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中的想象探微 想象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类在不断的想象中去创造社会, 想象在使人类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 使人自身得到思维上的开阔、精神上的愉悦。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生动地阐明了想象的状态: “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没有离开丰富的想象。文学艺术活动中的创作与鉴赏这两个过程都是力求感受想象的美妙, 进入意境,使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想象为文艺的创作疏通了思维之路, 使得作家豪情勃发, 思如泉涌; 想象也为读者欣赏开拓了广阔的思考天地, 使得读者超越自我, 心怀驰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上下五千年, 无数的作品汇成浩瀚诗海, 并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艺术特色备受青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想象, 在诗中, 作者构思的开拓, 感情的抒发,借助于想象, 创造崭新的形象和意境, 使读者耳目一新, 给读者留下思维与感情舒放的余地,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 艾青) 。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令凤鸟飞腾兮, 登阆风而绁马”,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望瑶台之偃蹇兮, 见有娀之佚女”, 想象奇特, 境界迷离, 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同时也把欣赏者的思维带到一个美好的境界。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 其诗中也有许多丰富的想象, 在他的笔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 “苍梧山崩湘水绝”; 在他的诗中, 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飘逸, 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壮。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 的确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苏轼许多词也是古代诗词中想象开阔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郎“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让曹军“樯橹灰飞烟灭”;《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幽梦还乡 见妻子“小轩窗, 正梳 妆”, 夫妻“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诗作词需要想象, 其他的文学艺术也需要想象。庄子的《逍遥游》就是一篇饱含想象的哲理散文, 以鲲鹏“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来阐明“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之理。至于中国古代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更是想象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想象在中国传统艺术戏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戏曲表演底本的戏曲文学剧本,不但没有布景, 而且没有演员, 所见的只是纸上的文字。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情景,让死的文字个个活起来, 变成生动的场景。戏曲剧本搬上舞台后, 其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三五步百里之外,七八人千军万马, 乘车荡舟, 扣门登楼, 都要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 由观众自己去想象, 在想象中感受艺术中的魅力。 想象在文学艺术中的广泛运用, 使得文学天地充满无限生机、活力。文学艺术就需要高度活跃的想象力, 正是想象, 调动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各种思维, 为文学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成为文学艺术繁荣不竭的原动力。正如波德莱尔所言: “没有想象, 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 都等于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