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2-25 23:43 编辑
韩国岭南学派及其九曲歌系诗歌 ——朱熹《九曲棹歌》之影响 摘要:韩国岭南学派宗师退溪李滉是朝鲜朝中期朱子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整个朝鲜朝性理学的标志,对朝鲜朝朱子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退溪李滉发展了以朱子学为中心的性理学,奠定了朝鲜朝性理学基础,排斥了阳明学,确立了独尊朱子的传统。李滉及其直传弟子和三传弟子们创作的九曲歌系诗歌,深受朱熹《九曲棹歌》的影响,诗歌形式遵循朱熹《九曲棹歌》的七言诗,诗歌素材更多取之于武夷九曲,诗歌内容注重对《九曲棹歌》乃至朱子学的阐释和理解。岭南学派的九曲诗歌可以看作是朱熹《九曲棹歌》的一种传承和发展,这揭示了中国在15世纪时期对韩国士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文学文化乃至历史角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朱熹;《九曲棹歌》;韩国岭南学派;九曲歌系诗歌 以朱熹的《九曲棹歌》作为范本形成的韩国九曲歌系诗歌,对当今韩国的文学影响深远,在五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岭南和畿湖两大学派的九曲诗歌群,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韩国“九曲文化”。早在朝鲜中期的明宗、宣祖时期,朝鲜朝的性理学逐渐普及,且朝鲜朝士林对性理学的理解逐步加深,学术研究兴起。这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学者,这些学者各成一家之言,对朝鲜朝性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是退溪李滉和栗谷李珥。李滉和李珥是朝鲜朝中期朱子学的两位集大成者,也是整个朝鲜朝性理学的双峰。朝鲜朝性理学学派按所处地域各自形成岭南学派与畿湖学派。岭南学派和畿湖学派,对朱熹的圣人般尊仰、对《九曲棹歌》的圣诗般推崇、对武夷九曲的圣域般向往和对九曲图的圣境般钦慕均别无二致,对朱熹的思想学说、游历之地、生活轨迹的情感等等都饱含一个“圣”字,都凸显一个“尊”字。然而,两大学派的宗师退溪李滉和栗谷李珥对九曲歌系诗歌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目的却不同,从而创作的诗歌群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两位宗师的弟子们以各自宗师创作的诗歌群为典范,创作的九曲诗也是对各自宗师九曲诗的效仿和传承。相比较而言,两大学派在诗歌素材的选取上存在很大差异且互不交集,畿湖学派诗歌的素材大多为本土九曲,更注重的是对自己理想家乡的热情讴歌;岭南学派的诗歌素材大多为武夷九曲,且朱熹《九曲棹歌》是七言诗,岭南学派的绝大部分九曲歌系诗歌均遵循朱熹的七言诗,岭南学派创作九曲诗更多注重的是对《九曲棹歌》乃至朱子学的阐释和理解。 岭南学派的九曲诗歌可以看作是朱熹《九曲棹歌》的一种传承和发展,这揭示了中国在15世纪时期对韩国士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文学文化乃至历史角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独尊朱子的岭南学派 韩国地理学上的“岭南”即庆尚道。