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18

[佳作转载] 具有纯艺术精神的齐梁诗歌 ——论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复制链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2-26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具有纯艺术精神的齐梁诗歌
——论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摘 要:齐梁两代文学紧密相承,所以历来把齐梁两代文学视为一体。齐梁诗歌一向遭受批评,被认为是“华艳”、“轻靡”、“唯美主义”诗风的代表,虽近年来这种简单化的弊病有所纠正,但对齐梁诗风进行深入剖析的并不多。齐梁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纯艺术的精神对后代影响较大。本文试从诗歌创作理论、诗歌题材及诗歌表现方法等几方面论述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关键词:齐梁诗; 纯艺术精神;情性
  中国是一个泱泱的诗的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优秀的诗歌传统,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里的一朵奇葩,她始终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也是历尽了曲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一枝独秀,人们可以记得与日月同辉的《诗经》、楚辞,更记得繁盛得到了顶峰的唐诗,但可能忽视诗如何才达到了唐诗的鼎盛,忽视其中一个重要的桥梁——六朝诗歌,它是如何滋润了后代的诗人及诗歌,所以叶燮《原诗》云:“不读汉魏诗,不知六朝之工也;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也。”唐诗的繁荣是六朝诗合乎逻辑的发展,而齐梁诗歌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诗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抒发,情感是诗的催化剂。诗的本质之一,是以情摇曳人心。中国古典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受着儒家“诗教”封建正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工具论在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占据着牢固的统治地位,片面强调文艺的社会政治教化作用,忽视文学的艺术美和审美作用。所谓“诗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以伦理道德、功利主义来评价、认识诗歌,那么“思无邪”、 “温柔敦厚”成了其“万世极则”。“诗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诗歌的发展。如果诗歌没有经历过魏晋南北朝那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没有魏晋六朝诗歌的长期积累,我们很难想象出会有唐代诗歌的大繁荣,中国古典诗歌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唐诗是对南朝诗歌,主要是齐梁诗歌的选择和认同后的结晶,其纯艺术的精神对后代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任何时代的诗总是处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中。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政治非常黑暗,王朝更换频繁,朝廷中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屡见不鲜,士大夫们朝不保夕,疲于奔命。但这个时期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生巨大嬗变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代儒家变成了烦琐的经学,其统治地位不断削弱,以至总体崩溃,产生了儒学的信仰危机,社会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儒、释、道皆畅行无阻,这为中国古典诗歌朝着健康的、纯艺术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诗歌不再是戴着严肃的正统说教的面具,而是换上了一副比较接近生活,更接近艺术的可亲的面孔。南朝士大夫们把个体存在推向了重要位置,他们以务虚为高,远社会、近自然、轻责任、重自我。