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胡震亨《唐音癸签》的搜辑与考辨之功 第一节 搜罗纂辑之功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文评卷类》云:“震亨搜括唐诗用力最剧,九签之中惟戊签有刻,而所录不出御定《全唐诗》之外,亦不甚行。独诗话采撷大备,为《全唐诗》所未收,虽多录明人议论,未可尽为定评,而三百年之源流正变犁然可按,实于谈艺有裨,特录存之,庶不没其搜辑之勤焉。”郑振铎云:“其用力之劬,不下于计有功之《唐诗纪事》、尤袤之《全唐诗话》;而于明人诗话,所收尚多,仅有今日不易得见之本。”二者都肯定了胡震亨《唐音癸签》对明人唐诗论述的搜罗纂辑之功。胡震亨对唐人诗集介绍、唐人选唐诗、后人选唐诗以及唐诗诗话等资料的整理,集中体现在《唐音癸签》的卷三〇至卷三三。 胡震亨在卷三〇列出了搜辑唐人诗集所参校的八种书目:“唐人集见载籍可采据者,一曰《旧唐书·经籍志》,一曰《新唐书·艺文志》,一曰《宋史·艺文志》,一曰郑樵《通志·艺文略》,一曰尤氏《遂初堂书目》,一曰马端临《文献经籍考》,端临所引书又二:一曰晁公武《读书志》,一曰陈《直斋书录解题》,此数书者唐人集目尽之矣。”(卷三〇)并作进一步比较:“《旧唐书·艺文志》(当是《经籍志》)集部止载开元以上,未全;《新书志》(《新唐书·艺文志》)全载,而有伦次。《宋志》(《宋史·艺文志》)通载五代,其目为多,然亦详于近而略于前,晚唐与唐志相当外,犹溢出数家;若盛唐、中唐,较唐志亡其半;初唐十亡八九,几于无存;而闰、晚之间,世次尤为错乱难据。延阁签帙,随手簿录,史官漫不经意故也。郑志出宋志之前,抄合唐二志成书,混乱时有。尤、晁、陈三氏,但录一时民间存者,亡者不载。尤无所发明,同之夹漈。晁、陈考订为详,评骘亦确,但披目寥寥,不胜散亡之恨。此则诸家集录之概,可得论次者也。”(卷三〇)胡震亨指出《旧唐书·经籍志》所收录的唐人集部,仅止于开元之前,《宋史·艺文志》与郑樵《通志·艺文略》目次编排显得杂乱,晁公武、陈振孙二人书目考订颇为详实,评骘诸书亦确实,可惜所收书目较少。 胡震亨以上述八种书目为基础,参校有无,去除重复,按唐人的世次先后,分为帝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闰唐、方外及宫闰八个类目,并在每类之下,详细列出诗人别集及卷目。共搜辑帝王八家,三百六卷;初唐一百五十二家,两千六百五十五卷;盛唐四十九家,五百六十卷;中唐一百六十四家,两千四百四十五卷;晚唐一百三十七家,七百六十九卷;闰唐一百四十三家,一千二百二十九卷;方外、宫闰三十八家,三百二十八卷。总计集六百九十一家,八千二百九十二卷。胡震亨云:“自宋严沧浪称唐诗有八百家,后人傅会,谩云千家。今合诸家集录,实数如此,即七百亦不满。其中诸集有单行诗者,有不分诗文概称集者,亡佚寖远,难可悉稽,约略此八千卷,文笔定四占其三,诗大抵为卷二千止矣。余以千卷签唐音,在亡之数,其犹幸相半也乎!”(卷三〇)在唐诗研究史上,胡震亨第一次较为准确地统计出唐人诗集存世的数目,其搜罗纂辑之功力由此可见。 对唐诗选集的搜辑,胡震亨按时代分为两大类:一是唐人及五代编撰的唐诗选集,一是宋人至明人编撰的唐诗选集。前者所辑录的选集多达三十二种,后者在数量上明显少于前者,胡震亨认为“自宋以还,选唐诗者,迄无定论。”