朝鲜朝高宗三十三年(1896年),庆尚道被分为南北两道,故行政区域意义上的庆尚道不复存在。按照目前的行政区域来分析,“岭南”应该是庆尚南道、庆尚北道、釜山广域市、大邱广域市的统称,与湖南(即全罗南北道)、湖西(即忠清南北道)合称为“三南”。所谓岭南学派,是指以退溪李滉(1501—1570)和南冥曹植(1501—1572),以及他们的弟子门生组成的以岭南地域作为根据地的朝鲜朝性理学学派,尊其学派宗主之号,也称退溪学派(如图1)。 图1韩国岭南学派按地域划分图 曹植系列 (南冥学派·庆尚右道) 北人(大北、小北) 岭南学派:东人 李滉系列 (退溪学派·庆尚左道) 南人 岭南学派始源应该追溯到高丽末年的吉再(1353—1419),再经过其门生金叔滋(1389—1456)、金宗直(1431—1492)等硕儒们的发扬光大,最终造就了“海东朱子”李滉,最终发展成为盘踞于岭南一带的学派。退溪李滉对以朱子学为中心的性理学加以发挥,奠定朝鲜朝性理学基础的同时,排斥阳明学,确立了独尊朱子的传统。在此影响下,朝鲜朝中期成立的各个学派都像李滉一样独尊朱子,而且以朱子学的正统自居,将阳明学等其他学术思想视为异端,极力加以排斥。但是由于各学派对于朱子学的态度和理解存有差异,因而出现学问上的对立和论争,而且随着朝鲜朝中期士祸和党争的不断出现,这种学术激辩往往又与政治结合起来,随之带上更强的排他性。朝鲜朝朱子学就是在这种学派之间的论争中发展起来的。 岭南学派代表人物,最初的中坚包括退溪李滉的门人月JIf赵穆(1524—1605)、西压柳成龙(1542—1607),出于退溪、南冥两门的寒冈郑逑(1543—1620),以及鹤峰金诚一(1538—1593)等南冥系的一部分儒学者。其中,柳成龙、金诚一和郑逑合称退溪门下“三杰”。由于三人学说也略有不同,后来岭南学派内部又分离出一些小支派。金诚一和柳成龙的门人围绕书院配享的牌位顺序发生争论,最终二分为虎派和屏派,屏虎之争一直延续到近代。以后,以寒冈郑逑和眉叟许穆(1595—1682)为中心,形成了畿湖的退溪学派。 岭南学派的主干是鹤峰金诚一一派,在金诚一之后,经敬堂张兴孝(1564—1633)学脉传到张兴孝之外孙存斋李徽逸(16l9—1672)、葛庵李玄逸(1627—1704)和其子密庵李裁(1657—1730)、大山李象靖(1710—1781),再传到立斋郑宗鲁(1738—1816)、定斋柳致明(177—1861)、西山金兴洛(鹤峰金诚一的后孙,1827—1899)、深斋曹兢燮(1873—1933)、损斋南汉朝(174—1810),再传到朝鲜朝末期的凝窝李源祚(1792—1872)、寒州李震相(1818—1886)、倪宇郭钟锡(1846—1919)等人。西压柳成龙的学脉则由愚伏郑经世(1563—1633)、修岩柳衿(西压柳成龙之季子,1582—1635)、拙斋柳元之(修岩柳衿之侄,1598—1674)、活斋李榘(1613~1654)、息山李万敷(1664—1732)、清台权相一(1679—1759)等人继承。寒冈郑逑也有不少门人,也足以形成一派,有名的有畏斋李厚庆(1558—1630)、乐斋徐思远(1550—16l5)、朽浅黄宗海(1579—1642)、眉叟许穆等。其中,以眉叟许穆为中心形成畿湖的退溪学派,后由星湖李澳(1681—1763)、顺庵安鼎福(1712—1791)、下庐黄德吉(1750—1827)、性斋许传(1797—1886)等继承其学脉。旅轩张显光的门人有双峰郑克后(1577~1658)、鹤沙金应祖(1587—1667)、修岩柳诊等。