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6|回复: 12

[佳作转载]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

[复制链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38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19-11-24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
      唐人司空图最出名的一首诗恐怕是他描写江南春天景致的五言绝句《独望》:
                          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恩师王凝而为幕僚。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郎中。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朱全忠受禅后召他做官,加以拒绝。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
      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非止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
      司空图性苦吟,举笔缘兴,几千万篇,是晚唐著名诗人。他说:“侬家自有麟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苏轼曾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又说:“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之味。‘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后人于此亦多有激赏之词。
但是,奠定司空图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还是他的《二十四诗品》中阐述的诗歌理论。
     二十四诗品》的主要内容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了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后世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都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司空图归纳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
  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十一、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反气,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
  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
  生气远出,不着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十四、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十五、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
  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十七、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十九、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二十一、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二十二、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
  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
  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二十三、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二十四、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
  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
  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虽然历代的学者从总体的诗歌风格、个别的鉴赏角度,以及具体的艺术创作的结构、语言和手法等多个侧面疏解《二十四诗品》的内容,达到了非常深入的地步,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指出全书的核心本质。这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它区分了诗歌意境的不同类型,更在于它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司空图以“比物取象,目击道存”的思维方式,将哲人对生命的体知,诗人对诗意的了悟,论者对诗思的省会三种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超越经验世界而进入实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强调“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思与境偕”,就是说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灵感与形象的融合;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超越于具体有形描写之外而暗示出来的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而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则是诗歌直接呈示的风采韵度、滋味兴趣之外的他致他旨和余致余旨。
      作为这一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二十四诗品》的每一首都精美深邃,富于形象性、思辩性和哲理性。它是有无相生,虚实相形,主客相通,诗思谐和的全息图像。它所敞开的可能性,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二十四诗品》产生以后,对中国文学史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各种丛书,均有辑录。同时,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上标榜“性灵”与“神韵”的两个重要流派,都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也都把《二十四诗品》看作意境诠释的典范。
      不仅如此,《二十四诗品》还远播外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在西方,最早翻译和论及此书的,是英国汉学家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1901年纽约),此后克兰默·宾在《翠玉瑟琶:中国古诗选》宙(1909年伦敦)中进行了更精道的阐述,说它“引导我们一种特殊的途径进入了富有魅力、无限自由的宇”。此后西方对《二十四诗品》的翻译、研究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1946年发表了他的硕士论文《一篇关于中国诗人的长诗:司空图的〈诗品〉翻译和研究》,使《二十四诗品》在苏联的汉学研究中成为一个热点。日本学者对《二十四诗品》的研究也作出了相当优秀的工作,如《二十四诗品举例》、《诗品详解》等。
~~~~~~~~~~~~~~~~~~~~~~~~~~~~~~~~~~~~~~~~~~~~~~~~~~~~~~````
                   司空图
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
名诗歌理论家、美学家。其作《诗品》对后世诗作影响极大。
                    牡丹
得地牡丹盛,晓添龙麝香。主人犹自惜,锦幕护春霜。
                    牡丹