(卷三一)因此在辑录宋代以后的唐诗选本时,只辑录最具代表性的。 胡震亨极尽钩玄,搜罗包括五代人的唐诗选三十二种。其中,合前代选者有:《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唐僧惠净辑,自梁至唐初刘孝孙止,十卷;《丽则集》,集文选以后至唐开元词人诗,唐李氏撰,不著名,五卷;《诗人秀句》,总章中元思敬撰,二卷;《古今诗人秀句》,吴兢同越僧玄监撰,二卷;《玉台后集》,天宝中李康成续徐陵《玉台新咏》,自陈、隋至唐初沈、宋、四杰而下,附以己作,十卷。选初唐有:《正声集》,孙季良撰,三卷;《奇章集》,录李林甫至崔湜百余家诗奇警者,不知撰人姓名,四卷;《搜玉集》,自四杰至沈、宋三十七人,诗六十三篇,不详撰人名,一卷。合选初盛唐有:《国秀集》,国子进士芮挺章撰,所载李峤、沈、宋讫祖咏、严维九十人诗二百二十篇,三卷。选盛唐有:《河岳英灵集》,殷璠撰,三卷;《箧中集》,元结撰,结以近代诗人,拘限声病,惟吴与沈千运独挺流俗,能与人异,取其诗及同时相效者五六人,为编一卷;《起予集》,大历中曹恩撰,五卷。选中唐有:《南熏集》,窦常集韩翃至皎然三十人诗,分西掖、南宫、外台为目,人各系事系赞,三百六十篇,三卷;《御览诗》,宪宗勑学士令狐楚纂选,一卷;《中兴间气集》,高仲武集,二卷;《极玄集》,姚合撰,二卷。合选则有:《唐诗类选》,大中时太子校书顾陶集,序云:国朝以来,杜、李挺生,莫得而间,其亚则昌龄、伯玉、云卿、千运、应物、益、适、建、况、鹄、当、光羲、郊、愈、籍合十数子,得苏、李、刘、谢之风骨,抑退浮伪流艳之辞,其律体切语对绝声病,则有沈、宋、燕公、九龄、严、刘、钱、孟、司空曙、李端、二皇甫之流,皆妙于新韵,守章句,不失其正。选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二十卷;《又玄集》,韦庄撰,三卷;《文章龟鉴》,倪宥集前人律诗,卷亡。五代人选唐诗有:《国风总类》,王仁裕撰,五十卷;《拟玄集》,十卷;《诗纂》三卷;《续正声集》后唐王贞范编,五卷;《续又玄集》,南唐刘吉编,十卷;《烟花集》,蜀后主王衍集艳诗二百篇,五卷;《名贤才调集》,蜀监察御史韦谷编唐人诗一千首,每一百首为一卷,随手成编,无伦次,其所宗者虽李青莲及元、白,而晩唐人诗十居其七八;《备遗缀英》,伪蜀王承范集,二十卷;外有《李戡诗选》三卷;《檀溪子联璧诗集》三十二卷;无名氏《正风集》十卷;《垂风集》十卷;《名贤句诗》一卷。 胡震亨论述宋、元以后的唐诗选集:“自宋至今,唐诗总集,有选家,又有编辑家。唐诗至后代多亡佚,故有编辑家也,兹录其稍著者。”(卷三一)编辑的诗集有:《文苑英华》太平兴国中学士李昉等奉诏撰,一千卷;《乐府诗集》郓州郭茂倩辑自汉魏讫唐乐府,合百卷;《万首唐人绝句》洪迈编,共百卷;《唐诗纪事》临邛计敏夫编,八十一卷;《百家唐诗》华亭朱警刊,初唐二十一家,盛唐十家,中唐二十七家,晚唐四十二家;《初唐诗纪》黄德水编,十六卷;《盛唐诗纪》吴管编,一百十卷。选集有:《唐百家诗选》王荆公选,二十卷;《文粹》姚铉选,内诗十三卷;《唐诗鼓吹》元好问选,十卷;《瀛奎律髓》方回选,四十九卷;《唐诗品汇》高棅选,九十卷;《唐诗正声》高棅编品汇,得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虑博而寡要,杂而不纯,又拔其尤一千十首,汇是编。《唐诗选》李攀龙选,十三卷。 