在学问上,鹤峰系和西压系主要是继承和解释退溪李滉的学说,固守退溪李滉以理气互发说为中心的理论。眉叟系和旅轩系虽然也属于退溪学派,但是他们的学说则与退溪学派也不尽一致。他们在学术上试图突破朱子学,发挥自己的思想。 由于学风、地缘、政治党派等原因形成的独特的岭南学派,其独尊朱子的性理学思想体系在朝鲜朝朱子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里程碑。退溪李滉对朱熹思想的吸收、传承与发展开创了朝鲜朝对朱子学真正的理解与创新。 二、岭南学派的九曲歌系诗歌 韩国九曲歌系诗歌,从其所用语言来看,可分为汉文九曲诗和韩文九曲诗,其中前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汉文九曲诗可再分类为原创九曲诗和翻译九曲诗,其中前者在数量上同样占绝对优势。原创九曲诗又可分为实景九曲诗、次韵九曲诗、韵九曲诗以及仿作九曲诗四种。所谓“实景九曲诗”就是描述对象不再是武夷九曲,而是韩国各地建构的本土九曲园林之景致。诗歌的形式有七言、五言之分,朱熹《九曲棹歌》是七言诗,所以绝大部分九曲歌系诗歌均遵循朱熹的七言诗,五言诗极为少见。 1.从《韩国文集丛刊》所录岭南学派九曲歌系诗歌一览表(表1)可以看出,岭南学派的诗歌多以武夷九曲作为描述对象。 岭南学派26位诗人的31首九曲歌系诗歌当中,就有15首诗歌以武夷九曲为描述对象,占整个31首诗歌总量的48.38 ,均受到各自宗师创作的九曲诗歌的影响。 表1(表略)乃根据《(韩国文集丛刊>所录九曲歌系诗歌一览表》具体内容甄别而成,诗人排序也没有按照《韩国文集丛刊》卷序加以安排,而是根据诗人生卒年重新排序,主要是为了便于考察这些诗歌的整体风格变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对各时期诗人所属的学派属性问题。《(韩国文集丛刊>所录九曲歌系诗歌一览表》总共收录75位诗人,而这75位诗人并非绝对隶属于岭南或畿湖两大学派,其中不乏与两大学派无关之人,如朝鲜朝末期实学家李瀵正是其中之一。继实学鼻祖柳馨远(1622—1673)之后,李澳被尊为实学之中祖,其思想中的西学成分很多,崇尚西洋科技,对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则持怀疑态度,故此,李瀵与两大学派一直保持一定距离,我们很难以两大学派的隶属关系来界定李澳。 2.岭南学派的九曲歌系诗歌在诗韵和平仄等诗歌形式上与朱熹《九曲棹歌》保持一致。例如: 闲居读武夷志,次九曲棹歌韵(十首) 李 滉 不是仙山托异灵,沧洲游迹想余清。 故能感激前宵梦,一棹赓歌九曲声。
我从一曲觅渔船,天柱依然瞰逝川。 一自真儒吟赏后,同亭无复管风烟。
二曲仙娥化碧峰,天妍绝世靓修容。 不应更觊倾城荐,闾阖云深一万重。
三曲悬压插巨船,空飞须此怪当年。 济川毕竞如何用,万劫空烦鬼护怜。
四曲仙机静夜岩,金鸡唱晓羽毛毵。 此间更有风流在,披得羊裘钓月潭。
当年五曲入山深,大隐还须隐薮林。 拟把瑶琴弹夜月,山前荷篑肯知心。
六曲回环碧玉湾,灵踪何许但云关。 落花流水来深处,始觉仙家日月闲。
七曲横篙又一滩,天壶奇胜最堪看。 何当唤取流霞酌,醉挟飞仙鹤背寒。
八曲云屏护水开,飘然一棹任旋洄。 楼岩可识天公意,鼓得游人究竟来。
