想。
杜甫晚的《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把桃花说成了一位美人,她洁身自好,尽管身世飘零,但决不肯被人随便玩弄。
本来已经要凋谢了,风还要嫉妒她,用力地吹她;“碧水”好似不怀好意的男子,千方百计地勾引她。但她拼命挣扎,想避免落入水中的悲惨命运。终于被风“倒吹”。
桃花为了珍重自己,无论如何不与水接近,因为她看到掉到沙滩上和细草里的花瓣都没有好命运,掉到水里就更不言而喻了。
“蜜蜂蝴蝶”本来是喜欢花的,这时的性情也变得生硬了,不顾惜桃花了。
“偷眼蜻蜓”也因为害怕伯劳鸟要吃掉自己,避而飞去,不来亲切桃花了。
这正是杜甫自己的自喻。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四处漂泊,极少有人真正同情他,但诗人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纯洁的人格,这些都和诗中的桃花有相似之处。
第三、“移情”离不开“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同时也是“移情”的重要手段。
诗人要言志抒情,必须要采取“因物喻志”,“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正是借于“比兴”这一重要手段来进行巧妙联想、移情于物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诗人使用了自然物的象征意义。
屈原的《橘颂》。正是取橘树的“形”似。而比兴寄托,从而产生“移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渗透于橘树的形象之中,铸成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理解移情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山”(张耒)
白云不会拥抱幽石,绿竹不会取媚清流。人与山不会相互久看而不厌。野桃不会含笑。山峰无所谓肥胖清瘦。这就是移情。
移情手法的借助方式
1.借助拟人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格化。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
2.借助象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醯,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3.寓情于景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读来使人生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例: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明)李攀龙:
缥缈直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
苍龙畔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仕途通达,带上了积极进取的主观色彩。“为谁雄”,即为自己雄。寄托了作者仕途正是扶摇直上的心态。颔联、颈联描写的景物雄浑壮阔,寄寓作者成就一番伟业的豪情。尾联直抒登临览胜之情,告诫自己要谦逊,要不断进取。
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思妇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物我交融,创造出很强的审美效果。
人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诗歌中的意象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