中国名花异国香,花开得地更芬芳。才呈冶态当春画,却敛妖姿向夕阳。
                    有感
国事皆须救未然,汉家高阁漫凌烟。功臣尽遣词人赞,不省沧洲画鲁连。
                     
处处亭台只坏墙,军营人学内人妆。太平故事因君唱,马上曾听隔教坊。
                     
人若憎时我亦憎,逃名最要是无能。后生乞汝残风月,自作深林不语僧。
                     
不是流莺独佔春,林间彩翠四时新。应知拟上屏风画,偏坐横枝亦向人。
                  白菊杂书四首
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却笑谁家扃绣户,正薰龙麝暖鸳衾。
四面云屏一带天,是非断得自翛然。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
狂才不足自英雄,仆妾驱令学贩舂。侯印几人封万户,侬家只办买孤峰。
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漫道南朝足流品,由来叔宝不宜多。
                    漫题
经乱年年厌别离,歌声喜似太平时。词臣更有中兴颂,磨取莲峰便作碑。
                    率题
宦路前衔閒不记,醉乡佳境兴方浓。一林高竹长遮日,四壁寒山更闰冬。
                    涧户
涧户芳烟接水村,乱来归得道仍存。数竿新竹当轩上,不羡侯家立戟门。
                   故乡杏花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华上二首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关外风昏欲雨天,荠花耕倒枕河壖。村南寂寞时回望,一只鸳鸯下渡船。
                     梦中
几多亲爱在人间,上彻霞梯会却还。须是蓬瀛长买得,一家同占作家山。
                     榜下
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
                     涔阳渡
楚田人立带残晖,驿迥村幽客路微。两岸芦花正萧飒,渚烟深处白牛归。
                      偶作
索得身归未保閒,乱来道在辱来顽。留侯万户虽无分,病骨应消一片山。
                   寓居有感三首
亦知世路薄忠贞,不忍残年负圣明。只待东封沾庆赐,碑阴别刻老臣名。
不放残年却到家,衔杯懒更问生涯。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
黑须寄在白须生,一度秋风减几茎。客处不堪频送别,无多情绪更伤情。
                    淮西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莫誇十万兵威盛,消个忠良效顺无。
                   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自乡北归
巴烟幂幂久萦恨,楚柳绵绵今送归。回避江边同去雁,莫教惊起错南飞。
                   青龙师安上人
灾曜偏临许国人,雨中衰菊病中身。清香一炷知师意,应为昭陵惜老臣。
                     山中
凡鸟爱喧人静处,閒云似妒月明时。世间万事非吾事,只愧秋来未有诗。
                     有感二首
自古经纶足是非,阴谋最忌夺天机。留侯却粒商翁去,甲第何人意气归。
古来贤俊共悲辛,长是豪家拒要津。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閒人。
                    閒夜二首
道侣难留为虐棋,邻家闻说厌吟诗。前峰月照分明见,夜合香中露卧时。
此身閒得易为家,业是吟诗与看花。若使他生抛笔砚,更应无事老烟霞。
                     雨中
维摩居士陶居士,尽说高情未足誇。檐外莲峰阶下菊,碧莲黄菊是吾家。
                  送道者二首
洞天真侣昔曾逢,西岳今居第几峰。峰顶他时教我认,相招须把碧芙蓉。
殷勤不为学烧金,道侣惟应识此心。雪里千山访君易,微微鹿迹入深林。
                   重阳阻雨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閒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省试
粉闱深锁唱同人,正是终南雪霁春。閒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
                     有赠
有诗有酒有高歌,春色年年奈我何。试问羲和能驻否,不劳频借鲁阳戈。
                    證因亭
峰北幽亭愿證因,他生此地却容身。上方僧在时应到,笑认前衔记写真。
                 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
去时憔悴青衿在,归路凄凉绛帐空。无限酬恩心未展,又将孤剑别从公。
                    九月八日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敷溪桥院有感
昔岁攀游景物同,药炉今在鹤归空。青山满眼泪堪碧,绛帐无人花自红。
                      寺阁
昔岁登临未衰飒,不知何事爱伤情。今来揽镜翻堪喜,乱后霜须长几茎。
                      武陵路
橘岸舟间罾网挂,茶坡日暖鹧鸪啼。女郎指点行人笑,知向花间路已迷。
                      南北史感遇十首
雨淋麟阁名臣画,雪卧龙庭猛将碑。不用黄金铸侯印,尽输公子买蛾眉。
汉世频封万户侯,云台空峻谢风流。江南不有名儒相,齿冷中原笑未休。
天风斡海怒长鲸,永固南来百万兵。若向沧洲犹笑傲,江山虚有石头城。
花迷公子玉楼恩,镜弄佳人红粉春。不信关山劳远戍,绮罗香外任行尘。
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奸佞岂能惭误国,空令怀古更徘徊。
行乐最宜连夜景,太平方觉有春风。千金尽把酬歌舞,犹胜三边赏战功。
桃芳李艳年年发,羌管蛮弦处处多。海上应无三岛路,人间惟有一声歌。
佳人自折一枝红,把唱新词曲未终。惟向眼前怜易落,不如抛掷任春风。
景阳楼下花钿镜,玄武湖边锦绣旗。昔日繁华今日恨,雉媒声晚草芳时。
乱后人间尽不平,秦川花木最伤情。无穷红艳红尘里,骤马分香散入营。
                        狂题二首
草堂旧隐犹招我,烟阁英才不见君。惆怅故山归未得,酒狂叫断暮天云。
须知世乱身难保,莫喜天晴菊并开。长短此身长是客,黄花更助白头催。
                         茶花
景物诗人见即誇,岂怜高韵说红茶。牡丹枉有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
                         秋燕
从扑香尘拂面飞,怜渠只为解相依。经冬好近深炉暖,何必千岩万水归。
                      见后雁有感
笑尔穷通亦似人,高飞偶滞莫悲辛。却缘风雪频相阻,只向关中待得春。
                        移桃栽
独临官路易伤摧,从遣春风恣意开。禅客笑移山上看,流莺直到槛前来。
                        忆中条
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堪恨昔年联句地,念经僧扫过重阳。
                         乐府
五更窗下簇妆台,已怕堂前阿母催。满鸭香薰鹦鹉睡,隔帘灯照牡丹开。
                       放龟二首
却为多知自不灵,今朝教汝卜长生。若求深处无深处,只有依人会有情。
世外犹迷不死庭,人间莫恃自无营。本期沧海堪投迹,却向朱门待放生。
                       灯花三首
蜀柳丝丝幂画楼,窗尘满镜不梳头。几时金雁传归信,剪断香魂一缕愁。
姊姊教人且抱儿,逐他女伴卸头迟。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
闰前小雪过经旬,犹自依依向主人。开尽菊花怜强舞,与教弟子待新春。
                       偶题三首
浮世悠悠旋一空,多情偏解挫英雄。风光只在歌声里,不必楼前万树红。
小池随事有风荷,烧酹倾壶一曲歌。欲待秋塘擎露看,自怜生意已无多。
辽阳音信近来稀,纵有虚传逼节归。永日无人新睡觉,小窗晴暖螖虫飞。
                       华下对菊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与都统参谋书有感
惊鸾迸鹭尽归林,弱羽低垂分独沈。带病深山犹草檄,昭陵应识老臣心。
                          漫题
无宦无名拘逸兴,有歌有酒任他乡。看看万里休徵戍,莫向新词寄断肠。
                         商山二首
清溪一路照羸身,不似云台画像人。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