九曲山开只旷然,人烟墟落俯长川。 劝君莫道斯游极,妙处犹须别一天。 正如诗题所示,李滉的九曲诗是朱熹《九曲棹歌》的次韵诗,因此力求在诗韵和平仄等诗歌形式上与朱诗保持一致。 可见,李诗与朱诗在诗韵的选择上保持高度一致,但是李滉的九曲诗在平仄格式上未能与朱熹的九曲诗做到天衣无缝的贴合,仅举总序四句即可说明这种差异。 朱熹与李滉几曲诗平仄格式对比一览表 朱诗 李诗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序,朱熹用的是平起平收式,李滉则是仄起平收式;一曲,朱熹是仄起平收式,李滉是平起平收式;五曲,朱熹是仄起平收式,李滉则是平起平收式。除此之外的二曲、三曲、四曲、六曲、七曲、八曲和九曲,则二人完全相同。 论李滉九曲诗的意蕴,处处充满着对朱熹和武夷九曲的敬仰,朱熹眼中仅为“有仙灵”的“武夷山”,在李滉诗中却拓展为“托异灵”的“仙山”。不仅如此,李滉的九曲诗直接将朱熹形象纳入诗句之中,如总序、一曲和五曲中的“沧洲”、“真儒”和“大隐”正是对朱熹的诗意描述。李滉用这类诗语置换朱熹九曲诗中的“虹桥”或“道人”等意象,以更为单一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朱熹乃至武夷九曲的钦慕之情。若言朱诗的意象是多元而复杂,那么李诗的意象更为单一而集中;若言朱诗通过这种多元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那么李诗更注重的是诗人自身对朱诗的理解和阐释。 如上所述,朝鲜朝士林对《九曲棹歌》的解读,一直存在多种多元化的解读倾向,有“哲理诗”、“山水诗”,以及异于二者的“山水理趣诗”三种观点。李滉对以金麟厚为代表的“哲理诗”主张并不赞同,对他“全用注意”式的诗作更不认可。因此,李滉有必要通过自己的九曲诗明确阐明自己对朱熹《九曲棹歌》的观点。不过,李滉对《九曲棹歌》的理解并非一步到位,乃至初读时,认同陈普之注,但是通过“反复详味本诗之意”,开始“疑其当如此看”,终究觉得“似不为然”,“不知于此两义”应该“何取何舍”,乃至“莫适所从”,便照不同理解就地九曲各作一首与奇大升商讨其真意。在与奇大升反复沟通和推敲之后,李滉最终将第九曲修改为: 九曲山开只旷然,人烟墟落俯长川。 劝君莫道斯游极,妙处犹须别一天。 李滉后学柳道源(1721—1791)考证《退溪集》之后云: 案初本: 九曲来时却惘然,真源何许只斯川。 宁须雨露桑麻外,更问山中一线天。 修改前后的诗句存在 明显区别,修改前的诗句侧重“探寻水源,寻求真源”之意,与朱熹的《偶题三首》之三“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谖。’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如“惘然”对“惘然”、“溪源”对“真源”等,无论是诗语的选择,还是意境的塑造均有异曲同工之感。而修改之后的诗句则淡化这种说理意蕴,以较为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更为宽泛的想象空间。 3.岭南学派弟子的九曲诗中,从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与李滉的九曲诗最为接近的是郑逑的九曲诗。例如: 仰和朱夫子武夷九曲诗韵(十首) 郑 逑 天下山谁最著灵,人间无似此幽清。 紫阳况复曾栖息,万古长流道德声。
一曲滩头泛钓船,风丝缭绕夕阳川。 谁知捐尽人间念,唯执檀桨拂晓烟。
二曲佳姝化作峰,春花秋叶靓妆容。 当年若使灵均识,添却离骚说一重。
三曲谁藏此壑船,夜无人负已千年。 大川病涉知何限,用济无由只自怜。
四曲云收百尺岩,岩头花草带风寥。 个中谁会清如许,霁月天心影落潭。
五曲清潭几许深,潭边松竹自成林。 幅巾人坐高堂上,讲说人心与道心。
