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基于《古风》五十九首为中心 [摘要]李白一生对国家政治抱有极大的热忱,这一思想贯穿李白的一生,而且在古风诗作中表现得尤为集中。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反映的年轻时积极寻求的政治出路、在长安及离开长安几年间矛盾的思想,以及贯其一生的游侠仙道思想。 [关键词]李白; 《古风》; 思想矛盾 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大部分作品风格豪迈、想象奇特、造词夸张,浪漫主义手法入诗几乎成了李白诗作的必备要素。其实,李白在诗作中除了浪漫主义以外,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在李白的作品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李白的思想矛盾,《古风》五十九首便是代表之一。 根据赵翼的《瓯北诗话》,《古风》五十九首并不能一一确定它们的写作时间,而且题材也不尽相同。研究李白的专家詹锳经过刻苦的考证,最终确定了《古风》中三十三首的大致写作时间,尤以李白在翰林待诏和离开长安这段时间为写作高潮,其中二十五首是天宝三载(743)以后所作如其五、其八、其十五、其二十二、其二十四、其三十七、其三十八、其三、十九、其四十、其四十四、其四十六、其四十九、其五十六等。而且“从其中部分作品涉及的历史、地点和内容,大体上可以确定大部分作品是李白在长安和离开长安以后一段时间内完成的,即基本上是在天宝时期的作品”。 从以上专家的论证可以看出《古风》中的大部分作品很可能写于李白在长安或离开长安的那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李白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矛盾和真实的。 一 李白在二十岁的时候发誓要与“大鹏一日同风起”,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在二十岁的时候,开元十二年(742)秋,“带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志、怀着毛遂自荐的思想离开家乡,来到长江地区广结天下名士,为进入长安积极筹划。 古风其五十二 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屈原在《楚辞》中叹息草木之零落,美人之迟暮,在开元二十三年的李白和屈原文中的草木、美人一样,时不我待。游历了那么多地方还没有机会一入长安,面见圣上,李白当时的心境正如萧士赟语:“美人况时君也,时不我用,老将至矣,怀才而见弃于世,能不悲夫。”为什么这时的李白可悲呢?因为这时李白自认为非常地有才华,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身上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与当初离家出游的理想相差甚远。 古风其三十三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此诗确切时间难以考证,詹锳怀疑是李白在供奉翰林时所作,但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似乎也可以把此诗看做是李白未入长安时的宣言。因为全诗主旨明确,“北溟巨鱼”很有可能是指李白,他用“北溟巨鱼”来指自己,借以抒发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仰可喷三山之雪,横可吞百川之水。在未入长安之前,大致在开元年间李白也写过古风来描写自己的才华。 古风其二十六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此诗旨在说明一个君子有绝世之品行,但在僻野中无人得知,空有一身才华,常常害怕老之将至,而自己的抱负一直都没得到施展。用“碧荷”的“馨香”自比,也含有李白的自伤之意。在《古风》中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古风其十二“松柏本孤直”、其十三“君平既弃世”、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其二十八“孤兰生幽园”、其四十九“美人生南国”。或许,当初李白在长安漫游之时曾这样孤芳自赏:像我这样有远大理想、有惊世才华、品德如此正派的人还怕进不了长安还怕当不了大官吗? 在开元十五年(727),李白娶许氏为妻,故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安家落户。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寻找出路。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天真地以为长安就是遍地大官的黄金之地,在那里只要有才华就很容易被人赏识,就会马上受到重用。于是便兴冲冲地第一次来到了长安。事与愿违,经过一番痛苦的经历后,还是一事无成。李白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他知道了“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的道理。到了许氏夫人去世,奔波劳碌了半生李白开始慢慢地明白社会的现实:朝中无人难办事。于是,李白在同游好友元丹丘的帮助下,得到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在天宝元年(742),李白收到当朝皇帝唐玄宗的诏书,第二次来到了长安,入宫时李白还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这在李阳冰的《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有所记载。此时的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从二十四岁离开家乡到现在已经十八年了。对李白而言,有什么比进入长安具体说是进入皇宫更重要的呢? 二 当李白身处皇宫的时候才真正地知道,唐玄宗招李白进宫并不想给他委以官阶,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御用文人、一个翰林待诏,这个翰林待诏与翰林学士有着天壤之别的。翰林待诏在皇宫中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艺人”,是供皇族消遣娱乐用的。当初李白千辛万苦来到长安是为了“申管晏之谈,谋帝皇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现在只做了个皇帝身边舞文弄墨的文人,李白内心有着百万分的不服。这时李白的思想开始慢慢变得复杂、矛盾,不甘心而又不忍就这样离开,之前的雄心壮志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古风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李白借燕昭王招郭隗筑黄金台的典故对比自身,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不幸,自己像尘埃一样被人丢弃,“糟糠”用来养贤才,“珠玉”却花费在歌舞升平中。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唐玄宗以这种方式让恃才傲物、不屑与朝中大臣为伍的李白退出朝中,无疑对李白来说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做法。当初游历之时,李白主观上已经为自己设好了一条康庄大道“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没想到这个功成身退的小小政治愿望短短三年间被宣告破产了。之后,怀着对唐玄宗的失望之情,怀着对才能的自负之情,李白伤心地离开了长安。写下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从此以后,李白的思想开始变得有些消极,他的行为常与“狂”、“醉”相联系。在李白古风中有一类诗歌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李白失意时的思想状况,在古风内容的分类中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称之为“游仙诗”。 