南朝文化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的基本结构,佛教的价值观是“四大皆空”,一切是虚无,那么士大夫可以不为世物所累,道是绝对自我的价值观,为士大夫实现人生的充分享受提供了依据,而儒只不过是他们用来巩固其统治的手段,士大夫们绝不会按儒家要求来过那种刻板的生活的。这是一个人的觉醒时代,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一种真正抒情,感性的“纯”文学产生了,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飞跃。南朝主情主义艺术至上的文学思潮弥漫,强调“缘情”,强调性情自然,肯定个性和自由。他们大多率情而往,任性而行,可以算是对儒家桎梏的重大解放。南朝的文学家们把情感从功用中解放出来,带上了审美色彩。文学技巧有了较大进步,艺术风格多样化,文学体裁形式更加丰富。文学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于是文学的审美特征受到了很大重视。文学得以自由、审美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南朝诗歌在这种大背景下取得了大成就。
  齐梁是南朝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齐梁文化也是南朝文化的代表,齐梁诗歌是齐梁文化的重头戏之一。在前人许多论诗的著作中有“齐梁体”之说,南朝人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称谓,这是唐以后针对齐梁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声律特征而做出的概括。从现存的史料看,最早标举“齐梁体”的是唐代日僧遍照金刚,他在《文镜秘府论》中专设“齐梁调诗”一条。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言: “以时而论,则有……永明体、齐梁体、南北朝体……”。清代诗学很盛, “齐梁体”也受到一定重视,赵执信的《声调谱》、翟氏《声调谱拾遗》都提到过“齐梁体”。他们所提到的“齐梁体”是偏重其声律特征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非常成熟,而齐梁诗歌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齐梁诗歌不仅在格律上是五言古体到律诗一个过渡桥梁,使诗歌不再依赖“天籁之音”,而且齐梁诗歌在其内容风格上对唐诗都有直接影响,可以说齐梁诗歌是唐诗的先导。
  齐梁时期,是中古文学兴盛之时,文学思想非常活跃。文士辈出,当时的帝王非常爱好文学,如齐竞陵王、萧氏父子等,齐梁诗歌更是发达,最能代表齐梁诗歌的当数永明体和宫体。永明体产生于齐永明年间,其影响及梁陈,他们强调诗的音韵美,善于细腻写各种景物,又含一种淡淡的哀怨。宫体是梁至陈宫廷文学的总称,非常工巧、艳丽,宫体乃文学发展的结果,承永明体而加以发展,情调上低迥婉转。齐梁诗歌是重“丽、”重“情”的,追求新变。
  但是齐梁诗歌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中一直受到当时和以后的许多文艺理论家的批评和指责,齐梁诗歌被认为“华艳” “轻靡” “唯美主义”,被认为是浮靡诗风的代表,是绮罗香泽之词,所谓“性情全隐,声色大开”。齐梁诗歌成了中古时期的“郑卫之音”,对齐梁诗歌批判最为激烈的是唐人,如陈子昂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但是有趣的是对齐梁诗歌继承的最多的也是唐人,在创作思想、表现方法上面都有意无意地吸收了齐梁诗歌的成就。他们批评齐梁诗歌的浮靡而又不脱齐梁。宋人释惠洪也说齐梁诗: “江左余风,久已零落。士大夫人品不高,故奇韵灭绝” (《冷斋夜话》)。
  诚然,齐梁诗歌有其弱且俗之处,这与齐梁士族的政治素质及其生活环境、人生理想有关。撇开这些不谈,我们却可以从齐梁诗歌中看到一些纯艺术的信息。如果说两汉的诗歌是“为人生的艺术”,那么我们可以说齐梁诗歌是“为艺术而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诗歌发展的规律。
  任何一代新文学的开创,都是在嬗变中反传统的,齐梁诗歌也不例外。诗歌经过先秦两汉,到齐梁时更近于诗的本质特征。我们说齐梁诗更具诗的特点,具有纯文学的精神。为什么说它具有纯文学的性质呢?我们可以全面地来看看齐梁诗,看看齐梁诗别具一格之处。
  众人指责齐梁诗,主要因为其思想贫乏,丢弃风骨,不主兴寄,而且纤绝佻巧,从神圣的典雅殿堂上走向了世俗的民间。从移风俗、美教化、正人伦的传统诗教观念来讲,这当然是郑卫的靡靡之音,无关教化,纵好也枉然。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诗歌的新动向,从词旨华靡的齐梁诗歌中看到诗歌的纯艺术化倾向。内容反映现实上稍微不足,但表现形式、表现技巧有重要进展。因为齐梁时期明确区分文学与学术,改变了文学为政治哲学的附庸地位,增强了文学的主体意识;创作上一改典雅玄奥的诗风,写得委婉清新明快;在艺术形式上不仅从声律上进行了规范,而且在构思、风格方面推陈出新,从而孕育了唐诗。