六曲茅茨枕短湾,世纷遮隔几重关。 高人一去今何处,风月空余万古闲。
七曲层峦绕石滩,风光又是未曾看。 山灵好事惊眠鹤,松露无端落面寒。
八曲披襟眼益开,川流如去复如回。 烟云花鸟浑成趣,不管游人来不来。
九曲回头更喟然,我心非为好山川。 源头自有难言妙,舍此何须问别天。 除了在诗歌形式上与朱诗保持高度一致之外,郑逑的九曲诗基本沿用恩师的构思,只是置换相应的诗语而已,如朱熹诗中“有仙灵”的“武夷山”,李滉置换为“托异灵”的“仙山”,郑逑再置换成天下“最著灵”之山;李滉的九曲诗中以“沧洲”、“真儒”和“大隐”等诗语形容朱熹,郑逑九曲诗中则用“紫阳”和“高人”替代等等。最大的不同则在诗题上,李滉沿用朱熹的思路,同样用“闲居”一词,而郑逑却用“仰”加“朱夫子”来表现诗人对朱熹和武夷山的敬仰之情。作为岭南学派的中坚、李滉的直传弟子,郑逑被后世称为李滉门下“三杰”之一,应该可以断定的是,郑逑对朱熹《九曲棹歌》的理解与把握,与自己的导师还是一脉相承的。 4.在岭南学派诗人创作的九曲诗中,以本土九曲园林作为描写对象的也不在少数。 城皋、云仙和陶山等九曲园林作为九曲诗的素材被纳入创作范围之中,李滉九世孙李颐淳的《游陶山九曲敬次武夷棹歌韵十首并序》就是其中一例。若言李滉通过九曲诗的创作,来阐述自身对朱熹《九曲棹歌》的理解和感悟,那么,李颐淳则通过该诗来具体说明陶山九曲园林的诸多信息,如各曲曲名、地理位置、与李滉的关联等等,二人的目的性可谓十分明确。从这个意义上,李颐淳的九曲诗歌装载的信息非常丰富,但是诗情画意相对淡化很多。李颐淳之所以如此这般,主要是陶山九曲园林的建构是李滉身后很久才予以完成。与从李珥开始,大张旗鼓地在各地建设九曲园林的畿湖学派不同,岭南学派士林对精舍(书院、书堂)建设显示出极大的热情,而将精舍所在地展示为九曲形式倒是相当消极,李滉和郑逑均如此。因此,在《韩国文集丛刊》中第一次出现“陶山九曲”一词,则是在朝鲜朝末期学者任堕(1640—1724)的《别礼安宰尹衡仲(夏教)》一诗中,而这时已经距离李滉去世一个多世纪。之后,就不断有人提及“陶山九曲”,且在李滉卜居地按照主观意愿设置九曲。从这个意义上,李颐淳作为学派宗师的第九代孙,借助九曲诗的形式确认陶山九曲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各曲曲名,向世人明示陶山九曲的结构尤为显得迫切。鉴于此,李颐淳则用800余字的长篇大论来撰写其序,在以“注释”的形式适时穿插李滉事迹和诗文的同时,注重阐述陶山九曲与武夷九曲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这种紧密的渊源关系以期达到“使后之践斯境者,有以知兹山之与武夷”,让人设身处地地感受到陶山与武夷山之间的心灵距离其实是“不甚相远”,其终极目标还是借助诗歌的形式强调李滉以及岭南学派在朱子学领域中的正统地位。 游陶山九曲敬次武夷棹歌韵十首并序 李颐淳 世称陶山为武夷,夫武夷在闽越之中,而晦庵朱文公之所筑也,陶山在东海之隅,而吾祖文纯公之所盘旋也。地之相去,万有余里,世之相后,五百有余岁。而二山之相与齐名者,政以杨恒叔所云地因人胜同故也。然其地之胜,亦有不相远者。以二先生所著杂咏观之,武夷之十二诗,陶山之十八绝,不翅节节相符,而况二山皆有可舟之胜。故陶山集中,有和九曲诗,有次棹歌十首诗,则其于七台三曲之间。虽无所谓九曲名称,而言外之意,有若可以妄想乎!余观夫洛川之水,自清凉至云岩,出入吾境凡四五十里之间,多有名区胜境。而陶山居其中,上下皆能管领,为一洞天矣。试尝就中,举其成曲而最胜者,窃依武夷九曲之例而分之。云岩为第一曲,鼻岩为第二曲,月川为第三曲,汾川为第四曲,濯缨潭在汾川川沙之间。