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光羲田园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摘 要: 从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储光羲的诗作出发,分析其田园山水诗作的艺术特色 , 详细论述其田园山水诗作中的意境、语言、比兴手法 , 并论述其独以“五言古胜场 ”的田园山水诗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 关键词 : 田园山水诗 ; 储光羲 ; 艺术特色 一、意境清朗澄澈 储光羲不少田园山水诗均以境界之清新闲静见长。试看他的《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 , 这是他早年时期的作品 , 清逸之气较为显露。其四云 : “朦胧竹影蔽岩扉 , 淡荡荷风飘舞衣。舟寻绿水宵将半 , 月隐青林人不归。”写的是月下荡舟的兴致。竹影、岩扉、青林、绿水、小舟 , 在朦胧的月色和淡荡的荷风中融成一片如梦似幻的静美意境。再看《霁后贻马十二巽》 : “高天风雨散 , 清气在园林。况我初夜静 , 当轩鸣绿琴。云开北堂月 , 庭满南山阴。不见长裾者 ,空歌游子吟。”写的是雨后月出时庭园中清气宜人、高旷爽净的幽雅景致 , 以及诗人当轩鸣琴、怅怀远人的静夜之思。意境清幽眇远 , 胡应麟《诗薮 》谓“储光羲清而适 ” , 若以“清新闲适 ”论储光羲的诗风 , 这首当是较有代表性的。 盛唐田园山水一派的诗人们 , 致力于田园山水的描绘吟咏 , 在幽清宁静的自然美的歌唱中 , 以清淡之语 , 写清淡之景 , 传清淡之情。王维曰 : “我心素已闲 , 清川澹如此”。孟浩然曰 : “垂钓坐盘石, 水清心亦闲 ”。诗人们所追求的是“心素 ”与“清川 ”合契的巯淡意蕴 , 要营造的是一种悠远宁静的清朗境界 , 并以此来传达他们追求澹荡风神的超然思想。 储光羲也是秉承这一思想而来 , 因诗人追慕的是一种“我心清且微 ”的境界 , 故而他就有意识地选取足以表现这一主旨的自然景物入诗 , 以物态来表现心志。在诗人的笔下 , 用那绿油油的禾苗 , 那一望无际的芳野 , 那潺潺的流水,那苍翠的山峦 , 都充满了生机 , 都那样清新宜人。以他著名的《钓鱼湾》为例 : “垂钓绿湾春 , 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 , 荷动知鱼散。”这首诗写花满枝头 , 春深似海 , 小舟荡绿水 , 人约黄昏后。这里有鱼游而无波 , 有人在而不觉 , 好一派清雅的风致, 读之顿觉清新朗爽之风扑面而来。 另外 , 细读储光羲的田园山水诗 , 便不难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倾向 , 那就是特别喜欢用“清 ”字 , 如“清涧 ”、“清水 ”、“清室 ”、“清阴”、“清气 ”、“清晨 ”、“清溪 ”、“清芬 ”、“清都 ”、“清旷 ”等。几乎随处可见。这是诗人有意识地选取能表现清新物态的词语 , 从而营造造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澄朗的意境。据统计 , 在储光羲的诗歌中 , 出现 102 个“清 ”字 , 几乎每两首诗中就有一个“清”字 , 其出现的次数不可谓不频。而“新 ”字 , 在储诗中也用得较多 , 共出现 39 次。此外 , 象“春山”、“绿柳 ”、“明月 ”、“佳气 ”等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感受的词语 , 诗人也每每喜用。有时 , 一首诗中竟出现三、四个“清 ”字 , 如在《秋庭贻马五 》诗中就出现了“清洛”、“清濬 ”、“凄清 ”三个有“清 ”字的词 ; 而在《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 》中 , 竟出现四个带“清 ”字的词。更值得一提的是 , 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 , 诗人还把本不用“清 ”字者改为用“清 ”字 , 如《至闲居精舍呈正上人 》中的“清松 ”一词 , 通常人们都写作“青松” , 而到了储光羲笔下却写成了“清松 ”。有水之“清 ”与无水之“青 ”, 虽只多了三点 , 却更耐人寻味了。它首先以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青松的清高刚直 , 又象征着“上人 ”情怀的高洁清纯 , 还由此而突出了山林的清幽雅静。