马上搜奇已数篇,籍中犹愧是顽仙。关头传说开元事,指点多疑孟浩然。
                     与伏牛长老偈二首
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无端指个清凉地,冻杀胡僧雪岭西。
长绳不见系空虚,半偈传心亦未疏。推倒我山无一事,莫将文字缚真如。
                        客中重九
楚老相逢泪满衣,片名薄宦已知非。他乡不似人间路,应共东流更不归。
                         柳二首
谁家按舞傍池塘,已见繁枝嫩眼黄。漫说早梅先得意,不知春力暗分张。
似拟凌寒妒早梅,无端弄色傍高台。折来未有新枝长,莫遣佳人更折来。
                      光启丁未别山
草堂琴画已判烧,犹托邻僧护燕巢。此去不缘名利去,若逢逋客莫相嘲。
                         石楠
客处偷閒未是閒,石楠虽好懒频攀。如何风叶西归路,吹断寒云见故山。
                      力疾马上走笔
酿黍长添不尽杯,只忧花尽客空回。垂杨且为晴遮日,留遇重阳即放开。
                       华阴县楼
丹霄能有几层梯,懒更扬鞭耸翠蜺。偶凭危栏且南望,不劳高掌欲相携。
                        南至四首
今冬腊后无残日,故国烧来有几家。却恨早梅添旅思,强偷春力报年华。
花时不是偏愁我,好事应难总取他。已被诗魔长役思,眼中莫厌早梅多。
年华乱后偏堪惜,世路抛来已自生。犹有玉真长命缕,樽前时唱缓羁情。
一任喧阗绕四邻,閒忙皆是自由身。人来客去还须议,莫遣他人作主人。
                        莲峰前轩
人间上寿若能添,只向人间也不嫌。看著四邻花竞发,高楼从此莫垂帘。
                         步虚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剑器
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吴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乙丑人日
自怪扶持七十身,归来又见故乡春。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偷生作老人。
                       携仙箓九首
岳北秋空渭北川,晴云渐薄薄如烟。坐来还见微风起,吹散残阳一片蝉。
一半晴空一半云,远笼仙掌日初曛。洞天有路不知处,绝顶异香难更闻。
决事还须更事酬,清谭妙理一时休。渔翁亦被机心误,眼暗汀边结钓钩。
迹不趋时分不侯,功名身外最悠悠。听君总画麒麟阁,还我閒眠舴艋舟。
仙凡路阻两难留,烟树人间一片秋。若道阴功能济活,且将方寸自焚修。
若有阴功救未然,玉皇品籍亦搜贤。应知谭笑还高谢,别就沧洲赞上仙。
英名何用苦搜奇,不朽才销一句诗。却赖风波阻三岛,老臣犹得恋明时。
剪取红云剩写诗,年年高会趁花时。水精楼阁分明见,只欠霞浆别著旗。
此生得作太平人,只向尘中便出尘。移取碧桃花万树,年年自乐故乡春。
                           浪淘沙
不必长漂玉洞花,曲中偏爱浪淘沙。黄河却胜天河水,万里萦纡入汉家。
                        赠日东鉴禅师
故国无心渡海潮,老禅方丈倚中条。夜深雨绝松堂静,一点飞萤照寂寥。
                        暮春对柳二首
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恼得閒人作酒病,刚须又扑越溪茶。
洞中犹说看桃花,轻絮狂飞自俗家。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
                       戊午三月晦二首
随风逐浪剧蓬萍,圆首何曾解最灵。笔砚近来多自弃,不关妖气暗文星。
牛誇棋品无勍敌,谢占诗家作上流。岂似小敷春水涨,年年鸾鹤待仙舟。
                         偶书五首
情知了得未如僧,客处高楼莫强登。莺也解啼花也发,不关心事最堪憎。
自有池荷作扇摇,不关风动爱芭蕉。只怜直上抽红蕊,似我丹心向本朝。
曾看轻舟渡远津,无风著岸不经旬。只缘命蹇须知命,却是人争阻得人。
上谷何曾解有情,有情人自惜君行。證因池上今生愿,的的他生作化生。
新店南原后夜程,黄河风浪信难平。渡头杨柳知人意,为惹官船莫放行。
                      喜山鹊初归三首
翠衿红觜便知机,久避重罗稳处飞。只为从来偏护惜,窗前今贺主人归。
山中只是惜珍禽,语不分明识尔心。若使解言天下事,燕台今筑几千金。
阻他罗网到柴扉,不奈偷仓雀转肥。赖尔林塘添景趣,剩留山果引教归。
                        虞乡北原
泽北村贫烟火狞,稚田冬旱倩牛耕。老人惆怅逢人诉,开尽黄花麦未金。
                        洛中三首
秋风团扇未惊心,笑看妆台落叶侵。绣凤不教金缕暗,青楼何处有寒砧。
不用频嗟世路难,浮生各自系悲欢。风霜一夜添羁思,罗绮谁家待早寒。
燕巢空后谁相伴,鸳被缝来不忍薰。薄命敢辞长滴泪,倡家未必肯留君。
                          寓笔
年年镊鬓到花飘,依旧花繁鬓易凋。撩乱一场人更恨,春风谁道胜轻飙。
                         戏题试衫
朝班尽说人宜紫,洞府应无鹤著绯。从此玉皇须破例,染霞裁赐地仙衣。
                     汴柳半枯因悲柳中隐
行人莫叹前朝树,已占河堤几百春。惆怅题诗柳中隐,柳衰犹在自无身。
                         上方
花落更同悲木落,莺声相续即蝉声。荣枯了得无多事,只是閒人漫系情。
                        寄王赞学
黄卷不关兼济业,青山自保老閒身。一行万里纤尘静,可要张仪更入秦。
                         新节
转悲新岁重于山,不似轻鸥肯复还。朱绂纵教金印换,青云未胜白头閒。
                     自河西归山二首
一水悠悠一叶危,往来长恨阻归期。乡关不是无华表,自为多惊独上迟。
水阔风惊去路危,孤舟欲上更迟迟。鹤群长扰三珠树,不借人间一只骑。
                      王官二首
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閒。总是此中皆有恨,更堪微雨半遮山。
荷塘烟罩小斋虚,景物皆宜入画图。尽日无人只高卧,一双白鸟隔纱厨。
                     贺翰林侍郎二首
太白东归鹤背吟,镜湖空在酒船沈。今朝忽见银台事,早晚重徵入翰林。
玉版徵书洞里看,沈羲新拜侍郎官。文星喜气连台曜,圣主方知四海安。
                     寄王十四舍人
几年汶上约同游,拟为莲峰别置楼。今日凤凰池畔客,五千仝雪不回头。
                       纶阁有感
风涛曾阻化鳞来,谁料蓬瀛路却开。欲去迟迟还自笑,狂才应不是仙才。
                  丙午岁旦
鸡报已判春,中年抱疾身。晓催庭火暗,风带寺幡新。
多虑无成事,空休是吉人。梅花浮寿酒,莫笑又移巡。
                 丁巳元日
禀朔华夷会,开春气象生。日随行阙近,岳为寿觞晴。
作睿由稽古,昭仁事措刑。上玄劳眷佑,高庙保忠贞。
星变当移幸,人心喜奉迎。传呼清御道,雪涕识臣诚。
鼎饪和方济,台阶润欲平。扶天咨协力,并日召延英。
金跃洪炉动,云驱众蛰惊。关中留王气,席上纵奇兵。
累降搜贤诏,兼持进善旌。短辕收骥步,直路发鹏程。
自乏匡时略,非沽矫俗名。鹤笼何足献,蜗舍别无营。
羸带漳滨病,吟哀越客声。移居荒药圃,耗志在棋枰。
醉忘身空老,书怜眼尚明。偶能甘蹇分,岂是薄浮荣。
虑戒防微浅,●知近利轻。献陵三百里,寤寐祷时清。
            光启三年人日逢鹿
浮世仍逢乱,安排赖佛书。劳生中寿少,抱疾上升疏。
日暖人逢鹿,园荒雪带锄。知非今又过,蘧瑗最怜渠。
             浙上重阳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乙巳岁愚春秋四十九辞疾拜章将免左掖重阳独登上方
雪鬓不禁镊,知非又此年。退居还有旨,荣路免妨贤。
落落鸣蛩鸟,晴霞度雁天。自无佳节兴,依旧菊篱边。
                     重阳山居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閒。满目秋光还似镜,慇勤为我照衰颜。
                     旅中重阳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南至日
年年山●●来频,莫强孤危竞要津。吉卦偶成开病眼,暖檐还葺寄羸身。
求仙自躁非无药,报国当材别有人。鬓发堪伤白已遍,镜中更待白眉新。
                  五月九日
金石皆销铄,贤愚共网罗。达从诗似偈,狂觉哭胜歌。
高燕凌鸿鹄,枯槎压芰荷。此中无别境,此外是閒魔。
                  庚子腊月五日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酒泉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栏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二十四诗品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日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沈著