虽不成曲,是陶山书堂之所在,则据以武夷精舍在五曲之义,当为第五曲。其六川沙,其七丹砂,其八孤山,其九清凉。曲曲皆是先生题品吟赏之所及也。乃与一二同志,沂流逐曲而游,讨论江山之胜。彼灵芝山芙蓉峰之秀出云端者,何如幔亭玉女耶?鹤巢岩葛仙台之危临绝壑者,争似金鸡仙掌耶?东西翠屏,宛若大隐苍屏也。 青壁丹砂,依然碧霄桃源也,始探万壑千岩之幽深,终临穷源别天之奇绝,充然而得,浩然而归,不觉有里万岁千之恨焉。此非惟山川云物之有相依似,而抑亦天地间吾道一气脉,自北而南,相与贯通而然欤。先生尝题武夷九曲图而叹之日:不得同其时,买舟于幔亭峰下,辍棹于石门坞前,获跻仁智堂,咏歌周旋于隐求观善之间。噫!吾辈生数百之后,近杖屦之所,手击濯缨短棹,足蹑天云高台,仍复低佃,俯仰于岩栖陇云之间,而抚览古迹,想象遗风,则其身历目观,感发兴起之深,非徒如看画图之茅髡,而起千古之遐想而已也。于是因其感于心而发之言者,计曲次韵,以识其处而述其事,使后之践斯境者,有以知兹山之与武夷,不甚相远,有如是也。而又有能修述陶山志,以栽九曲形胜,而与武夷志前后匹美,则尤岂非兹山之幸也耶,余以是深有望焉尔。 粜棠陶山出自灵,源源洛水来过清。 并山沿水寻遗迹,逐曲重赓一棹声。
碚砑一曲仅容船,上有高庵俯大川。 怅望诸贤讨论处,至今遗迹湿云烟。
二曲岩如鼻起峰,宣城得此以为容。 更怜斜日开图画,点点螺鬟翠几重。
三曲亭亭藕似船,芙蓉秀出百千年。 江山第一今无主,月白空堂更可怜。
我从四曲访聋岩,岩古台空碧草毵。 仙伯风流山仰地,一声渔父月盈潭。
五曲移舟潭水深,坐看残月绕烟林。 通泉百岁辍微响,更有何人知此心。
六曲虹流玉作湾,翠屏紫坞合成关。 回瞻古寺荒台上,山月祗今照等闲。
七曲瑶屏绕玉滩,云生花发画图看。 炼丹秘诀从何问,仙去千秋古鼎寒。
最奇八曲得天开,鹤棹孤舟为沂洄。 壁上题诗今在否,云山怅望独吟来。
九曲山深更卓然,仙峰六六影流川。 如三十六洞天在,此亦当为第一天。 岭南学派创作的九曲诗是对宗师九曲诗的效仿和传承,但是这种典范意义没有维系多久,随着岁月的更迭逐渐失去其意义,加之两大学派的不断分化和朝鲜朝实学等各种学派的兴起,逐步淡化了两大学派的边界,众多士林的学派所属意识也随之弱化。故此,李滉和李珥两大宗师时期的九曲歌形式和风格不再延续,整个九曲歌系诗歌最终不分学派、不分风格完全融为一体。 岭南学派的九曲歌系诗歌以汉文原创仿作为主,遵循朱熹《九曲棹歌》的七言体,主要以武夷九曲作为描述对象,在诗韵和平仄等诗歌形式上与朱熹《九曲棹歌》保持一致。可见岭南学派的九曲歌系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力求接近朱熹《九曲棹歌》,充分体现出岭南学派对朱子学的敬重与崇拜,视朱熹的思想为真理,渴望探求其深刻的意义与内涵。 三、结语 朝鲜朝中期朱子学对朝鲜朝文化影响深远,性理学逐步普及,这时期出现了如退溪李滉等朱子学大师,形成了多个独尊朱子的学派。以退溪李滉为首的韩国岭南学派,创作了完全遵循朱熹《九曲棹歌》形式、取材和意境的一系列九曲歌系诗歌。韩国岭南学派是由退溪李滉和南冥曹植及其弟子门生组成并以岭南地域作为根据地的朝鲜朝性理学学派。岭南学派的九曲歌系诗歌以汉文原创仿作为主,遵循朱熹《九曲棹歌》的七言体,主要以武夷九曲作为描述对象,在诗韵和平仄等诗歌形式上与朱熹《九曲棹歌》保持一致。李滉九曲诗的意蕴,处处充满着对朱熹和武夷九曲的敬仰,注重对朱诗的理解和阐释,其弟子及后代所作的九曲诗歌,同样在诗歌形式上与朱诗保持高度一致,并且意象和意境也多表达着对朱熹和武夷山 的敬仰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