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草儿. 于 2020-1-15 22:59 编辑
音韵系列
1.四声诗,每句诗用同一种声调的字写成的诗。可分为全平诗、全仄诗(上声、去声、入声)、五平五仄诗(平上、平去、平入)、四声分立诗等。
2.全平声诗, 四声诗中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全为平声。
3.全仄声诗, 四声诗中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仄声。
4.上声诗,全仄声诗中的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上声。
5.去声诗,全仄声诗中的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去声。
6.入声诗,全仄声诗中的一种,一首诗中所有的字都是入声。
7.五平五仄诗,四声诗中一种,是单句一个声调,偶句为另一个声调。即一句全为仄声, 一句全为平声。 仄声中因为分为上声去声入声,所以五平五仄体中又有平上四声诗、平去四声诗、平入四声诗。
8.平上诗,五平五仄诗中一种,一句全为平声,一句全为上声。
9.平去诗,五平五仄诗中一种,一句全为平声,一句全为去声。
10.平入诗,五平五仄诗中一种,一句全为平声,一句全为入声。
11.四声分立诗,四声分立一般指一句全平,一句全上,一句全去,一句全入。或者一句中分列四声。
12.柏梁体,柏梁台体的简称。一般每句七言,句句押韵,全篇不换韵,称为柏梁体。这种用韵方法属于排韵。排韵就是行行都押韵,也叫句句韵,连句韵,打铁韵。
13.五连韵, 又叫五连纽。一连五句都押韵
14.连韵体诗,诗中第一句可不必用韵,其有用韵者,称为连韵诗。连韵体诗则与连韵诗不同,连韵体诗在其它方面不限,但要求一、二句押韵,三、四句押韵。
15、间韵诗(变体诗) 又称双韵诗、平仄两韵诗、平仄通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韵母都相同。
16.交锁韵诗,与间韵诗近似,也是平仄两韵,但间韵诗是平仄通韵,交锁韵则平仄异韵。又叫“交韵体”,也叫“双韵体”(交锁韵与间韵都属“双韵”)。
17、福唐体,即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同尾诗。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18、长尾韵,所谓长尾韵,即将韵脚安排于各句倒数第二字处,而以一字表语气的虚词结尾。
19、藏头连珠间韵福唐体诗, 简称间韵福唐体诗。这种诗是几种方法的结合。1).是连珠,每句都嵌有相同的二字。2).间韵诗(平仄两韵诗),单句压种韵双句压另一种韵。3).两组独木桥体 平声韵只一个字,仄声韵也是一个字。4).半同头同尾,四句上联藏头的字都是连珠中的一个字,四句下联藏头的字是连珠中的另一个字,嵌尾的字也同理,是另一个连珠字。5).顶真。
20.同音韵诗, 独韵诗中特殊的一种. 压韵虽同音,但不同字,声调也可不同。又叫同声同韵诗。
21、转韵诗,相对近体诗而言, 近体诗是不转韵的。转韵,就是换韵,在一首诗歌中,根据内容表达的需求连续转换若干韵。韵脚平仄交替。
22、双韵,又叫双送韵、并韵体。一诗有两个韵,均可停读,排韵转韵都可用。
23、促句诗,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仄,每句用韵,以三句一转韵。
24、掷韵诗,这种诗两句一换韵,韵脚不断转换,如同被抛来掷去一般,故称“掷韵”。又名“随韵”,古称辘辘韵。
25、掺韵诗,指一首诗中交错运用两个以上韵尾。其中有—韵贯穿全篇.其余韵则掺杂其间。又叫三韵交叉,俗称“三韵体”。
26、抱韵,诗章的首尾共押一韵,而中间所夹数句共押另一韵,被首尾的另一韵句怀抱,故称“抱韵”,又叫怀韵、抢韵。
27、改韵诗,又称改辙、赶辙,在不改变一首诗词原有的格式和主题的情况下,把原诗的韵全部换过。
28、倒押前韵诗,又叫倒次元(原)韵、倒用韵。用于和诗,一个不少地照用原诗人的韵字,顺序则由尾字依次到首字。
29、犯韵体, 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每句首字与本句末字押韵,便称为犯韵体。
30、短柱体, 犯韵诗的一种,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
31、双声叠韵诗, 又叫反舌诗,每句都有双声字或叠韵字的诗。所谓反舌就是使双声叠韵在诗句中交替出现,有意违反大韵、小韵,正纽、劳纽,逆“四病说”规范而动的诗体。
32、同音诗,每句都有几个同音字,甚至整首都是一个音组成,后者可看而不可读。
33、双声诗,又称同声诗、声母诗、同纽诗,又叫吃语诗、口吃诗、结巴诗、拗口诗、绕口令诗。双声诗要求诗的各句都采用声母相同的字。
34、尖叉体,或叫险僻韵。宋代苏轼所创。或押窄韵“十四盐”,或叶“六麻”韵,却用了“叉”这样的险字,由于用韵险僻狭窄,后人纷纷效法以为能,并多以次韵和之,从而形成所谓的“尖叉体”或称“尖叉诗”,有时也称此类押窄韵险字之作为险僻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