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 摘要: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是仿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作。这些诗歌形式上讲求声韵,但并无严格的格律要求;风格上以艳丽绮靡为主,却与齐梁时代作品不同,内容广阔,感情多样,众体兼备。通过对温庭筠“齐梁体”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出齐梁体诗歌风格对晚唐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 温庭筠; 齐梁体; 宫体; 风格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其诗歌风格艳丽,多写闺阁题材,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一生创作颇多,《全唐诗》录其诗350首,其中有7首自标注为“齐梁体”的诗歌,即《春晓曲》、《边笳曲》、《侠客行》、《春日》、《咏嚬》及《太子西池二首》。这些诗歌既特地标明“齐梁体”,正是体现了温庭筠对齐梁体诗歌的重视和认可。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我们既可以了解“齐梁体”诗歌的一些特色,又可以对温庭筠的诗歌创作加深认识。 所谓“齐梁体”,据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黄初体……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可知“齐梁体”是就时代而言的,包括了南北朝齐、梁两朝的诗歌。但据姚范《援鹑堂笔记》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绮艳及咏物之纤丽也。”又可见所谓“齐梁体”,与刘宋时期的“永明体”相同,只不过强调声律的时候称为“永明体”,而强调诗歌写作风格的时候则称为“齐梁体”。清人冯班《钝吟杂录》卷三云:“沈约、谢月兆、王融,创为声病,于时文体不可增减,谓之齐梁体,异乎汉魏晋宋之古体也。”更是直接将在永明声律说指导下创作的新诗体冠以“齐梁体”之名,以别于汉魏古诗。这一方面合于姚范的说法,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永明声律说是齐梁体的重要特色。《钝吟杂录》卷五又说:“永明之代,王元长、沈休文、谢 月 兆 三公皆有盛名于一时,始创声病之论,以为前人未知,一时文体骤变。文字皆避八病,一简之内音韵不同,二韵之间轻重悉异,其文二句一联,四句一绝,声韵相避,文字不可增减。自永明至唐初皆齐梁体也。自沈佺期、宋之问变为新体,声律益严,谓之律诗。陈子昂学阮公为古诗,后代文人始为古体诗。唐诗有古律之格,始变齐梁之格矣。”这段话清晰地勾勒出了自永明至唐初的诗体变化过程,可见就形式而言,齐梁体是由古体诗向格律诗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要而言之,“齐梁体”的特色,大略在以下几种。 首先,齐梁体形式上虽讲求声韵,但并无严格的格律要求。齐梁体既已包括了“永明体”在内,自然要求协调声韵,讲求“四声八病”,但是它并不遵循平仄粘对的格式,所以还不能算是严整的律诗。从诗歌格律化的进程来看,齐梁体是由古体诗歌向近体诗歌过渡的中间状态。在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边笳曲》中,即可见到这种形式: 朔管迎秋动,雕阴雁来早。 上郡隐黄云,天山吹白草。 嘶马悲寒碛,朝阳照霜堡。 江南戍客心,门外芙蓉老。 这首诗歌的首句是仄韵,对句本应为“平平仄仄平”,却拗作“平平仄平仄”。 这在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中并不算个别。《侠客行》:“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对句亦拗作“平平仄平仄”。七言诗中《春晓曲》的前两句“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对句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拗作“仄仄平平仄平仄”。 《边笳曲》同时还有失粘的现象: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中的第二个字,按格律要求本应同为“平”或“仄”,但第一联的“阴”与第二联的“郡”却是一平一仄,第二联对句中的“山”与第三联出句中的“马”也是一平一仄。《春日》中“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赏违。”中的“马”与“宫”也是失粘。 拗句与失粘,在齐梁时代的诗歌中很常见,因为当时对诗歌格律并无严格要求,但是在经历了唐代诗歌的格律化以后,这些不合于格律的现象仍频频出现在温庭筠的诗歌中,显然不会是无意的失误,而是有意而为的一种模仿。这种刻意的模仿,恰恰反映了齐梁体格式的特点。 其次,齐梁体诗歌的风格是绮靡艳丽,即姚范所谓“绮艳及咏物之纤丽也”。