古风其四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 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 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 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 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此诗中的凤凰或许是指李白自己,说明此时李白像凤凰一样无所拘束,可以横绝四海、畅游天地,这正是李白所向往的仙道性格的体现。可惜“千载落风尘”后只能“采铅青溪滨”,希望借助药物来麻醉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清都境中与韩众那样的仙人见面,才能达到自己成仙的愿望。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其十七“金华牧羊儿”。典型的还有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之类的游仙诗。这部分作品是由于李白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波劳碌大半生而又无法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理想所作的。诗中充满着对人生的慨叹、失望,消极成分居多。古风其十一和古风其二十八最有代表性。 古风其十一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古风其二十八 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 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华鬓不耐秋,飒然成衰蓬。 古来贤圣人,一一谁成功。 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 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李白被赐金还乡后东游之时应该接近五十岁了。从古风其十一和古风其二十八的内容来看,这两首诗可能作于李白离开长安后的那一段时间。诗中提到“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一系列感慨时光流逝的诗句,从侧面也说明了李白此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而心中的那个功成身退的政治梦想可能很难实现了,还不如乘云螭、驾轻鸿飞到九霄云外去,这样就少了些世间的烦恼,多了些仙家的飘逸自由,不用像凡人那样有着七情六欲、生离死别的痛苦经历。 诸如此类的还有像古风其五“太白何苍苍”、其七“客有鹤上仙”(另一作)、其二十“昔我游齐都”、其四十一“朝弄紫泥海”等。 以上的这类诗歌多描写李白放荡不羁、渴望求仙问道的幻想以及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牢骚,希望有一个虚无的缥缈幻境来给自己施展才华、抱负。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了李白在古风中重点是抒写了对自己政治抱负的感叹和最现实丑恶现象的揭露,里面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深刻思想,那为什么在古风中还有像游仙诗这样带有消极色彩的作品呢?归根到底这是李白思想矛盾的体现。 史料记载,李白应出生于西域随后举家搬到了蜀地,然后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年左右。道教的发源地正好在蜀中,蜀地当时与羌族地区交流甚密,史书记载羌族地区流行神仙信仰,像金华牧羊儿,亦即赤松子,还有羌族信仰之神葛由都是信仰的对象。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时代氛围对居住于当地的人影响是很大的。加上唐朝上下尊奉道教为国教,李白在出游之时又结识了不少道士,其中包括在楚地认识的司马承祯、胡紫阳(茅山上清派道士)的弟子元丹丘,持盈法师(玉真公主),况且年轻时候的李白早已深谙庄子著作的内涵,这样道家无为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成为李白复杂思想的一个分支。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论述,信从道教学说和崇尚道教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走向虚无,表面看来李白似乎是这样一类型的人,深入一点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李白并没有像他在古风中写得那么“虚无”。李白一生都以功成名就、功成身退为最大的政治理想,当他被赐金放还后在江湖漂流之时,永王李璘慕名而来力邀李白出山,这时李白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仍怀着建功立业之心做了永王的幕僚。可见李白虽受道家哲学影响,但他毕竟不是那种只会想而不愿意去做的“哲学家”,他一生都以立功建业为荣,即使仕途再怎么坎坷,再怎么难走也没有让虚无主义占据着自己的中枢神经。 古风其十九是一首比较特别的游仙诗: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王琦注:“此诗大抵洛阳破没之后所作。`胡兵'谓禄山之兵,`豺狼'谓禄山之逆臣”,詹锳则说是西京未陷以前所作,专家各有说法,但都没明确指出具体时间。从诗中描写的意象来分析,诗歌的一开头虚构了一个太清幻境,到李白“驾鸿凌紫冥”后俯视洛阳发现到处都是战争、流血和满地的豺狼。据此来推测,可能此时正是“安史之乱”所带来混乱场面,黎民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昔日的安定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首诗让人不自觉地想到李白在古风里的其他现实性很强的诗歌,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即使是遭到当朝统治者的抛弃,即使是年衰力竭、孤独终老,也在所不惜。李白在古风中还批判、讽刺迷信的帝皇,如古风其四十三“周穆八荒意”、其三“秦王扫六合”。 由此可见,古风中的游仙诗也表现出了李白思想的矛盾,即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游仙诗或许是李白正当极端失意、思想极为苦闷之时所作,诗中有消极的思想无可否认,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也说到了:“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远引耶?” 所以说“它是消极的,但总算还有一点的反抗的意义;虽有一点的反抗的意义,但毕竟是消极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李白积极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矛盾,消极的避世思想为次要矛盾,李白正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也是很矛盾的。这样我们就清楚为什么古风中会有两种风格看似截然不同的诗歌了。 李白一生创作作品数量巨大,能如此集中地反映李白矛盾的思想的非古风莫属。天宝时期,是古风创作的高峰阶段,此时李白的思想也是最为真实、复杂和深刻的阶段。像古风这样题材不一、创作年代不同的作品,由于有了李白的人生理想———功成名就后功成身退便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了。从年轻时的胸怀大志,到大起大落后的隐逸避世;从对政治清明的期望,到对朝廷政治腐败的揭露,都一一在古风里呈现出来了。李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算是毕生政治抱负都没有实现他也会在自己的天堂里高歌:“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而他那寄托了深刻政治思想的《古风》五十九首,也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文学长河中永泛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