绿林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纵。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澹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沈浮。
如漉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豪放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天风浪浪,海风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精神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满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野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自适,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清奇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鱼舟。可人如玉,步渫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深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圜方。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悲慨
大风捲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根。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樽酒,日往烟萝,
花复茆檐,疏雨相过。倒酒即尽,杖黎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流动
若纳水錧,如转丸珠,夫其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闻其符。超超明神,反反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38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著述

第三节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研究

杜晓

在本世纪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学界对司空图的诗学理论研究得最为深透。近百年来,人们不但对司空图的诗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作了新的整理和校注,而且从各种角度对其诗学理论进行了探讨。九十年代中期,学界又开始对《二十四诗品》的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由于这次讨论目前尚未完结,更由于人们一直把《二十四诗品》的研究成果视为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本文仍将本世纪学界有关《二十四诗品》的研究情况放在这里进行介绍。

  一、司空图及其诗歌理论研究

  由于各种史料对司空图生平事迹的记载相对来说较为清楚,加上学界的着重点在其诗歌理论,所以本世纪有关其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年谱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罗联添的《唐司空图事迹系年》、高仲章的《唐司空图年谱》,评述其生平和思想的文章则有王济亨的《司空图的生平和思想》、黄震云的《司空图的生平和文学思想》、杨剑的《司空图在济世与归隐的夹缝中》等寥寥数篇,发明均不太多。相对说来,学界对司空图诗歌理论的研究要深入得多。不仅每部文学批评史都用专章或专节详细评述之,而且还出现了好几部对司空图诗学理论进行专门探讨的著作,至于有关的单篇论文就更多了。
  八十年代以前 在本世纪上半叶,专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文章只有一篇,即朱东润的《司空图诗论综述》。他认为 ,《诗品》一书,可谓为诗的哲学论,对于诗人之人生观,以及诗之作法,诗之品题:一、论诗人之生活,如《疏野》、《旷达》、《冲淡》;二、论诗人之思想,如《高古》、《超诣》;三、论诗人与自然之关系,如《自然》、《精神》;四、论作品阴柔之美,如《典雅》、《沉著》、《清奇》、《飘逸》、《绮丽》、《纤秾》,论阳刚之美,如《雄浑》、《悲慨》、《豪放》、《劲健》;五、论作法,如《缜密》、《委曲》、《实境》、《洗炼》、《流动》、《含蓄》、《形容》。文章通过对《诗品》中诸多诗境和诸多风格的分析和描述,对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独标《诗品·神韵》中“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来 证司空图“形容诗境之妙”的论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驳。文章还述及司空图《诗品》之外所谓诗论,谓其《与王驾评诗书》中“思与境谐”一语“直揭表圣论诗真谛”,“其论绝句,尤足尽唐人之所长”;《与李生论诗书》“发味外之味之说,其理至精,能发前人所未发”。作者最后还指出,在后世学者中,能深知司空图诗论之真意者当推杨诚斋,而严沧浪、王渔洋则均是“得其偏而忘其全,又往往以己意推测古人,结论每与事实相远”。
  本世纪上半叶出版的诸多文学批评史也对司空图的诗学理论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如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就指出,司空图的诗论在晚唐“能别开生面”,“迥殊以前复古之文论”。他认为此前对于李白一派清新诗风和杜甫集大成一派的诗论都有人总结出,“惟有推为诗佛之王维,独不见其有论诗之主张,所以也有待于后人之阐发。司空图之论诗盖即能代表这一方面的主张者。所以能别开生面,所以能不同以前复古之论了。”和上引朱东润文观点不同,郭绍虞认为,《诗品》一书“虽是泛论各种风格”,“而亦未尝不逗露其主恉”,也即“味外之旨”的“超诣”观,他还引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来证明“其论诗全以神味为主,欲求其美于酸咸之外,即所以求味外之旨”。罗根泽的《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首先分析了司空图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生旨趣,他认为,“尽管晚唐的作家与理论家,一般都遁于格律俪偶,绮缛淫靡,司空图却要‘存质以究实,镇浮而劝用。’前者反映了都市文人的没落,后者反映了封建文人的幻想。”司空图的这种理想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当然不是急烈的刺讥时政的腐败,而是温和的转移世人的习性。”表现到诗论中,司空图则“力谋建立诗境”,“司空图把诗境说成改善人间世的理想国”,诗品提示的二十四种境界“也都充满了逃避意味”。他还指出,《二十四诗品》中的“二十四种诗境,同时也就是诗的二十四种风格”,该书还追溯了《二十四诗品》及司空图其它诗论中用比喻来品题的“来源”,说他起源于魏晋六朝时期的人物品题、后来张说将之应用到诗歌风格的品题中,中唐皇甫湜的《谕业》则首次将之著为专文,借此评文,司空图则用此以全力说诗;“因此这种方法能在文学批评史上取得地位,仍是司空图的功绩。”该书最后认为:“诗品一方面领导了后来的‘文品’‘赋品’‘词品’等等的著作,一方面又领导了后人的‘意境’‘,空灵’等等诗说,在晚唐五代的诗文评中,自然占重要地位。”
  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大多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将司空图的诗歌理论称定性为唯心主义的诗论、反现实主义的诗论,但是也未全盘否定。就当时发表的专题论文来看,也能挖掘出司空图诗歌理论中的进步观点和美学价值。如吴调公的《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李俊虎的《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等。
