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元好问忻州诗的艺术特色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一位最卓越的诗人,也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诗人。在他现存的一千三百多首诗中,直接歌咏故乡忻州的诗就有三十多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些诗从各个不同角度歌颂赞美了家乡山水,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就写作技巧方面而言,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采用直接的白描手法,勾画忻州的自然风光,表现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攒青叠翠几何般,玉镜修眉十二环。 常著一峰烟雨里,苦才多思是金山。 —— — 《金山》 念念灵峰四十年,一来真欲断凡缘。 凿开混沌露元气,散布兜罗弥梵天。 云卧无时不闲在,楼居何处得超然! 殊祥莫诧清凉传,会与兹山续后篇。 —— — 《陀罗峰》 金山在今忻州市城20公里,是忻州古八景之一“金山六洞”所在。从西侧望之,山势呈“金”字形。体会诗意,当年金山四围有水光潋滟之自然湖,山形倒映,风姿绰约。陀罗峰则在城西20公里处,颇多文物胜迹,亦为古八景之一。峰顶有广数亩、厚数丈的“清凉石”,夏日有避暑休憩之效。陀罗峰灵秀绝尘,令人生出世之想,于此可见。倘比金山为婀娜多情的少女,则陀罗峰则为仪态超然的大士了。 四山寒雪夜深明,未恨崔嵬失旧青。 青女有功加粉泽,素娥无意惜娉婷。 —— — 《东龛看月》 林罅阴崖雾杳冥,石根寒溜玉玎玲。 雪来朔漠疑秋早,山近清凉觉地灵。 静爱鸟声存野调,闹嫌人迹带尘腥。 —— — 《赤石谷》 “东龛”、“赤石”,均在读书山。前一首是“东岩夜月”的具体化与艺术化。“东岩夜月”为忻州古八景之一,这里寺宇楼阁掩映在苍翠袭人的松林中,鸟语花香,环境幽雅,十分宜人。后一首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视角有异,故着力于一个个的细节刻划上,林罅阴崖、石根寒溜,衬托在“冷”字上,这样颔联出现的“雪来秋早,山近清凉”,便是自然而然,信笔所至;存野调的鸟声,带尘腥的人迹,听得更为清晰入耳,其中“人迹尘腥”,与其说是诗人习惯于离群索居,无宁说是对蒙军的鞭挞仇视。 诗中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诗人故乡的秀丽山川,展示出故乡壮丽的山水图。 二、选取“比兴”的传统写作技巧,即景设境创意,抒发对家乡亲人和事物的深深眷恋。 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 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 — 《八月并州雁》 这首咏雁诗即景起兴,通过对大雁旅居在被蒙古军占领的汾水岸边屡经骚扰,惊魂未定的描写,人又不如雁的感叹,把流民的家乡沉沦难归之恨以雁寄情,深切地表现出来了。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 — 《客意》 公元1250年秋,元好问到河北张柔家里作客,初冬还乡时,在途中写下了这首小诗。诗人独在异乡,以我观物,即景创境,雪下旅舍,灯青枕孤,意境冷清孤寂。诗由灯及人,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情。 三、继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真实描写家乡的荒凉破败景象,虚实兼济。 歉岁村虚更荒恶,穷冬人影亦伶俜。 林烟漠漠鸦边暗,山骨棱棱雪外青。 —— — 《十一月五日暂往西张》 西张在读书山脚下,历经战乱浩劫,更兼歉岁,人祸天灾使故乡的景象更为荒芜不堪。在大雪隆冬中,诗人一路形单影只,所以一片荒寒,生机全无,唯有暮鸦成群,更增添了几分恐怖色彩。 只从游骑突重围,城郭并与人民非。 可怜野殿荒虚里,无复当年丁令威。 —— — 《二月十五日鹤》 陶潜《搜神后记》载: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在城门的华表柱上,叫“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诗人移情于鹤,将昔与今,盛与衰,乐与哀,现实与内心进行比照,把感情世界中的巨大反差鲜明地表现出来,控诉了战争带来的空前浩劫,对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游骑北来尘满城,月明空照汉家营。 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伤心画不成。 —— — 《家山归梦图》 蒙古铁蹄南下,元好问避难河南,有家难归。友人画故乡山水以慰其相思,结果触发了诗人久抑其胸的乡思。诗篇明诛蒙古军的侵略暴行,暗贬金王朝的腐败无能,其对故乡魂萦梦绕般的思恋,代表千百万无家可归的难民的心声。 四、叙议结合,引用典故。 男儿万马随为呵,朝发细柳暮朝那,埽云黑山布阳和; 归来明堂见天子,黄金横带冠峨峨。 人生只作张骞付介子,远胜僵死空山阿。 君不见并州少年夜枕戈,破屋耿耿天垂河,欲眠不眠泪滂沱! 著鞭忽记刘越石,拨剑起舞鸡鸣歌。东方未明兮奈夜何! —— — 《并州少年行》 诗中表明诗人元好问的抱负是率领千军万马抗击征伐者,驰骋疆场,早晨从汉大将周亚夫驻军的细柳出发,晚上便进击到边防重陲的朝那。他说人生应当象张骞、付介子那样为国家建立功勋,而不是僵死在空山阿。对于国家和人民遭受蹂躏的不幸,他痛切肺腑,泪涕滂沱,欲眠不成,表示要象西晋时的爱国名将刘琨那样,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时刻准备着为保卫国家,收复失地而英勇战斗。诗中连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怀。 元好问的忻州诗,文句精湛,浓缩其里,真是“语有尽而意无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难与伦比,群芳独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