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叶秀嫦 于 2019-12-29 21:56 编辑
近日读到(惠州)许峰《咏物悟道100首》(下文简称《咏物》)七绝诗集,深为洋溢其中的诚实的求是态度、丰富的思想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浓郁的自然情结、饱满的艺术形象、质朴的语言韵味、敏锐的审美视觉、健朗的情感节奏所吸引。要之,《咏物》之魅力,其核心就在于一个“真”字。读《咏物》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中情真、景真、事真、理真、艺真、语真的艺术魅力。概而论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情理皆佳启迪新,美讽俱擅爱憎深,比兴兼善思维活,画论相谐利众民。
以深挚之情感染人,以深刻哲理启迪人
第一,情理皆佳启迪新。《咏物》诗最大的特色之一,即在重情。作者写动物、写植物、写人物、写事物,无不寓情,无不动情,满纸皆情,以情感人。作者由农村而军营,由后方而前线,由扛枪而秉笔,走南闯北,亦文亦武,经历之丰,情义之真,实在难得,甚为可贵。写亲情者,如《中秋夜咏》,写作者于中秋月夜陪伴老母过节的所感所想:“欢颜绕膝奉高堂,花甲犹作少年郎。承恩跪哺中华德,心香一瓣水流长。”首二句叙写自己虽已花甲却像少年一样依偎于老母膝下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情景,后二句由此想到源远流长的孝道传统,意谓不但自己要坚持,中华儿女都要承继并发扬光大。《咏金桂花》,由父亲生前手植庭院金桂花芬芳沁心之美,追思老人家“不争不俏满庭芳”的默默无闻奉献社会与家庭的优秀品质。写友情者,如《忆战友》写道:“仰望苍穹常思念,梦里萦绕边关前。岁月沧桑金戈歇,不朽同壕君笑颜。”沧桑巨变,友谊不朽,肺腑之言,亲切温馨。《忆西北边防从军》、《呼唤西北狼》等,皆为回忆军营、不忘友情之佳作。
作者在以深挚之情感染人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以深刻之哲理启迪人,这是《咏物》的重点与亮点,尤其在歌咏动、植物之诗与历史人物方面的内容较多,真正彰显了诗集全名《咏物悟道》的主旨所在。一个“悟”字,道尽了为人处世的人生至理。《咏物》第一首《咏木棉花》写道:“生无绿叶衬红妆,蒙尘纳垢吐芬芳。一树赤焰惊世俗,燃尽春华入药汤。”作者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歌颂其自然质朴、甘愿奉献的可贵精神。其他如《致荷花》《咏兰草》《咏蒲公英》《长江吟》《酒泉吟》等,无不具有警世明理的启迪作用。
第二,美讽俱擅爱憎深。先看美的方面。如《咏杉树》:“一柱擎天迎高阳,生生不息效栋梁。满身锐刺防毒手,剥皮为人献宅香。”借助杉树挺拔含刺、剥皮作栋的形象,歌颂那些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们,贴切生动,印象深刻。《咏桃》、《村头老樟树》等均如此。再看刺的方面。这类诗数量较多,且多用拟人手法,讽刺指向,一目了然,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如《叹龟》:“蹒跚在世浑噩间,缩头缩脚畏于前。穷尽一生难百里,枉有天赐寿万年”。讽刺某些政府官员尸位素食、畏首畏尾、无所作为之懒政现象,毫不留情。《叹垂柳》《叹鸳鸯》《叹泥鳅》《富贵竹》等,尖锐深刻,切中要害,痛快淋漓,发人深省。
每首诗配一幅切近诗意的形象插图,诗图相映
第三,比兴兼善思维活。《咏物》作者也十分自如广泛地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灵活多样,意蕴深厚,别具风采,新人耳目。从目录中我们便可窥见所涉物象之广,如:木棉花、雪、狗、弥陀寺、葛洪庙、鸟、昆仑山、庐山、莫愁湖、龟、昙花、黄鹤楼、长江、长城、黄河、荷花、百花、杉树、垂柳、风筝、金桂花、中秋、七夕、西北狼、瘦西湖、桃、山茶花、酒泉、星星、雪莲花、年桔、鸳鸯、燕子、骆驼、含羞草、蒲公英、兰草、鹅卵石、乌鸦、武昌鱼、秦淮河、枸杞、大公鸡、圆明园、蚯蚓、浮萍、富贵竹、泥鳅、无字碑、新茶等,如此众多的物象,一经烂熟于心的作者为其所用,化而为诗,便酿成了一首首比兴精当、内涵深刻的诗篇。《咏物》多数诗或比或兴,比兴灵活,借物抒怀,以情应物,情物浑然。
第四,画论相谐利众民。为了适应读图新时代的阅读需要,以及有利于读者加深对《咏物》诗的理解与把握,此著特意聘请专业画家对每一首诗都配一幅切近诗意的形象插图,且编排科学合理,左图右诗,读诗看图,看图想诗,诗图相映,诗意易见。此外,每一首诗还附有文学评论家数十字或百余字的精评之“微言微语”,提纲挈领,揭示要义,既有助于理解诗歌之意蕴,又有利于增进悦读之快感。《咏物》的插图、微评、导读、赏析,十分用心而周详,体现了本书对于读者亲切温馨的人文关怀,理当点赞。
综上所述,《咏物》承继我国“诗言志”(《尚书·虞书·舜典》)与“诗缘情”(陆机《文赋》)的两大传统,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主张,本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所撰东林书院楹联)的文化自觉与家国情怀,以其情理皆佳的真诚抒发、美刺俱擅的爱憎立场、比兴兼善的表现手法、画论相谐的人文关怀,向社会倾情奉献了一部接地气、内容丰、启迪广、文风正的思想有高度、哲理有深度、情感有温度、胸襟有气度的诗歌杰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