  八十年代以后 在本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学界不但对司空图的诗歌理论给予了空前的肯定,而且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使得司空图诗学理论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首先,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版了一部研究司空图诗歌理论的专著,即祖保泉的《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该书共分“司空图的生平和思想”、“论诗杂著中的创作论、鉴赏论”、“《诗品》的体制和渊源”、“《诗品》的玄学思想和诗歌理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地位和影响”等五个部分。作者认为,司空图心怀忠节,表面上却披着一件隐逸的外衣,与名僧、高士相往来,说些亦僧亦道的话,企图苟全性命于“乱世”。这种生活行径,在别人看来,好像他是个与世无争的飘飘欲仙的隐者,其实在司空图自己的思想深处,却有着深刻的矛盾与痛苦,也即“报国” 和“退隐”的矛盾。至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作者首先挖掘了其五篇“论诗杂著”中所提出的“韵味说”、“偏于‘澄淡精致’的艺术趣味”、“在创作上的自负”等诗歌鉴赏论和创作论。作者还分析了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成就和局限性,他认为,司空图的诗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值得称道的不外三端:一是能抓住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形象思维来阐述问题,二是把诗的风格辨别得很细,三是非常重视艺术技巧。其局限性也有三点:一,司空图论诗,不重视反映现实,只追求个人意趣,而他所追求的又是禅宗的玄学意趣,具有诱导人们脱离现实的害处。这是司空图诗论局限性的根本方面。二、他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只作“明而未融”的启示,不作周详的理论说明。三,《诗品》受表达形式的限制,有时语句包含意不明,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作者最后指出:“从司空图诗论的主要成就和局限性来看,他是立足于诗人的主观世界谈问题的,尽管他探索了诗的内部规律,而且比他的前人研究得深广些;但他的世界观、生活道路决定着他认为诗应该超脱现实。这就是他的诗论的严重消极因素。”总之,该书虽然只是一本“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小册子,但是论述之全面、分析之细致却是空前的。
  其次,八十年代以后产生了不少从各个角度研究和分析司空图诗歌理论的专题论文。其中有一些文章在整体上对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有新的认识。如李清的《司空图诗论再探》、吴调公的《心灵的远游》、韩经太的《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等。
  李清文认为,司空图为我国诗歌理论第一次初步创建起意境论的体系,这种贡献不仅在论述了意境的性质与内涵,还在于阐述了创造意境的原理。在意境创造的理论上,司空图从总体原则上提出两条根本原理,一是意境的创造当以全美为上;二是“思与境谐”的意境核心理论。在意境创造的具体原理上,他提出取境与炼境,追求表现出神境、神韵、神味。此外,还针对具体的意境、风格品类,研究了各自的特性及创造的特殊规律,作了形象的描绘和阐发,归纳出许多品类的创造原理。
  吴调公文把司空图诗学纳入“诗歌神韵论思潮的流程”中来审视,认为司空图诗学的重要贡献和价值在于“对诗歌神韵论作出第一次系统论析”,“把神韵的极致凝聚在‘急流’范畴中,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审美主客体关系从不和谐归于和谐的演变,特别是使人们认识到作为中国民族性格的历代高蹈文人的自我外化和人格化的精神构制的形成和实质。”司空图诗学的“基因”是“儒、道、佛的互为渗透和互为汇合”,表现形态是“以儒为体,以道为用”司空图的神韵说是他生活的多苦多难的世界的反映,是司空图“忧虑意识”的艺术化,是司空图“心灵苦闷”的“宣泄”、“排遣”物。
  韩经太文则认为,“儒释道的撞击参融”,导致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多元性”。多元性不仅表现于“整体上的多种审美追求”,也表现为“各家理论的多质结构”。司空图诗学是有代表性的例证:其《与李生论诗书》“完全是儒家诗论的口吻”,其二十四诗品“凡有议论必以道家玄理相发挥”。韩文对司空图诗学这“多质结构”的具体判断,和吴调公文正相反,他认为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本于玄道而参以儒学”。
  因受八十年代 “美学热”的影响,所以有不少文章是从美学方面进行探讨的,如皮朝纲的《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王世德的《诗味醇美在咸酸之外――司空图提出的一条美学原理》、黄保真的《司空图美学思想刍议》、郁源的《司空图的审美理论中的“三外” 说》、胡晓明的《论司空图雄浑、冲淡的美学思想》、王向峰的《论司空图的超越美学》、杜道明的《论司空图的“情语”美学理论》、周乔建的《司空图在审美心理学上的理论贡献》、胡敬君的《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创意》等。
  其中,皮朝纲就“味”一词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演变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指出:“韵”和“味”是指意象。所谓“象外之象”是经过读者头脑重新创造的形象和意境,它以作品的语言形象为基础。黄保真文则把《诗品》看成司空图的诗歌哲学,他认为《诗品》的具体理论成就具体表现在:一,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深刻地论述了诗歌艺术之美的本质和本原。他认为诗美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一样,其本体、本质或者本原也是“道”(虚、无)。然而“道”无声、无象,不能离开“有”――具体事物而独存。美本原于道,而又见之于物,带有“二元论”的倾向。二、深入论述了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诗品》反复申明、保持朴素本性是认识客观的本体美、并通过静观默察,把它成功地表现为诗美的主观条件。这种观点,就排除社会实践而言是完全错误的,就认识、总结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而言,又是深刻的。三是发展了“意象”说。四是对多种风格的形象描述,体现了三个主要的审美范畴,即素美、壮美、华美。周乔建文认为司空图对审美心理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而司空图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对“虚静说”理论和对不执不著不追求、不即不离的审美心态的论述。前者主要是发展前代美学理论的成果,后者是从欣赏角度对诗歌审美心理体验思考的结晶。作者认为,重新考察和评价司空图在审美心理学上的贡献,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有利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体系。
  另外一些文章对司空图诗论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滕云的《“诗味”和诗的“味外之旨”》、李文球的《论司空图的韵味说》、刘淦的《浅谈司空图诗论中的流动规律》、潘世秀的《司空图诗论与意境说》、李清的《司空图意境性质论新探》、朱琦的《物象·意象·意境――司空图的诗歌创作论》、李壮鹰的《略论司空图“味外说”的第一面貌》、〖新加坡〗王润华的《从司空图论诗的基点看他的诗论》、《司空图表现说诗论研究》、许总的《从意境论到品味论――司空图诗论探微》、杨芙蓉的《司空图诗论中的 “道”意境》等。其中潘世秀认为《二十四诗品》是从“思与境偕”出发,描绘各类差别细微的风格意境。他将《诗品》中的风格意境分为三种类型:壮美、柔美、超脱。李清认为,司空图把意境分为三大部分:实境、虚境、韵味,不仅对意境的性质和内涵作了理论概括和分析,而且阐明了创造意境的原理。朱琦文分析了司空图诗论中对“物象的捕捉”、“意象的创造”、“意境的铸成”的相关论述,认为从物象到意象再到意境,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在鉴赏者的审美鉴赏结束后才最终完成,而这正体现了司空图诗论的系统性。