搜辑的唐人选唐诗中,前代选者五种、选初唐诗三种、合选初盛唐诗一种、选盛唐时三种、选中唐诗四种、合选者三种,计收录十九种,这种情形的出现,胡震亨指出是源于选家“鉴裁”观点的不同,如殷璠为了一矫初唐诗歌重绮艳辞藻的风尚,故《河岳英灵集》以“风骨”为标准来选录盛唐诗歌;高仲武因不满英华、玉台、珠英等选,故以中唐重闲婉、赏情致的诗风为主,其《中兴间气集》以“韵调”为择取的准则。胡震亨云:“详诸家每出新撰,未有不矫前撰为之说者,然亦非其好为异若此。”(卷三一)认为后出选集与前者选集有明显不同的“鉴裁”标准,皆时运为之。此外,宋人对于唐人选唐诗多不录李白、杜甫二人的情况,认为是唐人有意尊之。胡震亨则举出例证加以驳斥:“国秀成于天宝三载,白入长安未久,甫则漂泊东都齐鲁间,名尚未远,何从知而尊之?英灵之选稍后,故有白仍无甫。”(卷三一)指出有些选集成书较早,李、杜尚无名气。又如《南熏集》、《御览诗》、《中兴间气集》《极玄集》等,选诗皆以中唐为主,亦不取李、杜二人。顾陶的《唐诗类选》则刻意取冠李、杜二家。由此可见,胡震亨对于宋人的说法是有所保留的。 对于辑录诗话的辑录,胡震亨指出原因在于:“诗话在集部,与文史同类,用以标成法,搉往篇,备琐闻,一切资长吟功,此焉在,不可无录。”(卷三二)据唐、宋各志及焦竑《国朝经籍志》所载《诗话》诸书中,勾稽出唐人诗话 28 种 35 卷,宋、元人诗话 74种 531 卷,明人诗话 16 种 87 卷,尤其对唐代散佚、散见于他集的诗话搜集之意图非常明显,这对于唐诗研究大有裨益。胡震亨对三类诗话都略加评骘。评唐人诗话云:“以上诗话,惟皎师诗式、诗义二撰,时有妙解,余有李峤、王昌龄、白乐天、贾岛、王饮、李弘宣、徐壶及释齐己、虚中诸撰,所论并声病对偶浅法,伪托无疑。张为主客一图,妄分流汲,谬僻尤捂。唐人工诗,而诗话若此,有不可晓者。”(卷三二)评宋人诗话云:“宋人诗不如唐,诗话胜唐,南来人及元人诗话,又胜宋初人。如严之吟卷,刘之诗评,解会超矣。”(卷三二)评明人诗话云:“明兴,说诗者以博推杨用修,以雅推徐昌谷,以俊推王弇州。用修之书,搜隐摘奇,往往任胸援引,非必尽确,后贤訾驳正未已。昌谷所论,止于五言,不及近体,习汉魏者之偏撰,习唐音者之朴学也。弇州巵言,通论文笔,唐诗特其二一,其论初、盛诸家,尽多解颐,至中、晚,草草塞白矣。尝疑之,未敢置喙,后见其末年自悔者曰:‘吾为此书时,年未四十,语不甚切而伤獧,未为定论,恐误人。’乃益爽然服叹此老之未易窥也。”(卷三二)胡震亨从诗话发展的角度,认为后出者转精,对理论的阐述超过前人。因此,胡震亨更看重明人诗话。胡震亨指出虽然明人多推崇杨慎的“博”、徐祯卿的“雅”、王世贞的“俊”,然而三人论诗皆有不足。杨慎引述资料往往凭借记忆而不加详查,故未必正确可信,也屡遭后人改正;徐祯卿论诗只谈五言古诗,不论近体诗;王世贞则对诗文皆作评论,唐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论初、盛唐尚可取,论中、晚唐则失于公正客观。胡震亨最为推崇明胡应麟的《诗薮》:“胡《诗薮》自骚、雅、汉、魏、六朝、三唐、宋、元以迄今代,其体无不程,其人无不骘,其程且骘,亦无弗衷。唐诗,其论诗中之一也,而论定于是。”(卷三二) 此外,胡震亨还根据宋代金石、书画的断墨残行,从地志中搜访、辑录唐人诗 217首。正如胡震亨云:“唐人诗见于金石刻及自有真迹传世者,至宋尚多。如宣和内府所收藏载在书谱内,真迹班班可考。