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9

[佳作转载] 律诗基础 作者:清泉

[复制链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2-14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诗友,今天我们的课是“律诗基础一第3讲”,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格律诗的“字数”和“格式”以及“对仗(对偶)”
一、律诗的字数:
律诗的字数,就是一首律诗总字数。就字数来说,无非看到的,每句不是5个就是7个;同时,要求每句字数都相等。所以,七律七八56个字,五律五八40个字,七绝四七28个字,五绝四五20个字。
为什么每句是5个字或者是7个字呢?我们来看一下有关资料。诗经和春秋。孔子之前,包括孔子的时期,各国都有春秋,很多名家,也自己写春秋。所以,诗经的实际内容,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删节后的版本。诗经是后来诗歌的直接起源。我们先看《诗经》,一目之下,四字之句居多。少数间杂其他字数的句子。按照后来的诗词格律习惯来看待诗经的话,诗经语句虽短,然而废字也多。哪些废字?主要指的语气词,助词之类的字。
诗经是可以唱的,而后来的诗,大多唱不起来,就是唱起来,也不流畅。诗经是要唱的,而我们的格律诗,是要“炼”的。清泉:
看下面的例子
硕鼠(《诗经•国风•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女”字,要读作  ru  (汝)。这个,大家上学都学过的。由歌唱演化到炼,逐渐的文字化、意象化、格律化。
分开看一下: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提炼得出:“鼠无食我黍”,主要内容:肥鼠,别吃,我的,粮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得出“贯汝莫我顾”,主要内容:多年,养你,你不,顾我。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得出“逝去适乐土”。主要内容:发誓,离开,适应,新地方。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得出:“乐土爰我所。”主要内容: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由此可见,诗经句子包含内容并不多,格律诗也是“炼”出来的。   
我们再看诗经,其实不是四个字,是八个字一句的。虽然八个字,可能是分开 4个4个的唱,但是从语义来看,是一句诗8个字的。这可能和古代音韵的和谐与音乐的美感有关,其后来的诗歌发展,其一句多少字,是限制在8字以内的。最初,4、 5 、6、 7字的诗歌都有,但是,后来的发展,多数是5字和7字。这些都是习惯,应该是和语言表达有关,因为一句话,要表达出适当的意思,有些字是一定不能省的,这就是提炼,不能多也不能少,所以,5字,更精炼,同时还保证意思不变。
好,下面根据诗经,复古下面这首诗看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复古一下:白日依山尽:白日西兮,依山而尽。黄河入海流:黄河涛兮,东流入海。欲穷千里目:心欲穷兮,目达千里。更上一层楼:孰能远兮,更上层楼。
以上大家都看到了,诗词的发展,必定是精炼、升华的,而逐渐超越于普通的唱腔俗调。所以,诗词的发展,都是在逐渐的淡化音律,而强调遣词造句,意境的表达。从格律诗的字数扯出这么多,是希望大家,一方面要见多识广,另一方面,还要学会“身临其境”。诗经,有诗经的境;唐诗宋诗都有自己的境,包括我们现在的诗。
二、格式:
其实不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它们的“定格”分别只有四种:先说五绝和五律:
    第一种: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首句); 第二种: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首句);第三种: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仄仄仄平平(首句);第四种: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首句)
再说七绝和七律:第一种: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第二种: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第三种: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第四种: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
那么,如何判断一首诗的格式,是什么“起”什么“收”呢?这要看首句的第二个字和尾字。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就是“平起”,是仄声字就是“仄起”。尾字是平声字就是“平收”,是仄声字就是“仄收”。只要是平收的,首句就是入韵的。只要是仄收的,首句就是不入韵的。因为我们学的是格律诗,格律诗是要求押平声韵的。
举个例子: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律格式,这是“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这是“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这是“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格式就是这样判断的。看方框圈住的平仄
二、对仗(对偶)
对仗又叫对偶,是修辞学中一种十分常见的修辞格式。“仗”是仪仗,古代的仪仗队两两相对,对仗这一术语便源于此。两个人在一起叫偶。对偶就是成双成对。对偶借用于修辞的术语后,是指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这种格式,自《诗经》开始就广泛用于修辞。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等等。对仗出现在许多文体中,在骈体文、词、曲中随处可见,在古体诗中,甚至在一般散文中也经常运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格律诗中的对仗,其要求更加严格。在创作格律诗时,灵活而熟练地运用对仗艺术,足见一个诗人的艺术功底和文学才气。
许多精巧绝伦的对仗艺术,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如唐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开云种玉嫌山浅,渡海传书怪鹤迟”这些对仗都非常的精妙。
格律诗是指绝句、律诗和排律。关于绝句的对仗,没有具体严格的规定,前两句用也行,后两句用也行,两联全用也行,通篇不用也行。对于排律,除开篇一联和最末一联外,中间各联全用对仗。律诗对于正格有具体严格的规定,四联中,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不作硬性要求。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也有称对偶的。
对偶:一言以蔽之,对即相对,偶即成双,是文学上一种修辞方式。《易•乾卦•文言》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对偶可以分两种:
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无规律重复用字。
2、宽式对偶:在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其他要求不那么严格。对偶的第一个特点,是句式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颔、颈都对偶。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又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词拆散。对偶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偶,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对偶的第三个特点,是词类要相对。对偶要对得工整,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实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虚词相对。象这样的对偶,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偶,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比如《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
比如《秦州杂诗》其三: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特别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宽一点。比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玉不胜簪。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别”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 比如杜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有一些对偶,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另外有一些对仗,要明白其出处才知道是相对。比如《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颔联以“寻常”对“七十”似乎不对,其实“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寻常”两字也可当成数目字,与“七十”对得相当工整。像这种用了别义、典故的,要拐一下弯、出人意料才对上的,也属借对,而且经常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与灯谜的“求凰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联之中对偶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对联的的大忌。作诗也要避免。
还有流水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又如《秋兴》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尾联也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偶,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有时候一句之中也有对偶。
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偶,而句之中又有对偶,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最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整齐和谐、内容上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此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十分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像的语言形式。所谓“相像”,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只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也被用于对联撰写。理解对仗(对偶),对于学过对联的来说就很好理解了。但我们课堂的学习是以律诗开始入手的,律诗中的对仗只是格律的要求之一,而不是唯一。所以我们不可能长篇累牍的讲解对仗。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学好对仗这一关,平时注重对句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最基础的七字联和五字联。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泉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风流,文辞精炼!优美流畅!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雅意欣,畅情由衷,行文自如,蕴情饱满,赏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融古今、骨秀境清。构思精巧!陶蕴藉含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引经据典,妙手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凝练!新颖!味长!胸有诗书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腹中有诗!恒心无歇!文笔鲜活且刻画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2-1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的发展,必定是精炼、升华的,而逐渐超越于普通的唱腔俗调。所以,诗词的发展,都是在逐渐的淡化音律,而强调遣词造句,意境的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2-1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中的大量语助词使用主要是因为在吟唱中需要借助这些语助词来体现情感。这也进一步说明诗经源于民歌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7: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