  李壮鹰文指出,人们长期以来都把司空图当作主“味”的诗论家,实际上是后人制造出来的第二面貌遮盖了其本来面貌。司空图只说过“味外之旨”而未讲“味外之味”,而“味外之旨”中的“旨”原是作为“味”的否定而提出来的,他不但不主“味”,而且正反对主“味”,故才在“味”外提出“旨”。司空图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中的“辨于味”并非说“懂得味”,而是要辨察味的局限,味的不可靠。司空图主张“醇美”实际是儒家的“中和之美”,“醇美”不表现在“味”上,而是表现在“格”上。其“格在其中”、“直致所得,以格自奇”,说明“格”是他评诗最根本的着眼点。“格”是诗人的整个精神人格,有了“格”,不但作诗能兼备众味,甚至还能兼擅各种文体,故司空图论诗并不只偏于艺术韵味,恰恰相反,他主“格”而不主“味”,即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重视诗中所表现的精神人格,而反对片面追求某种韵味。
  王润华文认为司空图的诗评有一个中心论点就是“表现论”,文章进而分析了司空图“言志”说的表现论、适合表现论的形式与题材、风格说中的表现论、《诗品》中的表现论。作者认为,司空图的诗论是属于中国传统的言志说,而且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艾伯寒斯(M .H .Abrams)所说的西方表现论很相似。他评诗立说,无不以诗人为基点,而且处处以言志为中心,讲求真挚和“直致”。
  还有一些文章则将司空图与中外其它文学理论家、美学家进行比较,如曹顺庆的《司空图与康德美学思想比较》、范海波的《司空图、严羽美学思想比较》、张见、韦海英《司空图的诗论与张彦远的画论》、陈曼平、王桂芝的《从钟嵘司空图的诗学理论看其不同的审美情趣》、陈登的《休姆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比较》等。
  其中张见、韦海英文从“妙造自然,其谁与裁”与“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境与性会”与“思与境偕”两方面,分析了晚唐两位重要的文艺思想家司空图、张彦远文艺观的相通之点,认为它们反映了晚唐文艺思想发展的基本倾向,典型地体现了晚唐以来兴起的庄禅美学趋向,体现了诗论和画论趋于一致的美学追求。
  陈登文则从中西诗学的角度来比较英国意象派诗人休姆和中国古代诗人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探究其异同。作者认为,他们都是在一个诗歌风格变革的时代,以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及自身的实践来反对当时诗歌中盛行的感伤情调、无病呻吟、词藻浮华、矫揉造作。他们都很重视意象,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但休姆更多地强调意象的贴切,醉心于观察的准确、精神;而司空图更多地强调“神韵天然”,融法度于浑成之中。而且,司空图既强调意象的客观描绘,又重视主观感受的抒发;而且,既谈到了创作,又涉及到鉴赏,因而显得更全面,更完整。

  二、《二十四诗品》的注释整理和理论探讨

  《二十四诗品》的注释整理 因为《二十四诗品》多用比喻,言约意丰,所以自清代以来学界很注重对《二十四诗品》的整理和注释。
  首先,本世纪学界把清人的一些注解成果重新整理、再版了。如由清无名氏整理的、南通书局1918年铅印重排本《二十四诗品注释》和孙昌熙、刘淦校点、清人孙联奎、杨庭芝著的《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等。其中后者包括解说《诗品》的《诗品臆说》、《廿四诗品浅解》二种。《臆说》对《诗品》不仅作了较详尽的注释,并且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大胆地做了发挥;《浅解》对《诗品》做了细密的诠释与串讲。两者均有独到之处。对学习和研究《诗品》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孙昌熙、刘淦的《校点后记》,对两书的学术价值和校点过程进行了交代。1980年的新版后的《重版后记》则对《诗品》本身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次,本世纪还产生了不少新的整理和注释成果。如郭绍虞的《诗品集解》、祖保泉的《司空图诗品解说》、《司空图诗品注释及译文》、 弘征的《司空图〈诗品〉今译·简析·附例》、杜黎均的《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王济亨、高仲章注的《司空图选集注》、曹冷泉注释的《诗品通释》、刘禹昌的《司空图〈诗品〉义证》等。
  其中 ,郭绍虞著将清代以来各大家对《二十四诗品》的注释和解说成果汇辑在一起,极便于后人对此书进行解读和研究,书后还附有“表圣杂文”、“序跋题记”、“题咏”、“演补”,也为读者研究《诗品》一书在后世的流传和影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杜黎均著则是本世纪大陆学者对《诗品》整理、研究得最为全面的著作。该书上篇为“司空图论”,探讨了司空图的思想和生平、《二十四诗品》的理论内容、理论布局、文学理论、司空图的诗歌等各个方面,中篇为“《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下篇为“司空图文学理论选注”、“司空图诗歌选注”、“历代各家品评”等。
  《二十四诗品》理论探讨 本世纪人们除了在诸多研究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成果中论及《二十四诗品》,还产生了不少专门对《二十四诗品》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成果。
  本世纪上半叶,专题论文主要有李戏鱼的《司空图诗品与道家思想》、魏良淦的《说〈诗品〉》等。其中李戏鱼文是一篇字数近两万五千字的空前长文,文章旁证博引,议论风生,对司空图《诗品》与道家之关系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探究,他认为“廿四诗品独标‘妙境’,多属道家思想”,遂取《廿四诗品》,先就“有我之境”及“无我之境”两方面,各举十二联,以证其中所含之道家超脱思想;然后作者又将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以本体统驭诸现象,消极与积极可以相互转化等著思想与《二十四诗品》一一进行比论,最后作者进而探讨了道家思想与艺术之关系。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还不时与西方文论相比照,总之,该文无论是在《二十四诗品》与道家思想之关系的研究方面,还是在司空图诗论的综合探讨方面,都是十分精彩的,至今仍具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
  五六十年代,学界对《二十四诗品》的风格论、美学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产生了吴调公的《诗品·构思·风格――司空图〈诗品〉风格论》、《诗品·诗境·诗美――论司空图〈诗品〉的美学观》、高捷的《〈廿四诗品〉试探》等成果。另外,六十年代中前期,学界还展开过一次规模不算很大的关于《二十四诗品》评价的讨论。孙昌熙等人在《读司空图〈诗品〉臆说》中认为,《诗品臆说》虽然存在唯心成分,但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作品。这种看法当时遭到黄广华和孙昌武的批驳,他们撰文认为,《诗品》陷入唯心主义的神秘想象之中,没有多少价值,孙昌熙等人是盲目推崇古人,从中可以看出反驳者或多或少地受当时“左”的思潮影响,结论不免偏颇。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界对《二十四诗品》的理论探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产生了一大批从各个角度对之进行新的理论探讨的文章,如罗仲鼎的《老庄哲学与司空图的〈诗品〉》、胡明的《司空图〈诗品〉是如何品诗的――兼论“象”与“象外之象”》、詹幼馨的《略论司空图〈诗品〉的内在联系与辩证规律》、肖驰的《司空图的诗歌宇宙――论〈二十四诗品〉的可理解性》、王丽娜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国外》、赵盛德的《司空图〈诗品〉的理论系统及其民族特色》、徐伯鸿的《〈廿四诗品〉对创作主体修养论述臆说》、陈良运的《司空图〈诗品〉之美学构架》等。
  肖驰文从司空图的思维特征入手探讨了《二十四诗品》的可理解性。文章指出:司空图是把道家哲人对实在的体知、诗人对诗意的了悟以及诗论家对诗美本体的省会三者统一起来。它既要求超越时间、因果的静观体知,又要求超越经验世界而进入实在。这同时也就把《诗品》置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的框架中。文章还探讨了《诗品》的内在结构这个一向被忽视的关键问题,详细论证了《诗品》品目之间并非不相连属,而是以象征道家天道观念的二十四气为线索,将一系列现象学审美范畴贯串起来。作者认为它既企图描述与天相类的人的情感变化,又表达着司空图所体知的艺术精神的发展,这种发展被纳入一种更宽泛的、更具弹性的时间观念之中。《诗品》的中心思想是人通过艺术与宇宙生命的协和。它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艺术哲学著作。