而金石刻收藏之富,无如欧阳文忠、赵明诚两家,目录备在。南渡后,王象之碑目,亦具一二。当时唐人篇什,赖法书以俱存者,盖亦不少矣。”(卷三三) 第二节 考证辨伪之精细 胡震亨对唐人诗集及诗话,并不止于简单的收集,而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加以考证和辨伪。对于唐人生平、作品的考辨,体现出胡震亨深厚的学养和功力。 胡震亨对于诗人姓氏、字号、生平,往往通过文史互证、地方志、同时期诗人、作品互检等方法辨别真伪。考证韦应物字号:“韦应物正史无传,赖国史补数语,足存其生平为人及官阀之概。当时仕只苏州刺史而止,未尝又别为他官。沈明远为补传,较国史尤详备,而刺苏而后,复有江淮盐铁转运守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一街,则采自刘禹锡举自代状,其搜补亦云勤矣。今考白乐天集有书与元稹论应物云:其诗身后人始知贵。此书作元和中,而刘之状称太和六年,则应物殁已久矣,当另是同姓名一人耳。苏州正不藉卿衔重,何庸诬之!”(卷二九)考辨诗人姓氏讹误:“唐诗人名误者,王绩艺文志误作绩,纪事又误以为有此两人,皆非是。”(卷二九)“喻凫、喻坦之,两人也。品汇爵里考,以坦之即凫之字,混为一人。今考宋陈直斋书录,各有其集。文苑英华,两人诗亦分载,调各不同。而谢皋羽睦州诗泒,载新定之以诗鸣于唐者二人,实并列焉,尤文献在本乡足据者也。”(卷二九)又如:“贺朝、万齐融。贺、万,姓也,旧唐书以贺名朝万,而分齐融为姓名,误。今从梁肃越州开元寺碑、李华润州鹤林寺碑改正。”(卷二九)考证诗人籍贯,则根据方志、他人诗集互证等手段辨真伪:“李白,蜀人,非今山东人也。山东李白之说,出于杜诗。云山东者,乃当时关东海称,意白时正寓关东故耳。旧史传白,不书郡望,援杜句直书为山东人,史例之变,然实非以其尝家任城而云山东也。齐、鲁之称山东,自元始。于唐此地尚隶河南,未有今山东称。今山东省通志据杜诗径收白为山东人,而蜀杨用修起争之,以白尝自比谢安称‘东山李白’,并欲改杜诗之山东为东山,用概绝东省借白之疑端。抑知白东山、山东两称,原各不相蒙者乎!”(卷二九) 对唐人诗作的甄辨,胡震亨指出:“唐人诗集,多出后人补编,故多遗漏。其编次之序,又各人自为政,故本多不同。至注释尤难言之。”(卷三二)他以李白、杜甫诗集为例,指出二人诗集中混杂不少他人伪作,并阐述了伪作种类及辨别伪作的方法。 1、后人辑补诗集改变原作面貌。论后人对李白诗集的辑补:“李太白集,其存日魏颢有编,临终时又手授李阳冰编次为序。至宋朝,乐史、宋敏求复为之增益。白罹永王祸后,旧稿散落。乐与宋从异代搜辑,真有功于李者。敏求本所增者,沿旧目相从,是犹存阳冰所次未紊也。其后曾南丰校书,始取而考其作之先后,重为之次,阳冰之旧,遂不复存。太白诗闲适游览居多,罕及时事,安能如杜诗一一得其岁月次第之?且读白诗,与读杜诗自各一法,舍旃白诗中灵笔妙趣,顾作诗时日是求,何为?曾虽号为文章大家,吾未敢韪之。至其体例,先古风,次乐府,又仍次古风,尤所不解。”(卷三二)评后人对杜甫诗集的辑补:“杜甫集编自唐人樊晃,其后五代孙光宪,宋初邓文宝、孙仅各有编,今无考。宝元初,翰林王洙原叔始分古体、近体两类,考其岁月以次之。……初原叔编年,第约略诗中语,求其时以为次,非真有确然可据之岁月。中间牵合虽多,而阙疑之意尚存。自概定于黄鹤,紊改于高氏,高又附辰翁批评以行,于是耳食者奉若杜陵手撰,次序颠倒,不复知原本为何矣。