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明讲诗》之十三
歌思绕梁曲,诗贵弦外音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绕梁三日,绕梁三日就是说一支歌曲唱完以后,三天之内他还在家里的房子的屋梁还听得见,就是说这是一首好歌,说到写诗,我们同样也是喜欢余味未尽有弦外之音的诗歌,这样就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启发,让我们读了这首诗歌可以学习一点东西,如果一首诗只是白开水一样看过就不知道留下什么印象,就不是好诗啊,所以诗贵有弦外之音,就是这个意思。
在唐诗里面或者宋诗里面都留下了很多诗外有诗的这些名篇。比如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的就不仅仅是庐山的风景如何美丽如何变化多端,而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的一个意思,因为你陷到一个地方里面不能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你看到的东西就是很片面的,这是我们从苏东坡这首诗所得到的启发,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这首诗就成为千古名诗。还有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首诗的本意只是借蝉来比喻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同,蝉声之所以能够传得那么久远,是因为它在树上爬的高而不是因为秋风猛烈的缘故。代指做官越大影响就越大,突出了内因的作用比外因更重要的道理,告诫人们要通过自已的努力创造声自远的前程,而不要等希望于秋风之类的外力因素
我学习诗词至少都有几十年了,从8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写了很多的诗歌,但我追求的风格也不仅是字面上的的文雅秀丽,还有顺畅啊,符合平仄格律,我更注意的是追求画外音,和弦外音,力求希望自己写的每一首诗都有弦外音,比如我1988年写的一首诗叫做《登海南东山岭》,诗的内容是“此是海南第一山,名贤多出石头间。缆车缓缓空中落,便胜游人半日攀“这首诗,明的看是写东山岭的风光如何的美丽,而且还有缆车,还有游人在爬山,其实这首诗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意在讽喻社会的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都知道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很多单位在干部使用中,往往上头已经出了一个空缺,很多已经奋斗了几十年的干部,本以为自己有机会升到上面那个职位,但是突然间就发现上级就会派一个人来把这个位置坐上了,把你的想升职升官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所以很多人就说,要当官一定要朝中有人或者一定有关系,于是跑官卖官啊,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歪风邪气就出来了,越到基层越是大量的天花板干部,影响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我不是干组织工作的,我也不想评论他的好或者是坏,只是通过这样一首诗来形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是很贴切的,就是说我们在东山岭上看到很多游人也爬得很辛苦,本以为自己就爬到山顶了,而我是坐缆车上去的,轻轻松松不费工夫,一下子就空降到那个山顶,然后还跟下面的人说,“对不起啦,我上来了,你们慢慢爬了,我先到别的地方去看风景了“,你看气人不气人。但是社会就是那么现实,我们诗人就是透过这种现实用我们的笔,描绘这种现象,或者直接批评这种歪风邪气,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再举一首八十年代己发表在诗词报刊我写的《北秀湖泛舟》供参考。
日照芳堤画阁明,湖心亭下小舟横。邻船起浪惊游侶,摇向榕阴柳岸行。
我想说得是在划船时绝对不会有时间想起爱国,忠于,追梦这些句子,老老实实划艇,小心看着水面,会随时丢下水去。写这诗就是:因为别人的船划的太猛使船摇晃不安,我怕你了,我躲一下,便专向岸边摇去,结果发现那里的景色更漂亮,还是榕阴柳岸,一幅画面在眼前呈现了。而且富含哲理,暗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社会垃圾人不要碰硬,不妨避让一下,既安全,同时又柳暗花明。这跟唐诗浅草才能没马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写这种弦外之音的诗歌的时候,一定要你所引用的例子,要跟你想讲明的道理要相吻合,有相通之处,比如苏东坡所说的西子和西湖,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很美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很牵强附会的把他们拉扯在一起,那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