温庭筠的诗歌风格本就是华美秾艳的,而他所仿作的“齐梁体”诗歌,则更是从表现手法、诗歌内容等方面刻意向齐梁体学习。 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采用了鲜艳的色调、华美的物象,通过大量密集的物象的堆积来构筑一个辉煌华美富丽堂皇的世界。在这七首诗中,连续取用了“乳燕”、“杏花”、“美人”、“鸾镜”、“梨花”、“柳”、“莺”等物象,加上“金”、“黄”、“红”、“兰”等浓重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这些诗歌中表现的内容又多是偏狭的,大多数仅仅是对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动作或场景的具体而微的描摹。这种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和题材,明显是继承了齐梁时代的诗歌风格。以《咏嚬》为例: 毛羽敛愁翠,黛娇攒艳春。 恨容偏落泪,低态定思人。 枕上梦随月,扇边歌绕尘。 玉钩鸾不住,波浅石磷磷。 密集的连用“敛愁翠”、“攒艳春”、“落泪”等形象,又用“枕”、“扇”、“玉钩”等许多物件,实际上不过是在歌咏一个女子的皱眉的神态而已。 这一特色,虽然是齐梁时期诗坛的主流风格,但是自唐初以来,这一风格渐渐被唐代以风骨为主的诗歌所取代。唐人所作,多为古、律两体,齐梁体诗歌已渐衰微,仿作者较少。诗至晚唐,绮艳清丽的诗歌风格再次为人所重视,这与曾经盛极一时的齐梁体诗风颇有相似之处,因而使齐梁体再次进入诗人的视野,重新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并出现了一部分仿作者。但是经过盛唐诗歌清新刚健的风格洗礼,这时的仿作齐梁体诗歌在内容题材和感情特色上已与南北朝时有了很大不同。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也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风格不同的特点。 从诗歌内容来看,他的作品并不完全是表现艳情或者描写女子,还有描写边塞和游侠的内容,这在南北朝诗歌中是极少见的。如前文所引的《边笳曲》,描写了边塞苍凉的景色。又如《侠客行》: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毫无南朝诗歌的艳情描写,而是描述了一个“宝剑”、“白马”的侠客形象。这在齐梁时代的诗歌中是极少见到的。 从诗歌的感情特色来看,齐梁时代的诗歌描写女子形态、宫闱生活等内容,重在抒发男女之情。但在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中,却很少表现男女之情。《边笳曲》表达了“江南戍客”远戍边关,思念家乡的感情,总体基调凄怆悲凉,更接近初唐的边塞诗。上面所引的《咏嚬》,虽然是描写女子的形态,用词也十分艳丽,但其中所流露的感情却不同于六朝时低俗的艳情,而是有着淡淡的忧伤。其它诗歌如《春晓曲》: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用词清新流丽,感情自然疏淡,完全不同于齐梁体的秾艳。 其三,齐梁体诗歌的另一特点就是形式的多样。 南北朝时期是诗歌众体杂兴的时代,为唐代各种诗体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梁时代的重要作家,如萧纲、萧绎、鲍照、徐陵等,都很重视尝试使用多种新的诗歌体式进行创作,对各诗体形式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温庭筠的齐梁体诗歌,也反映了这种特点。这七首诗歌以五言为主,但亦有七言者,如《春晓曲》;多以八句者为主,但亦有六句者,如《侠客行》;众体兼备,其中《侠客行》属乐府古题,《太子西池二首》全部合律,其他几首既非古体,也不尽合于音律,而是属于非古非律的中间体式。 从温庭筠的仿齐梁体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温庭筠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是有意地对齐梁体众体兼备的特色加以模仿,力求在诗歌体裁方面加以突破。 由此可见,晚唐诗人对齐梁体诗歌的认识,由盛唐的否定和贬斥,转为一定程度的认同乃至仿作。唐代诗歌,标明“齐梁体”或“仿齐梁体”的,共有二十余首,其中只有岑参的《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为唐早期作品,其余的如白居易《九日代罗樊二妓招舒著作(齐梁体)》、曹邺《霁后作齐梁体》、皮日休《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及僧贯休《闲居拟齐梁体四首》等,均为中晚唐所作。由此可见晚唐诗人对齐梁体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晚唐秾丽清艳的诗风,也可以说是齐梁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沉寂之后的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