读杜诗者,即不可不稍知其岁月,然亦何至每首必定以所作之年,强为穿凿,而终失于不可通乎?”(卷三二)胡震亨指出,后人辑补李、杜二家诗作,每诗必定所作之年,牵强附会,以致改变诗集原貌,读之甚难。 胡震亨还指出杜甫诗集屡遭后人任意妄改的现象:“杜诗集不无误字,然本无误而后人以意妄改者亦有之。宋蔡兴宗者,为杜诗正异,颇以意改定其字。朱晦庵嫌其未尽,欲改‘风吹沧江树’树字为去,‘鼓角满天东’满字为漏。以漏天对上句烧栈,犹可也。‘风吹沧江树,雨洒石壁来’,正谓风吹树、雨随来耳,若第云吹江去,岂复成句哉?亦恐天下无此逆风雨也。近代杨升庵更好改杜诗,如航为艇、照为点,不一而足。”(卷三二) 2、唐人诗集掺入伪作或诗集校注造成以讹传讹。论李白诗集掺入伪作的现象:“太白集亦大有伪诗搀入。东坡以集中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为曾子固所误人。又以所见富阳国清院、彭泽唐兴院太白所题诗皆非是。严沧浪亦以白集中少年行浅近浮俗为伪作,及文苑英华中望月、对雨、望夫石、归旧山诸诗皆不类,为后人假名。坡云:‘太白豪俊,语不甚择,往往有临时卒然之句,故使妄庸敢尔。虽然,白卒就语,亦自有不衫不履意在。床头捉刀人故自有真,假托者终不是也。”(卷三二)胡震亨批评后人对李、杜二家诗集的校注,仅凭主观臆断,摘引他书,不加详辨,造成以讹传讹。如李白诗集的校注:“注者有舂陵杨齐贤、章贡萧士赟两家,萧讥杨事辞不求所本,多取唐广德后事及宋儒诗词为解,乃箫之解李,亦无一字为本诗发明,却于诗外,旁引传记,累牒不休,注白乐府引郑夹漈说尤谬。郑于乐府之不可考者,概分门类为遗声。李乐府从古题本辞本义妙用夺换而出,离合变化,显有源流。不遡之此为注,乃引郑勉强不适之说塞白耶!此等书第当付之祖龙,顾方行世未有议者,可叹也!”(卷三二)宋人注杜诗者尤甚,有王原叔、宋大道、崔德符、鲍钦止、王禹玉、王深父、薛梦符、薛苍舒、蔡天启、蔡致远、蔡伯世、王彦辅、苏东坡、徐居仁、谢任伯、吕祖诙、高元之、赵子砾、赵次翁、杜修可、杜立之等人。胡震亨认为杜集虽编自王原叔,而原叔实未尝注,注杜诗者多为学究之人,其托名人以行者,故皆无可观。故胡震亨云:“陆务观云:‘近世注杜诗者数十家,无一字一义可取。欲注杜诗,须去少陵地位不大远,乃可下语。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不如勿注可也。’”(卷三二) 3、唐诗的重出误出情况,是胡震亨首次发现并作出考辨。“唐人诗既多出后人补辑,以故篇什淆错,一诗至三四见他集中,是正为难。其显而易见,习误不察者,无如释广宣《红楼》、《道场》二律之作沈佺期诗,钱珝《江行》绝句百首之混入其祖起集中。广宣之误,始高氏《品汇》,自后历选者因之。钱氏家集之误,则宋钱蒙仲已先为之淆矣。举斯二则,可例其余。至老牛歌之称白乐天,佛骨诗之称郑司徒,五丈夫诸律之出李玫,杨太真数绝之出韦瓘,毛仙翁送行诗轴,徐凝、贾岛奖褒赠篇,非好事而姑为讬撰,即有为而借以隐名尤难胜纪,读者详之。”(卷三二)他指出一首唐诗同时出现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诗集中的现象,为后来的研究者开拓了辨伪的思路。 4、唐人诗话、宋人碑刻上录诗的伪托现象。