一字改之 , 切题切意 , 自然浑成 , 实为难得的神来之笔。 当然 , 一首诗是否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 光靠几个词语是不行的 , 关键还须诗人以清朗的心境去创造清幽的意境。诗人自己曾说过 : “日暮春山绿 , 我心清且微。”这两句诗便很巧妙地说明了心境与意境的辩证关系。日暮 , 天色本来是昏暗的 , 但是由于诗人的心是清亮的 , 所以在夜幕笼罩下的春山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正因为如此 , 他的有些诗即使并无“清”、“新 ”二字 , 但是诗的的整体意境也是清幽的。如他的《重寄虬上人 》, 是写怀人之情 , 但是却无感伤情调。此诗通过对花朝、明月等美好景物的描写 , 给人的感觉是澄澈而清新的。 二、真朴自然、平淡醇美的语言 素朴无华的语言是自然平淡诗风的表现形式 , 淡泊的情志 , 幽静的境界都要求语言的朴素、自然。矫饰、造作的语言 , 必然会破坏自然平淡之美 , 华丽浓艳的辞章也无法同自然平淡表里相称。诗的语言做到了朴素明快 , 尽洗铅华 ,那就是走过了华丽雕饰之后的返朴归真。从根本上说 , 是诗人淳真、冲淡情思的自然外泄。 《吴礼部诗话》云 : “自储光羲而下 , 王建、崔颢、陶翰、崔国辅皆开元、天宝间人 , 词旨淳雅 , 盖时风气所钟如此。元和以后 , 虽波涛阔远 , 动成奇伟 , 而求其邃远清妙 , 不可得也。”从这段评论我们可以看到一点: 储光羲的“词旨淳雅 ” , 有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缘由 , 那就是“一时风气所钟 ” ,换言之 , 也就是当时审美趣尚的需要。唐人自建国初就曾大力革除六朝浮艳之风,(这一点我们在“初盛唐田园山水诗概况 ”一节中已然论述过 ) 。经过近百年的调整 , 在一些有识文士的倡导引领下 ( 诸如陈子昂、张九龄等) ,到唐玄宗时期已基本完成了文风的转变。玄宗就曾诏令天下 : “必使情见于词 , 不用言浮于行。”这种“恶华好朴、去伪从真 ”的思想对时代文风的影响不容小视。这种文风反映到开元间田园山水诗人群那里 , 就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以平淡淳雅为共同追求的美学趣尚。储光羲与王孟一派诗人一道 , 都接受和遵循了这一审美要求 , 并自觉地运用到他们自身的创作中。 除开上述时代文风的原因外 , 陶诗的熏染也是储光羲语言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 : “ ( 储 ) 其诗源出于陶潜 , 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 沈德潜《岘佣说诗》亦称 : “陶诗胸次浩然 , 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 , 王右丞有其清腴 , 孟山人有其闲远, 储太祝有其朴实 ⋯⋯。” 在对陶渊明有意识的追步学习中 , 储光羲自觉地提炼自己的诗歌语言。这表现在他的田园山水诗中 , 很明显地就是以田家语入诗 , 造语平淡 , 有农家本色。既淡远自然而又情意醇浓。以准确的田家语 , 写地道的田家事 , 现真切的田家情。 如《吃茗粥作》 : “当昼暑气盛 , 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 , 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 , 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 ,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 , 日暮徐徐归。”通篇用语朴素平淡 , 写了乡间的“暑气 ”、“炎晖 ” , 并且“膳茶粥 ”、“饭蕨薇 ” , 这些都是平平淡淡的乡间俚事 , 诗人也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徐徐道出 , 但我们却能通过这平淡的铺陈中 , 感受到诗人所传达出的那种淡远的田园情意 : “敝庐既不远 , 日暮徐徐归 ”, 多么的悠然自得 , 多么的平淡旷远。诗意在一片平淡的吟唱中散发出一股醇厚淡雅的芬芳。 如《樵父词 》 : “山北饶朽木 , 山南多枯枝。枯枝作采薪 , 爨室私自知。诘朝砺斧寻 , 视暮行歌归。先雪隐薜荔 ,迎暄卧茅茨。清涧日濯足 , 乔木时曝衣。终年登险阻 , 不复忧安危。荡漾与神游 , 莫知是与非。”“采薪 ”、“濯足 ”、“砺斧寻”、“卧茅茨 ” , 都是平常语 , 写的也是农家事 , 就连诗人那种悠然神往的心态也表达得平淡而自然。