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宗教 1、道情,又叫黄冠体诗,属于道教声腔艺术,是道教徒为宣传教义以及募捐化缘时唱出的一种道歌,故《啸余谱》称其为“黄冠体”。道歌的内容不外宣传因果报应、劝善出世以及神仙修道的宗教思想。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三教所唱,个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因此人们把这类道歌称为“道情”。 2、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3、步虚词,又称步虚辞、步虚洞章、步虚歌、步虚声、步虚子,简称“步虚”,是道家斋醮时娱神的乐章。步虚犹言飞升,道家指神仙飘渺虚步轻举之状。步虚词所配乐曲,由模拟仙人步行虚空诵经声而来。 4、攒三攒二体,宋元时期全真教的诗词中有三种谜语型的句首减字,一是连珠,即回环顶针,顶针的那个字在下一句的句首不出现,因此诗词的每一句都少一个字;一是藏头拆字,即半字回环顶针,一般诗词中拆出的半字在下一句的句首出现,而全真教的藏头拆字则省了这半字,因此诗词的每一句也都少一个字,要靠理解文意才能猜出这半个字;另一种便是攒三攒二体,或叫攒三拆字体。 5、颂偈,又叫偈颂,是专指赞佛或阐述佛经、佛理的颂诗。它和中国本土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古代文体的赞、颂还不完全相同。作为佛教徒的偈,是梵文Gāthā的音译,也音译为伽陀、伽他、偈陀等,颂则是根据梵文Gāthā的文体,以相对的我国文体“颂”而意译的名称,也意译为“颂”、“讽颂”、“孤起颂”。偈和颂实为一种。偈颂连用则是梵文Gāthāy音译与意译之合名。偈颂是将佛理教义收摄概括于精练的文字中,它应力求竭尽经义。颂,通“诵”。偈颂的基本结构:句数字数与压韵情况。偈颂一般由固定字数的四句组成,种类不一,主要有两种:一是通偈,固定由梵文三十二音节组成,又称首卢伽陀;二别偈,共四句,每一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定。 6、十牛图颂,表现禅宗修行阶次的十幅图画。各图都以牛为喻,因此称为十牛图或牧牛图。这十图的名称依次为︰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在禅宗僧人诗中,《十牛图并颂》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这也是以十字开头而命题的一种组诗。它属于禅诗中的颂偈,由颂与图组成,颂自身有时又由短序与颂诗构成。 7、黄冠体诗,见道情。 8、偈颂,见颂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