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震亨《唐音癸签》的唐诗观 第一章 胡震亨《唐音癸签》成书经过 明代胡震亨编纂的《唐音统签》一〇三三卷,是汇集有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唐音癸签》是《唐音统签》的重要组成部分,卷目自成一编,专录研究唐诗各个范畴的相关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编排,可以视为胡震亨唐诗观的综合体现。 第一节 胡震亨生平及其著述 胡震亨(1569-1645)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号赤城山人,晚年自号遯叟,浙江海盐县人。明史无传。其生平事迹,仅限于相关方志或他人序录等零星资料的记载。直到 1938 年,俞大纲进入北京故宫图书馆阅读《唐音统鉴》全帙,发表《纪<唐音统签>》一文,才对胡震亨的生平大略有所涉及。八十年代初,周本淳为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校点《唐音癸签》,网罗方志,钩稽各书,对胡震亨的生平进行了较细的考证,是迄今所见研究胡震亨生平事迹较为完整的资料。今据有关方志及胡氏所编各书题跋等零星材料,勾勒出胡震亨的生平与著述情况。 胡震亨世居浙江海盐县虹桥里,先世自其曾祖胡颜开始,皆好吟咏。祖父胡宪仲,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是著名学者郑晓的学生。父亲胡彭述(1550-1580),一生未中科举,嗜书如命,曾遍购亡父散佚诗文,辑成一帙,并将家中数代积累的藏书,分经、史、子、集四目,编为《好古堂书目》。胡震亨生于明穆宗隆庆三年己巳(1569),“震亨”二字取自《周易·震》:“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十二岁时父胡彭述卒,由祖母仇氏及母亲刘氏抚育成人。胡震亨次子胡夏客《谷水集·曾祖母仇夫人颂》云:“老姑皆孀,以是藐抚。再世丸熊,手泽增苦。”可以想见其青少年时代生存之艰辛。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十八岁考中秀才。胡夏客《谷水集·曾祖母仇夫人颂》云:“问岁十八,榜名绳武”。十六年(1588),去杭州乡试,未中,与友姚士粦、吕兆禧购得宋版书刘敬叔的《异苑》抄本。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中浙榜举人。二十六年戊戌(1598)考进士,未中。返乡途中与友人沈士龙一齐订证《异苑》百余字,《异苑》一书经胡震亨、沈士龙等人的考订后,足称善本。三十一年癸卯(1603),三十五岁,协助著名藏书家毛晋校定十九种罕见之书,刻成《秘册汇函》,胡震亨均有识语。三十五年丁未(1607),三十九岁,选授故城县教谕,此为胡震亨历官之始。四十一年癸丑(1613),四十五岁,任合肥知县,为官勤政清廉,善政颇多,治状冠江北。《庐州府志》卷二四《名宦》记载:“知合肥,聪察若神。顽梗至前,一瞩目,便能指数姓名。邑凤粮役旧佥民户领价籴解,中产立尽。乃请为官解,以丞、簿、尉递主之,而于籴价外量加耗羡。官民称便。诸猾多假近胥为因缘,廉其状,痛搒之,曰:‘某在治,有毒吾民者,载棺以俟!’一世家裔犯偷,资以金钱,其人愧感,卒为良士。善政甚多。”四十六年戊午(1618),胡震亨迁升德州知州,因母年事已高,自弃其官,实未赴任。回乡后,便专心于著书与刻书。胡震亨酷爱读书藏书,家有好古堂藏书楼,为先世所遗留,藏书达万卷以上,且多秘册异书。他在《读书杂录》中云:“余自幼好读书,老而念岁月无几,嗜读尤勤,每披卷,惟恐客至,妨吾所事也。”天启五年乙丑(1625),五十七岁,始发凡定例,编纂《唐音统签》。在此期间,又助汲古阁主人毛晋刻成《津逮秘书》、《宋六十名家词》等,书中多有胡震亨序跋。崇祯八年乙亥(1635),六十七岁,《唐音统签》成书,前后历时十年。后又用一年时间笺释李杜二家诗,命名《李杜诗通》。崇祯十年丁丑(1637),六十九岁,由刑部侍郎朱大启举荐,补任定州知府。《定州志》卷三《名宦传》云:“在任廉明惠政,尝捐俸三百金为唐河桥,购稻田三十八亩七分,以供常年桥渡之费,民赖之。”十五年壬午(1642),七十四岁,重又校订《唐音统签》和《李杜诗通》。十七年甲申(1644),清兵入关,明亡。预嘱胡夏客将《唐音统签》等稿本藏于山寺。顺治二年(1645)八月,清兵南下,胡震亨卒于避难途中,葬于海盐县南门外停驾桥。 胡震亨一生著述颇丰,计有:《赤城山人稿》十四卷、《续文选》十四卷、《文献通考纂》二十四卷、《靖康盗鉴录》一卷、《海盐县图经》十六卷、《秘册汇函》一百四十四卷、《读书杂录》二卷、《李杜诗通》六十一卷、《唐音统签》一千三十三卷。