但细嚼诗味 ,一种醇厚之感便能溢满喉间。 注重向民歌的学习 , 也是储光羲语言取得成效的一个方面。他有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 诸如 : “山北饶朽木 , 山南多枯枝。”“泽鱼好鸣水 , 溪鱼好上流。” “不言牧田远, 不道牧陂深。”“浊水菱叶肥 , 清水菱叶鲜。”“蒲叶日已长 , 杏花日已滋 ”等等, 造语平淡而又明白如话 , 深得民歌之神韵。正因为储光羲在这方面汲取了民歌那种“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的自然天成的艺术营养 , 所以他的语言更能贴近田园生活 , 更能表现田园意趣。同时也正是他这种淡远自然 ,醇厚真朴的语言特色 , 才使得他在源出于陱渊明的同时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以比兴手法写田园 储光羲融合田园诗和咏怀诗的表现艺术技巧 , 托意寄兴于田家生活 , 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田园诗 , 进一步拓展了田园诗丰厚的意蕴。 比兴体诗其实根植于咏怀咏史感遇诗。 咏怀诗是我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形式之一。自从阮籍首创八十二首咏怀诗以来 , 后世文人们跟随这一创作思路 ,往往将托喻寄兴的诗集合成组 , 冠以《咏怀 》、《感遇 》、《杂诗 》、《古风》等标题 , 它们多用比兴的手法 , 采取五言古诗的体裁 , 集中地反映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与感想。 陶渊明吸取阮籍、左思等各家咏怀诗的多种表现手法 ,或借咏史述怀 , 或以比兴明志 , 尤其是那些描绘恬静纯朴的田园生活的作品 , 比兴形象与自然景物及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融为一体 , 形成平淡深远、浑成自然的诗歌意境 , 这一类诗率先突破了一般咏怀诗的传统写法 , 为唐人开了先声。 至初唐 , 标举汉魏风骨的陈子昂 , 为了肃清齐梁诗风对初唐文坛的影响 , 强调诗歌必须以兴寄为骨 , 并效仿阮籍“咏怀 ”诗 , 运用汉魏式的比兴手法作《感遇 》三十八首。支持陈子昂进行诗歌革新的张九龄 , 亦作《感遇》十二首 , 也同样效法阮籍 , 全用比兴 , 借孤鸿、翠鸟、芳草、美人寄托有志难成的感慨和坚持高节的理想。这为盛唐诗恢复诗歌兴寄的优良传统确立了方向。 从阮籍的《咏怀》到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 》 , 都体现了借物寓意比兴寄托的咏怀诗共有的艺术特征。储光羲深受张九龄感怀体田园山水诗的启发 , 将《感遇 》式的兴寄体引入田园诗 , 在田家生活的描绘中寓意寄兴 , 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但储光羲的开创之功在于 , 他已不是将零散的物象放在诗中来寓意兴寄 , 而是以整个田园生活为喻体。在对田园生活方方面面的描绘当中来寄托他的失意不平以及种种感慨。如《樵父词》中对樵父终年履险如夷的欣羡 , 就隐含他对宦海浮沉的危惧之感 ; 《渔父词》则通过写渔父垂钓时为乱荇新芦等物所阻碍的描写 , 比喻自己潜隐钓国却为各种复杂的人事所干扰的处境 ; 《牧童词 》以牧童们天真无瑕、两小无猜的欢洽之情 , 来隐喻隐居生活中同道间相同鼓舞唱和的须臾之乐。实际上 , 不难看出 , 这些樵父、渔父、牧童, 到了诗人的笔下 , 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樵父、渔父、牧童 ,而是打上了隐者思想烙印的别样人物 , 或者说 , 都是披着野人外衣的隐士 , 这样的寓意当然是异常显露的。 储光羲的比兴体田园诗运用了魏晋以来咏怀诗好用的比兴手法 , 歌咏安贫乐道的固穷之士 , 指斥追名逐利的轻薄之徒 , 抒发自己的志向与节操。 四、描写田园以五言古诗胜场 储光羲的田园山水诗多用五言古诗写成 , 他的这类五言古诗 , 不仅写得多, 而且写得好。据《四库全书 》中《储光羲集 》的编排统计 , 储诗五古为一百四十九首 , 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 这足以显示储光羲的偏爱与专长。明清两代曾有唐无五古之说 , 而反对者在列举证据时 , 往往以储光羲为代表。评价最高的是王夫之。他在《唐诗评选》卷二评储光羲《采莲词》时说 : “盛唐之储太祝 , 中唐之韦苏州 ,于王言已入圣 , 证唐无五言古诗 ,岂可为两公道哉 ! 