胡震亨云:“以上诗话,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余如李峤、王昌龄、白乐天、贾岛、王叡、李弘宣、徐夤及释齐巳、虚中诸撰所论,并声病对偶浅法,伪托无疑。张为主客一图,妄分流派,谬僻尤甚。唐人工诗,而诗话若此,有不可晓者。”(卷三二)从宋人碑刻中所录诗,胡震亨亦说明:“若宣和收藏诸诗真迹,则伪托间有之。逮墨刻兴,伪托尤盛。有本无此真迹,猥云从某氏临摹得者矣。好事者不察,往往据之编入其人集中。”(卷三三)又云:“李白集‘天若不爱酒’一诗,出秘阁帖。淳熙中陈氏甲秀堂帖亦载之,马子才伪作也。杜甫集《过洞庭湖》‘蛟室围青草’律诗,人得之江心小石刻,黄山谷以为必甫之诗,编者遂据之收入集中,此二老集尚敢乱真杂入,况他乎?其逗漏最可笑者,如近代董玄宰戏鸿堂帖褚遂良书太宗《帝京篇》,截去太宗原序一半,冒作遂良语气,云其迹在唐荆川家。又有欧阳询《咏古》一诗云:‘已惑孔贵嫔,又被辞人侮。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不下结绮阁,空迷江令语。琱戈动地来,悞杀陈后主。’江令总,询父纥友也,纥之死,询当从坐,总以故人子,私养之,教以书记,得成名。恩义不薄,载询传甚明,乃忍出此等语耶?作伪者既漫不考,而董复信而收之,可怪也。”(卷三三) 此外,录自书法作品或是画卷、画壁的作品,胡震亨指出亦有伪作,必须加以辨别:“唐人诗亦有录自画卷及画壁者。诗班班在诸人集中,而画未必常存,画寿不敌诗寿也。相传唐卢鸿一草堂图,图各有诗,倘在人间,弘、成诸名流尝论之。今观图中十诗,俗恶无人理。又鸿一傅,所居室名宁极,而此图与诗标洞玄室,抑何左耶?画吾不知,知此诗之当删而已。又坡公尝戏为摩诘之诗,以摹写摩诘之画,编诗纪者,认为真摩诘诗,采入集中。世人无识,那可与分辨?并志之,佐览者捧腹云。”(卷三三)故胡震亨感叹“辑唐诗非捃采难,鉴辨难。”(卷三三) 结 语 胡震亨的唐诗观,为明代的唐诗学研究作出了归纳总结。他坚持传统诗歌中“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原则,认为诗歌与社会政治、习俗、士风有密切的关系;具体到诗歌评论,他主张中、晚唐诗歌与盛唐相比各有特点,应引起重视。胡震亨评论中、晚唐诗歌时,引述相对较少,他的诗论从一个侧面弥补了“诗必盛唐”的局限性。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对高棅的《唐诗品汇》亦有说明:“而大谬在选中、晚必绳以盛唐格调,概取其肤立仅似之篇,而晚末人真正本色,一无所收;李、杜两家,尤多为宋人之论所囿,不能别出手眼,有所去取,药此众病,更于初、盛十去二三,益如之;于中唐十去四五,益二三;于晚唐十去七八,益三四,唐选其有定本乎!”(卷三一)指出这种以盛唐格调来选中、晚唐的观点,忽略了中、晚唐诗歌的艺术成就;选李、杜二家,亦多受宋人影响,不能别出手眼。故胡震亨评论唐人诗作时,以“本色”为宗的诗论主张贯穿始终,对李、杜二家则独立成卷,既显示出对李、杜二人的重视,而且意欲矫枉前人论唐诗时,颇重盛唐而忽略中、晚唐的现象。胡震亨对于唐诗的甄辨和考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胡震亨的《唐音癸签》系统表述了他的唐诗研究成果,在唐诗学术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