  王丽娜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诗品》在英、美、苏联、日本等国的研究状况,介绍了《诗品》被作为诗歌理论进行研究和介绍的过程。此外,本文还有两个附录,即“国外学者有关《二十四诗品》的翻译研究选目”、“大陆及港台发表的有关《二十四诗品》的研究论著选目”,对于研究《诗品》者查阅参考资料提供了方便。
  赵盛德文认为《诗品》的理论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否认。他认为,《诗品》的艺术理论以“韵味说”为核心,为母系统,派生出风格论、形神论、境界论三个子系统。《诗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优良传统,系统地阐述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韵味、风格、境界、形神说,这四说具有特殊的含义,与西方文论讲的韵味、风格等概念的涵义并不完全一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陈良运文认为,就其《诗品》构架关系而言,是为“体”――从“道”中之动而动中之“道”,从“道”的本体意象而“道”的变体意象,从“色相”之有而“色相”之“无”;就其每一品均为诗之“妙境”而言,是为“用”――由“道”的诗化而至诗的人化,宇宙意识与人道精神“契” 而为一,有“直致所得”而又“以格自奇”的可操作性,由人及诗,又由“境”见人的“自神”而又可知其“所以神”。因此,《诗品》不是玄妙的的空无依傍之作,而是体用结合、体用一致的艺术哲学经典之作。作者为了说明问题,还绘制了《诗品》的结构图式。

  三、关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的讨论

  在本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学者都认为《二十四诗品》系唐末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所作。据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的“再附记”介绍,很久以前,美国韩裔学者方志彤(Achilles Fang)曾写过一本书,专门从版本的角度讨论,认为《二十四诗品》是伪作,这本书一直未见出版,但美国的学者大都知道此事。1992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在他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一书中,介绍了方志彤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二十四诗品》那样的语言,不可能出现在唐代,只可能出现在宋以后。但是,由于海内外学术交流不畅,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学者对这种新说并不知晓,自然也未有人对《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有过怀疑。
  直到1994年11月,在浙江新昌召开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讨论会和1995年9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中国古代文论国际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陈尚君、汪涌豪发表了其合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的节要,始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注意。陈、汪《辨伪》一文一反成说,提出《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所作而是出自明人怀悦作的《诗家一指》。他们的看法立即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此后,许多学者依凭各自的治学思路与资料积累,纷纷撰文参加讨论,前后有十多家杂志发表了有关的报道和综述,形成了近年中国古代文论和唐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下文将在参考汪春泓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辨综述》、王建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辨综述》和程国赋《世纪回眸:司空图及《二十四诗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次讨论作简要的介绍。
  陈、汪的主要观点及其支持者 陈尚君、汪涌豪《辨伪》文撰写于1994年8月,全文3.3万字,发表于《中国古籍研究》第一辑。该文分为七节:“《诗品》与司空图生平思想、论诗杂著及文风取向的比较:显而易见的悖向”、“明万历以前未有人见过《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之出世及其疑问”、“《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诗家一指》的初步研究”、“所谓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明末人据《诗家一指·二十四品》所伪造”、“余论”,通过大量的考述,证明今本《二十四诗品》为明末人据怀悦《诗家一指·二十四品》所伪作,托名司空图而行世。作者最后还指出,要否定本文之结论,必须要在宋元典籍中找到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的确凿书证。
  陈、汪此文发表以后,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他们后来又针对学界的疑问和辩驳分别发表了《〈二十四诗品〉辨伪答客问》、《〈二十四诗品〉辨伪追记答疑》、《论〈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司空图论诗主旨新探》,进一步申说、补充其观点。
  在诸多同意陈、汪“《诗品》非司空图所作”观点的文章中,张健的《〈诗家一指〉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兼论〈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尤为值得注意。该文凭借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条件,对元明间传世的诗格、诗法类著作作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考察,又调查了日本、韩国的存书情况,得到了不少重要的收获。文章同意陈、汪文提出的“《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及“《二十四诗品》出自《诗家一指》”的观点,但他不同意陈、汪二人所作的“明人怀悦作《诗家一指》”的结论。文章举出明初赵撝谦《学范》引有《诗家一指》,《天一阁书目》所录怀悦叙两条证据,断言《诗家一指》非怀悦所作。文章又指出,北京图书馆藏明史潜刊《新编名家诗法》本《虞侍书诗法》一书,包括六个部分,除《二十四诗品》残缺八品外,其余各部分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环环相扣。未抄撮前人论诗语,乃属一家结撰,可能比《诗家一指》更接近原貌。该文据“虞侍书”之名,及书中“集之《一指》”之“集”的自称,推断此书作者可能是虞集。
  张健还认为,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尽管现在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但其与《诗家一指》有着密切的关系则是大家都同意的,为此,他又撰成《怀悦编集本看〈诗家一指〉的版本流传及纂改》,根据朝鲜旧刊本怀悦编集本《诗家一指》卷首有明魏骥《诗家一指序》,征文部分首行题“诗家一指”,次行题“嘉禾怀悦用和编集”,卷末有怀悦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作《书诗家一指后》,指出怀悦不是《诗家一指》的著者,而是《诗家一指》的刊刻者。
  张健的上述研究成果得到了陈尚君的首肯和赞许,陈尚君在《〈二十四诗品〉辨伪追记答疑》中说:“张健先生的大作,无疑是迄今为止对拙文最重要的补充和订正”,“我以为怀悦不是《一指》的作者而仅是编者,已基本可以证定,拙文中的有关部分,应予以订正。”