《明史·艺文志》收录其著述五种:《靖康盗鉴录》一卷(《史部·杂事类》)、《读书杂录》三卷(《子部·小说类》)、《秘册汇函》二十卷(《子部·类书类》)、《续文选》十四卷(《集部·总集类》、《唐音统签》一千二十四卷(《集部·总集类》);《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其著述六种:《海盐县图经》十六卷(《史部·地理类存目三》、《读书杂记》二卷(《子部·杂家类存目五》)、《唐音戊签》二百一卷(《集部·总集存目三》)、《闰余》六十四卷(《集部·总集存目三》)、《唐音癸签》三十三卷(《集部·诗文评类二》)、《唐诗谈丛》一卷(《集部·诗文评类存目》)。两书目所收录其著述皆不齐备,《明史·艺文志》未收《赤城山人稿》、《通考纂》、《李杜诗通》等,而《靖康盗鉴录》、《秘册汇函》、《续文选》、《赤城山人稿》、《通考纂》、《李杜诗通》皆未收入《四库全书总目》,且《四库全书总目》中,《唐音统签》只有《唐音戊签》、《闰余》、《唐音癸签》。收入《四库全书》的,只有《唐音癸签》,同时收入两书目的只有《读书杂录》和《唐音统签》。此外,《读书杂录》与《唐音统签》二书的卷数记载,《明史·艺文志》中《读书杂录》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作《读书杂记》二卷。而《唐音统签》卷数,《明史·艺文志》为一千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一千二十七卷,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著录为一千三十二卷,据俞大纲所见《唐音统签》则为一千三十三卷。今故宫博物院所藏范希仁抄补本一千三十三卷是最全的版本。 胡震亨著作中,《唐音统签》是最宏大的一部。清编《全唐诗》即以《唐音统签》和季振宜《全唐诗稿本》为底本编成。康熙《御制全唐诗序》云:“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签》诸篇,参互校勘,搜捕缺遗,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时代分置次第。”《全唐诗》的中、晚唐部分,即依据《唐音统签》加工整理。《唐音统签》以天干为纪,十签录诗。清人杨鼐《唐音戊签序》解释了其命名缘由及十签录诗:“唐开元间,列经、史、子、集为甲、乙、丙、丁四科,各置牙签,殊以色。明之季,有海盐胡孝辕先生,学贯群书,仿其意而汇全唐三百年诗,次为一编,若初若盛若中晚,亦签区之。《戊签》其晚唐也。晚唐易为乎《戊签》,甲以帝王诗,而后初盛中以次相及也。戊以下无诗乎?有己、庚、辛、壬矣。己、庚、辛、于壬唐人诗乎?唐人之不足名家,并不足名诗,与异乎人之人,更兼夫非人之族之诗也。然则癸其遗乎?是用采古今之诗话、诗史,时参以己见为之殿也。臆,号极备矣。”据此可知:《甲签》录帝王诗;《乙签》至于《戊签》录公卿名士诸家诗;《己签》录“不足名家者”诗;《庚签》录“异乎人之人”诗,即方外、宫闺诗;《辛签》录“不足名诗”者,即乐章、杂曲、填词、歌谣谚语、谐谑、谜、酒令、题判、占辞、蒙求、章咒、偈颂等;《壬签》录“非人之族之诗”,即仙、神、鬼、梦、怪诗;《癸签》专录诗话及唐诗相关的资料汇编,即“参古今诗话、诗史,更参己意”者。 《唐音统签》的正文分为三大部分:诗人小传、诗集、注语。《甲签》至《庚签》以人立目,诗人皆著录小传,内容包括里贯、仕历、生平事迹、封谥等,并著录其著作的编集、流布以及散佚,学术性较强。注语在文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胡震亨整理唐诗学的重要方法。小传后注语,用于补充诗人本事、诗集的版本叙录,以及对诗人整体成就的评语;篇题后注语,用于补充作品的本事、时地、辑佚出处,并校注重出;篇末注语,以补充对本首作品的历代评语,胡震亨自己的考按、笺释;正文间的注语,以校录异文、夹注品评等。这些汇录的唐诗评论、本事、话笺等研究资料,和《唐音癸签》相辅相成,形成了胡震亨完备的“唐诗学”系统。如唐诗多有评论,小注多补出于各人篇末,《唐音癸签》有《评汇》一目录之,以便相互参照;又如唐代诗人本事,各签小传后多以小注据各书补出,《唐因癸签》有《谈丛》一目,亦多著诗人本事,往往与小注相合;又如各签中小注分记唐人文集于宋元书志中的著录,《唐音癸签》则有《集录》一目统录。因此,《唐音癸签》不仅是《唐音统签》中小注体系化的汇录,更是胡震亨系统唐诗观的体现。 第二节《唐音癸签》成书经过 《唐音癸签》的编例依不同的领域先分“体凡、发微、评汇、乐通、诂笺、谈丛、集录”七大类目,各目之下有若干卷,各卷内再依不同的标准和原则细分小目,小目之下是诗话条目,具体内容是: 体凡:卷一,计一卷,谈诗之体裁变迁及声病等。 发微:卷二至卷四,计三卷,谈诗歌的作法。卷二为统论,主要言诗歌创作的比兴与体格等各种体裁都必须用的表现原则;卷三就各种体裁加以论述,卷四专谈字句、对偶、用事等利弊。 