  其创作思想也导致了它的种种变化。整个齐梁时代的社会风尚是重情、重文。文学的总体趋向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美学价值却被所有文人追求,强调情性,自觉倾心于美。齐梁文学从神秘、典雅的殿堂走向民间,雅文学衰落而俗文学兴起,魏晋文学重视超感观的精神美,铸造出一个空洞的雅理想;齐梁时期其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环境演变,再也没有那种对理想人格和精神超越的不倦追求。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变成追求生命、个人欲望的满足,具有“任性”的鲜明个性。他们很少反映社会的重大矛盾,也很少激愤抗争,只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愁思、风花雪月,沉浸在那种忘却世俗的艺术美的氛围里,整个情调都低迥婉转。他们觥筹、歌舞、风流、绮情,突破道德约束,以表现自然和自然中的人为主,把握享乐的人生。齐梁诗人把玩静物,把玩闲适而不以物务婴心的人生。齐梁文人没有那种“师心”、 “使气”的表现,悠然平和,心安理得,也不慷慨激昂,反映现实,反而使他们更注重对诗歌内在美的追求、对诗歌美的精益求精的追求。齐梁文人的独立思考使他们取得了打破传统的创新,他们发现了千古未睹之秘的“声律论”、区别纯文学的文笔之辨。他们反对儒家一贯的重善轻美,明确地把文学同经、史、子中的文章区分开来。认为修身的道德活动与审美艺术不是一回事。他们把“吟咏情性”视为文章的根本特点,抒发那种与大雅正声无关的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思,自然变化引起的内心感受,因为诗歌本是高度心灵化的产物,与劝美惩恶、王化本焉相反,这样更接近生活,更接近纯艺术。齐梁文人提倡“诗缘情”,是对《诗大序》以来的言志说的反动,而对于诗歌特质的认识,缘情说较之言志说更进一步。
  当时的文艺理论家沈约、刘勰、钟嵘等十分强调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萧绎在《金楼子·立言》说: “至于文者,惟须绮 縠 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中言: “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诗歌从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说,它是具有观赏作用的,为人们提供审美的对象,以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需要,齐梁诗重视其观赏性而非实用性,即所谓“调墨弄色,为美丽之观”。他们讲究诗歌的音韵宫商。人们自然而然追求文采的华丽,在齐梁文人看来,文学创作与政治无关,也与为人无关,只是吟咏情性,陶冶性灵。这正是对诗歌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有利于诗歌的繁荣兴盛。钱谦益解释杜诗《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中说: “骚、雅有真骚、雅,汉魏,有真汉魏。等而下之,至于齐梁、唐初,靡不有真面目焉。舍是则皆伪体也”(《钱注杜诗》),所谓齐梁有真面目,就是包含着齐梁诗歌艺术之真精神在内的。
  写景、咏物、艳情是齐梁诗歌的三大题材。齐梁诗的内容,可用萧纲认为“性情卓绝,新致英奇”的话来概括,具体言之,即“春庭落景,转惠承风,……或雄心喷薄”(《答张缵谢示集书》)。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齐梁诗的内容变化有开拓诗歌题材的作用,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理解诗歌的文学性的特点。他们把日常生活普遍诗化,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敏感地捕捉到自己心绪的种种微妙的变化,把其付诸于诗,这些诗无关教化、无关王道正声,脱离尘世纷纭扰攘,时世的风云变幻,那么也就没有功利色彩,只关风月,无关教化,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充满浓郁世俗精神。这种题材的宽广也把诗导向了纯艺术化。晋宋以前的诗歌,抒情都重在言志述怀,内容都比较严肃,庄严。两晋文学的主要样式是拟乐府和玄言诗,都以博奥简古的形式歌功颂德,表达超尘迈俗人生理想,这是封建时代正统的雅文学的一般标准,体现他们的理想、特定审美趣味。刘宋文人开始注意到文学自身的特点,出现了模山范水的山水诗,文人们从人生述怀、歌功颂德转变到注意到山水的形和色,这对齐梁诗有较大影响,齐梁诗歌描写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闲情意趣,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以至艳情。在以前的诗歌中,这些题材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看看齐梁诗人的诗作,读到诸如此类的诗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谢 朓 ),“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王融),“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张融),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人本与大自然是非常和谐的,那么人可以把心投射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山光水色,燕舞莺飞,花香鸟语,随时可以触发诗人敏感的情弦。
