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限制 (一)、次序 1、翻韵诗,是将通常的词语顺倒过来,使之句句协韵,所以也称“倒字诗”“倒韵诗”。内容多寓讽谕之意,诙谐有趣,令人发笑因将错就错,利用飞白,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飞白诗。 2、现代回文诗,利用换序的方法,形成现代的回文诗。换序诗是改换别人的,现代回文诗也是把上首诗换序变成下面一首诗,但是这是作者自己把自己的诗换序。当代的回文体诗与古体回文诗有本质的不同。古体回文诗是以字为基础的倒读,属于字序循环,当代的回文体诗是以句为基础的倒读,属于句序循环。 3、倒字诗,见翻韵诗。 4、倒韵诗,见翻韵诗。 5、飞白诗,见翻韵诗。 6、跳读诗, (缺) (二)、结构内容 1、禁体诗,又叫白战体。禁体诗,即指赋诗时,预定不准犯某某等字之诗。因诗家以体物为工巧,废而不用,视同禁例,有如徒手相搏,不持寸铁。后遂以禁体诗为白战。 2、试帖诗,又叫应试诗、赋得体诗、省试诗、省题诗。唐代科举由重经、重策,后来特别看重诗赋,所以试帖诗的规定,越来限制越严:大都限五言六韵或八韵的律诗;押韵要用官方规定的韵书,不得出韵。清代恢复试帖诗,要求就很死板僵化,主题题材限于颂圣、咏史、写景、赋物。士子只能守题,不能做反面文章,不能骂题。清代的试帖诗逐渐倾向八韵十六句,也就是暗藏八股的“玄机”,即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七联后股、尾联束股,与八股的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相呼应。 3、应制诗,是指应帝王之命而吟写的诗歌。皇帝出题、定韵、定率的诗,难度是很大的。因限制极严,时间又短.要想作好很不易。应制诗早期还称应令诗、应诏诗、御制体。大都五言,但可长可短,无一定之规。自武则天规定应皇帝之命而作为应制,奉皇后、太子之命,称应令,奉诸王命而作的称应教。一般称“应制诗”,不再称应诏。应制诗、应令诗、应教诗统称为应制诗。句式除教个别以绝句形式出现外,也由最初的八句、十句、十几句,直到几十句不等,但后来一般是采用五言六韵或八韵这一排律形式,而且也出现分韵得某字、赋得某某题以及赋得某某句的格式。自唐以后,应制诗的典雅富艳,成为此类诗的一大特征。帝王藉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大臣则靠它显露才能,邀得恩宠,捞取政治权力资本。真正显示诗人个性的则少得可怜。 4、应教诗,南北朝时,应王公大臣或比自己尊贵者之命而写的诗,称应教诗。实与应制诗一回事。 5、一头两脚体:指一篇诗结构分为三段,首段领起,是为“头”。下二段申言之,而句数相同,是为“两脚”。 6、禁字体,见禁体诗。 7、白战体,见禁体诗。 8、赋得体诗,见试帖诗。 9、应试诗,见试帖诗。 10、省试诗,见试帖诗。 11、省题诗,见试帖诗。 13、应诏诗,见应制诗。 14、御制体,见应制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