评汇:卷五至卷一一,计七卷,依时代、体裁、题材等几方面评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作。 乐通:卷一二至卷一五,计四卷,专谈诗和乐曲、舞曲等的种种关系。卷一二谈唐代的乐曲;卷一三谈唐舞曲;卷一四依演奏的乐器划分唐各朝音乐与曲调;卷一五引述前人论音乐的意见及解释音乐专有名词的诗话。 诂笺:卷一六至卷二四,计九卷,解决唐诗词语典故等疑难问题。卷一六解释天象、节日及历史遗迹等地名;卷一七谈人事制度;卷一八谈科举制度;卷一九谈唐人风俗名物;卷二〇谈释名;卷二一、二二、二三考订笺释唐诗人诗中用典使事的出处;卷二四谈用字、用韵及用俚俗语。 谈丛:卷二五至卷二九,共五卷,采撷唐代诗人逸闻轶事。卷二五载唐诗人逸闻轶事及胡震亨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卷二六记胡震亨读书心得;卷二七讨论唐诗兴盛的诸多因素;卷二八谈唐诗人之以诗名者;卷二九谈唐诗本事等。 集录:卷三〇至卷三三,计四卷,汇集有关唐诗的文献目录。卷三〇为唐诗别集;卷三一为唐诗选集;卷三二为历代诗话;卷三三为墨迹和金石刻。 胡震亨自撰的文字有:《体凡》一卷、《乐通》卷一二至卷一三、《谈丛》全五卷、《集录》全四卷,共十三卷。其余二十卷的内容多数是征引他人诗论,尤以《法微》、《评汇》二目计十卷最多。胡震亨从自己的论诗立场与原则,有目的的安排自己与他人诗论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形成了胡震亨自己独特的诗论见解。其中征引他人诗论最多的是王世贞、胡应麟,尤其对胡应麟的诗论见解极为推崇。胡震亨明确指出:“吾尝谓近代谈诗,集大成者,无如胡元瑞。”(卷三二)(以下凡胡震亨自己评论处,均直接标明卷次,不一一注出。)又云:“胡《诗薮》自骚、雅、汉、魏、六朝、三唐、宋、元以迄今代,其体无不程,其人无不骘,其程且骘,亦无弗衷。唐诗,其论诗中之一也,而论定于是。”(卷三二) 《唐音癸签》体现了胡震亨系统的唐诗观。“以往把这部著作仅仅视为唐诗评论的汇编,实际上它的内容与作用并不止于此。胡氏在广泛地搜集了资料之后,将它们作了精密的模拟与安排,而且对每一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因此,癸签一书对唐诗的源委与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的高下,作家的短长和一切知人论世的材料,常用词汇的解释和考订,唐诗别集、总集、金石著录以及唐诗评论的综合目录,都在这三十三卷书里有条不紊地作了交代,为‘唐诗学’开辟了很好的途径。” 关于《唐音癸签》的成书经过,胡夏客《李杜诗通跋》云:“先大夫孝辕府君,搜辑唐音,结习自少,至乙丑岁始克发凡定例,撰《统签》一千卷,阅十年,书成。又一年笺释太白、子美两大家诗,加以评论,成《李杜诗通》。写就频播,铅黄重叠,迄于壬午,时年七十有四,复尽卷窜定焉。旋遗改革,预嘱小子藏本山寺,行遁不作而卒。兵焚既过,夏客次第捧归,深幸手泽无恙。”据胡夏客所述,胡震亨“搜辑唐音,结习自少”,于唐诗的浸淫颇长久,这种好尚来自家学的熏陶,经过四代的积累,到其父胡彭述这一辈,胡氏好古堂藏书已至万卷。编纂《唐音统签》的构想,对胡震亨来说,家学渊源和对唐诗的热爱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唐音统签》从天启五年(乙丑,1625)开始编录,至崇祯八年(乙亥,1635)成书,历时十年。七十四岁时,胡震亨又重校订《唐音统签》。从胡震亨“搜辑唐音,结习自少”算起,至天启五年始纂定体例,着手编录,直至七十四岁完成《唐音统签》定本,倾注了胡震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 《唐音统签》编定后不久,明朝即遭国难。由于卷帙庞大,未能全部刊刻。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后,才由他的孙子胡令修刊出了其中的几部,全书则终未印行。御定《全唐诗》编竣以后,此书传布更少。时至今日,全书完整的本子海内仅存一部,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范希仁抄补本。《唐音癸签》于十签中刻印最早,最早刻本为顺治十五年(1658)金陵刘凤岐刻本。现存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天一阁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通行本则有 198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本淳校点本。 此段俞大纲文节录,所据为史语所藏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