  齐梁艳情诗不厌其细表现女性的外貌、服饰、姿态、神情、侧重女性之容。这种人体描写的出现非常值得注意,不是那种刻板的对于精神、道德美的追求,而是对那种感观美的追求,宫体诗最能反映这点。“太上忘情”的圣人们对此嗤之以鼻,但人体是自然赋予人最美的东西,对人体的关注也是人性最自然的表现之一,对人体的关注是无可厚非的,从“重德”到“重色”,吟咏女性的外在形体、姿容。这是人的自然禀赋的流露,它开拓了审美对象的领域,表现了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淡淡几句便活色生香,神情毕肖。齐梁文人任性而行,他们的自由通达和丰富的联想使其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题材无限的宽广,只要他们触目可及便都可入内。齐梁诗人使诗回到了众态纷纭的现实人间,描写对象扩大了,所以齐梁的咏物诗也非常发达。我们翻读一下谢 朓 、沈约、庾肩吾、萧纲等人集子,他们真正无物不可以入诗,自然界的云、烟、露、霞、风,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扇、镜、灯等等都成了他们主要描写的对象,他们对山水的刻划也不是对名山大川的描绘,而很多时候是他们偷闲观望及凭车临眺得,写的是更贴近诗人生活的苑园景色。
  齐梁诗在表现方法上更加表现了其纯艺术化倾向。齐梁人提倡声律,讲求声律对偶,为我国古典诗歌在古体之外开出近体一大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齐梁诗善于构思取境上的争巧取胜,齐梁诗在构思上很是用心良苦,表现了一种婉约曲折的美。这种构思上的精致为唐诗打下了基础,也为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形成埋下了重要伏笔。齐梁诗人事功追求心理丧失殆尽,于是醉心文学的研磨探求,使诗脱离政治,主张娱乐身心,而更走向艺术的精细。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构思往往是最重要的细节之一。齐梁诗的气格虽然不高,缺乏一种内在的深沉的感慨,但却写得精致、新巧 、纤秀,脱离世俗的功名利禄,卓然独立,不仅具有外观的美,而且神韵自然天成,其构思之所以能完美,得益齐梁诗人的两点,其一,观察的细微、敏感的思绪以及其精细工丽的外部刻划及巧妙布局;其二,委婉、含而不露的抒情。人类之初人们对外物的观察大多是粗线条的,比较粗犷的,人类社会越是进步,那么人类的观察力便会越精微。齐梁诗人属于那种不关红尘世物,只关月形山露的极敏感而又略带伤感的诗人。他们往往通过诗人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一切,春江秋夜,月白风清,落花春草,风蝶雨燕,自然的一切几乎都带上了审美的特点,都是艺术的使者。小小的一花一石也可以引起他们的万千感慨。齐梁诗人不再是那种一略而过,包罗万象的大轮廓的描写,而发展到那种精雕细刻的很工巧的描绘。齐梁诗人善于刻划自然景物乃至人体,构思上也颇具匠心。如谢 朓 的《王孙游》“绿草曼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描写了春天绿草如丝,红花竞放的绚丽多彩的景色,春日少女的情思缱绻,整首诗清思婉转,风情摇曳,描写笔法颇具匠心,绿的氛围中缀以红花的点染,可以看到诗人精心的刻画。王融《临高台》:“并莲当夏红,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日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诗中无非贯见的花鸟、云月,在诗人的笔下却颇有韵味。自然的点点滴滴深入人心。再读沈约诗,《登玄畅楼》:“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表现细致真切光的变化,其《泛永康江诗》状物也颇为传神,“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是写景中不可多得刻划精细的好句子,更不用说何逊的“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露清晓风冷,天曙江晃爽。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慈姆矶〉〉),吴均的“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三首》),则是更加工丽细致。齐梁诗取景虽小,对象选择趋于精细,构思立意的角度非常巧妙,注意词采,对偶的运用,注意全诗结构安排的匀称、严整,着意于构思,全诗的凝炼和浑融,不再像大谢“作体不辨有首尾”,而善于发端和结尾,如被沈德潜誉为“极苍苍莽莽之致”的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沈约的“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这种构思取境上的特点给唐和以后诗歌带来深远影响,唐宋以后的诗歌往往以新奇小巧的构思表现肤浅繁细的意蕴,就是借鉴了他们的取境构思技巧,而日益走向成熟,齐梁诗在这点上不再那么粗糙,纯艺术化的痕迹便更明显了。