乃其昭质敷文之妙 , 俱自西京十九首来 , 是以绝伦。俗目以其多闲逸之旨 , 遂概以陶拟之。二公自有闳博深远于陶者 , 固难以古今分等也。”正因为其五古所体现出的古朴质奥的风格 ,故前人论储诗 , 往往以此为着力点。殷璠称其“格高调逸 ,趣远情深 ” , 吴乔《围炉诗话 》说 : “储光羲诗是沮溺丈人语 ” , 《四库提要 》说储诗 : “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 ” , 其他人曰高古、曰古淡、曰质奥、曰真朴 , 用语有别而旨趣归一。剖析最为精审的当推贺贻孙的《诗筏》。中云 : “储光羲五言古诗 , 虽与摩诘五言古同调 , 但储韵远而王韵隽 , 储气恬而王气洁 , 储于朴中藏秀 , 而王于秀中藏朴, 储于厚中有细 , 而王于细中有存 , 储于远中含淡 , 而王于淡中含远。与王着着敌手 , 而储似争得一先 , 观《偶然作 》便知之。然王所以独称大家者 , 王之诸体悉妙 , 而储独以五言古胜场耳 ”。 储光羲为什么不象其他盛唐诗人那样 , 致力于七言歌行或近体诗的创作 , 而要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投入到朴拙质奥的五言诗的创作呢 ? 这可从当时的文学背景寻得合理的解释。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李白、杜甫 , 诗坛上一直贯穿着以复古求新的精神。诗人们着力反对的是齐梁以来的华靡诗风 , 标榜的典范是《诗经 》的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而在诗体上 , 古体诗 , 尤其是五言古诗越来越受到诗坛的重视 , 从《全唐诗 》来看 , 五言古诗在初唐并不很多 , 而到盛唐则数量激增。由此说明 , 这种汉魏旧体经历了南朝和初唐的冷寂 , 到盛唐开始复兴。在这股诗坛复古潮流的推动下 ,储光羲放弃了自己早年熟悉的律力于五言古诗的创作 , 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 从文体自身的特点来说 , 五言古诗节奏平稳缓慢 , 诗体风格质朴平实 , 比较适宜表现田园题材。“五言质 , 七言文 ; 五言亲 , 七言尊。几见田家诗而多作七言者乎 ? ” , “七言以浩歌 , 五言以穆诵 ? 五言尚安恬 , 七言尚挥霍。”所以储光羲对五言古诗的选择从诗歌发展的自律角度来说 , 是符合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要求的。而且 , 以储光羲那种“悃款朴忠 ”的品格 ,自然以五言古诗为本色当行; 而且田园生活的题材 , 也在内容与形式的契合上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正因为储光羲的五言古诗具有这样的特性且成就较高 , 故而高棅《唐诗品汇 》将其置于“名家 ”之列。储光羲的田园山水诗 ( 尤其田园诗) ,深得陶渊明“真朴 ”之精髓。所谓“摩诘才高于储 , 拟陶则储较王为近”。这是因为储光羲能够真正放下士大夫的架子 , 将自己视作“田家 ”之一员, 有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 本身即田家。与他们同甘共苦 , 对农村情况、田家生活有深切的了解和体会。故其田园诗比起王孟等人来 , 自然就多了一份真实感、亲切感、自然感和美感。而且 , 更重要的是 , 储光羲在中国田园诗史上第一次描写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和农耕事象 , 以及细微而具体的田园景象和农民心态 , 扩大了田园诗的表现范围 , 丰富了田园诗的美学意蕴。同时诗人创造性地将前人积累的比兴咏怀的表现艺术巧妙自然地与田园诗结合起来 , 以田园生活来抒情言志 , 独创比兴体的田园诗格 , 开启了后代田园诗创作的无数法门。应当说储光羲对中国田园诗作出的贡献是难能可贵的。 “在盛唐诗坛上 , 李白、杜甫诸体兼工 , 堪称大家, 其余诸家 , 边塞诗以高岑为上 , 山水诗人以王、孟为先 , 田园诗则不能不让光羲居尊 ”。“储光羲的田园诗 , 在反映农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陶渊明和王维 , 他是农业文学中不应忽视的一员主将。总之 , 储光羲以更新颖的田园和人物和乡村风景响应着王维 , 极大地丰富了盛唐的田园文学 ,储光羲在盛唐田园诗中的地位是应该重新评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