  除张健外,王运熙、陈胜长、蒋寅等学者也先后撰文陈、汪二人同意“《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所作”的观点。
  其中,王运熙在《〈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我见》一文中认为,陈、汪《辨伪》一文,提出许多《诗品》非司空图所作的证据,相当翔实,其中两条证据特别有力:一是证明苏轼没有提及《二十四诗品》,二是许学夷对司空图十分推崇,他不可能把司空图的著作斥为“卑浅”。因此,王运熙也颇倾向于《诗品》非司空图所作的说法,并指出,“今后,如果其它同志提不出强有力的反证,我准备放弃《诗品》为司空图所作的传统说法。至于《二十四诗品》究竟出于何人之手,目前很难下结论,尚须继续探讨。”
  香港中文大学陈胜长《“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二十四诗品〉发隐兼论作者问题》也认为陈、汪论证《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确有见地”,但“至谓作伪者根据之原材料为《诗家一指》,则尚可商榷”,他通过对《诗品》所举诗例的初步考索,认为《诗品》确非司空图作。《诗家一指》成书于景泰(公元1450-1456年)前后,而《二十四诗品》谅必成于明景泰之前,元代的可能性较大。“自南宋以来,至于明初,历载数百,作《诗品》者其谁欤?殆未必全出一手,或由诸人分赋联章而成,则未可知也。”
  蒋寅《关于〈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则云,《诗品》不是司空图作,除《辨伪》所举证据外,还可以再补充一个刘跃进发现的证据,即王应麟《必学绀珠》未收一条《二十四诗品》中的材料。作者认为,“看来号为淹博的王应麟也没见过《二十四诗品》,这只能说明《诗品》是南宋以后的产品”。蒋文还指出:“既然从所见文献来看,《诗品》一直收在《诗家一指》、《虞侍书诗法》中,未曾单独流传,而《诗家一指》在明代是一本版刻甚多,颇为人重视的诗话,那么它在明末突然横空出世,冠以司空图之名出现在丛书中,为何没有引起任何怀疑?很令人费解。”
  大山洁的《对〈二十四诗品〉怀悦说、虞集说的再考察》根据朝鲜本《诗家一指》、《木天禁语》,以及日本江户版《诗法源流》,在张健的论点基础上进行再探索,补充了否定怀悦为《诗家一指》作者的几点证据。同时再把史潜本《新编名贤诗法》与朝鲜本对勘后,指出史潜本存在严重的残缺和编集混乱的问题,《虞侍书诗法》之标题为后人伪造。她通过考察“集之一指”这句话“一指”的禅宗含义,认为“集”不是人名,而是指诗法论集,因而不同意张健推测《诗家一指》作者为虞集的说法。此说虽然也没有考出真正的作者,但分析细密,版本依据充分,因而也能自成一说,与张健文可参看。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进一步查检了宋、明史料,对《辨伪》考定《二十四诗品》托名司空图作,当在天启、崇祯年间的说法,给予了新的佐证。
  维持“《二十四诗品》为司空图所作”论者 在这场讨论中,仍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二十四诗品》当为司空图所作,并对陈、汪《辨伪》一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诘疑,其中有些学者的论述也有一定的道理,个别文章还纠正了陈、汪《辨伪》文中不够严密之处。
  据陈良运、邹然《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进到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九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记载,海南师院国学研究所黄保真教授从《诗品》产生的时代条件出发,认为元代产生《诗品》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元代对文化采取摧残的政策,元人的文化创造力难以发挥出来。另外,《诗品》与宋元诗风格格不入,“雄浑”一品开头四句充分表现了儒道释三家汇通的美学思想。只有唐代允许三家思想并存,而且司空图个人的学养也是汇通三家的。
  江西师大陈良运、四川大学曹顺庆分别举亚里士多德《诗学》和汉代《焦氏易林》为例,说它们都是先未见史书记载而被后人发掘出来的;他们同时还指出,苏轼的那几句话不能贸然断定“二十四韵”就一定指那二十四联诗,以苏轼那样高的鉴赏力,说“恨当时不识其妙”,不太可信。有些学者还从司空图本人或其友人的诗文中寻找出其作《二十四诗品》的证据。如:(1)《诗品》中有“碧桃”等六个词语,也见于司空图诗文中;(2)司空图《诗赋赞》很可能是《二十四诗品》的序言,论诗见解与之有相通之处;(3)《诗品》中贯串道家思想,司空图诗文中亦有信道之言;(4)新加坡学者王润华《司空图新论》中还提出晚唐徐寅《寄华山司空侍郎》一诗,可能是读了《诗品》后写的。
  安徽师大祖保泉、陶礼天的《〈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则认为苏轼所说的“二十四韵”,是指各用一个韵部的字押韵而成的二十四首组诗。所以,“把‘二十四韵’解作实指《二十四诗品》是正常的;如解作《与李生论诗书》中的‘二十四联’,那是经不住推敲、站不住脚的。”主要证据即古近体诗题中“二韵”至“百韵”等“韵字”,通常指“韵脚”,有时也指“韵部”( 亦称韵目)。张伯青的《从〈二十四诗品〉用韵看它的作者》则通过用韵情况来鉴定《诗品》的产生年代。他考察了《诗品》的用韵特点,并与唐诗、司空图诗、虞集诗的用韵情况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诗品》用韵不同于宋词、元曲,而与唐诗、司空图诗的用韵相合;从同一韵系来看,《诗品》用韵不同于按‘平水韵’用韵的虞集诗,而与按《切韵》韵部用韵的唐诗、司空图诗完全相合。因此,世传司空图作《诗品》当为定论,毋庸置疑。”
  持存疑态度者 北京大学张少康《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之我见》再次申说了他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的看法,即关于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根据现有的材料目前还只能存疑。全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细密的阐述:(1)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所说“二十四韵”究竟指什么?(2)关于司空图《诗品》明末以前无人称引问题;(3)关于司空图《诗品》真伪的内证问题;(4)关于《诗品》的用语问题。作者认为,这四个问题都不足以定论,都有种种可能,因此,“《诗品》是否司空图所作,确实还无法下一个肯定的结论。”
  尽管,人们对《诗品》作者问题,目前尚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陈、汪二人引起的这个讨论,至少说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真伪是值得怀疑的。至于,这个问题能否有一个为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定论,还取决于新的材料的发现和更为细致、深入的考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2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融古今、骨秀境清。构思精巧!陶蕴藉含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2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风流,文辞精炼!优美流畅!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2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文笔隽秀,博识豪情、寄意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2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2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景相融,情随景发,意随思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2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新雅句!描写生动!流畅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1-2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生动,切题入味;蕴藉含蓄,余韵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