  齐梁诗歌在表现方法上的第二个开拓便是注意情景交融,最早的自觉意境诗逐步形成。从独特的视角捕捉总体艺术感觉,表现与自己心境相合的外景,使类似的意象构成一种与诗人意绪相近的情调 和境地,也形成了古典诗歌含蓄的特点,意境诗是追求景与意浑,追求言外远韵为其特征的,其实意境诗的形成不完全是齐梁诗人的功劳,应该说是中国诗歌长期发展的结晶,只是发展到齐梁更成熟,更自觉而已。魏晋以前诗中的山水只是一种凭借物罢了,山水诗派兴起后,标志自然美终于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但情和景未能融洽成一片,呈一种块状结构。意境诗要求情景相融,寄不尽意于象外。齐梁诗因为要求声律,所以篇幅缩短,出现不少清新秀丽、意韵深长的抒情小诗,诗人尽量用简明的语言将意象提炼以包含较大容量,尺幅千里而余韵悠远。齐梁诗人以景抒情,以景写情,他们与自然合一。白云、清风、明月不单纯是自然景物,而是人及其思想的体现,体现了齐梁诗人的高度功力。且看谢 脁 《临高台》: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辩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诗中的孤鸟、高台、山峦、清风、暮色无一不染有浓重的情思,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情景无法分开,意味深沉,凄楚动人。其所有景物完全是情思化了的景象,又如其《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表现含蓄凝炼,以全诗展现的画面让人去体会主人公的命运和愁思,意致深婉而兴象珑玲,含而不露、情韵深长,沈德潜评其诗, “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短短四句诗表现了意境的空灵透明,摇曳生姿。齐梁诗追求意境,显得较淡泊婉曲,而非那么浓烈深沉的感情的倾泻,却如一杯淡淡的菊花茶,袅袅轻香中情韵自出,诗境空灵秀美,这种对言外之韵的追求使齐梁诗更艺术化。
  齐梁诗尽管有浮靡倾向,尽管在反映现实上不深刻,有时流于平庸无聊,但透过层层氤氲的迷雾,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向着纯艺术化方向发展的意向,齐梁诗也就具有了纯艺术化的倾向。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本质之一,是以情摇曳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诗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以伦理道德、功利主义来评价、认识诗歌,那么“思无邪”、 “温柔敦厚”成了其“万世极则”。“诗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诗歌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士大夫们把个体存在推向了重要位置,他们以务虚为高,远社会、近自然、轻责任、重自我。南朝文化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的基本结构,佛教的价值观是“四大皆空”,一切是虚无,那么士大夫可以不为世物所累,道是绝对自我的价值观,为士大夫实现人生的充分享受提供了依据,而儒只不过是他们用来巩固其统治的手段,士大夫们绝不会按儒家要求来过那种刻板的生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主情主义艺术至上的文学思潮弥漫,强调“缘情”,强调性情自然,肯定个性和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梁诗歌不仅在格律上是五言古体到律诗一个过渡桥梁,使诗歌不再依赖“天籁之音”,而且齐梁诗歌在其内容风格上对唐诗都有直接影响,可以说齐梁诗歌是唐诗的先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能代表齐梁诗歌的当数永明体和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梁时期明确区分文学与学术,改变了文学为政治哲学的附庸地位,增强了文学的主体意识;创作上一改典雅玄奥的诗风,写得委婉清新明快;在艺术形式上不仅从声律上进行了规范,而且在构思、风格方面推陈出新,从而孕育了唐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的总体趋向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美学价值却被所有文人追求,强调情性,自觉倾心于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吟咏情性”视为文章的根本特点,抒发那种与大雅正声无关的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思,自然变化引起的内心感受,因为诗歌本是高度心灵化的产物,与劝美惩恶、王化本焉相反,这样更接近生活,更接近纯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