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9-9-1 00:32 编辑
明代诗人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魏氏去世,归有光续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归有光长子归子孝于1548年染病而亡,年仅16岁,归有光为他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思。归有光另有子归子祜、归子宁,参与整理归氏遗文。五子归子慕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两次被逐,隐居江村,死后赠翰林待诏。孙归昌世,归庄之父,为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文学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曾孙归庄,为明末书画名家,明亡后曾于昆山起兵抗清,事败隐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归有光全集。 归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归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居傲的徐文长(徐渭)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诸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诸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然而,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唐代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跻身仕途。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治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有光后来三番五次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归有光屡不中式时,明穆宗尚未登位。穆宗身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自己,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穆宗登位后,这位宦官权势更大,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相抗争。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久居馆阁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统领文坛,提倡昌明博大的文体,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号称“台阁体”。于是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为高古。李、何七子致力于诗,散文并非所长,但是声势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摹古之风愈演愈烈。归有光就是在这种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正直文学家。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这时的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身处穷乡僻壤的布衣老儒。用钱谦益的话说,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然敢与不可一世的王世贞抗争。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其中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王世贞在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的对手为之折服。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归有光是三甲出身,不能授馆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姓申诉。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颇著政绩,深受百姓拥戴,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隆庆二年(1568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他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并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归有光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隆庆四年(1570年),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受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后来又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归有光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终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 归有光诗作选录: 游灵谷寺 晨出东郭门,初日照我颜。春风吹习习,好鸟声绵蛮。 岩阿见黄屋,登披寻神山。半日犹山麓,十里长松间。 蜿蜒芳草路,寂寞古禅关。画廊落丹雘,朱户蚀铜镮。 殿起无梁迥,塔留玩珠攀。苍鼠戏树捷,野鹿看人闲。 山深静者爱,日晏未知还。 读史二首 其一 谢公四十余,高卧东山间。妻子来相问,掩口笑不言。 长安公与卿,富贵多少年。狥时岂不能,吾志不其然? 所以任公子,长垂百丈缗。 其二 刘毅无甔石,一掷百万钱。淮阴置母冢,行营万家田。 英豪不在此,意气聊复然。安能效拘儒,规规翦翦焉? 东海有大鹏,扶摇负青天。可怜蜩与鸠,相笑榆枋间。 京邸有怀 帝国云天上,乡关渺何许?城头日色黄,隔壁闻吴语。 忽忽有所思,默默久延伫。人情别离好,共处谁怜汝? 甫里送妹 甫里县西角,吴淞水流澌。吾往不能归,入门复咨赍。 小女来相将,牵衣问何之。人生会有适,怜汝途姑时。 金山寺 长江涌块石,万古江中浮。倚空结危构,凌波成奇游。 僧呼鼋鼍出,客指蛟龙湫。云开钟山岑,日映扶桑洲。 海峯三数点,甫北一航舟。百年战争息,江水此安流。 金陵还家作 自从出门口,预言相见期。西风扬子渡,犹嫌归棹迟。 于今对寒月,芭蕉露漓漓。一儿县城西,一女松江湄。 心情两萦系,有如蛛网丝。 濠梁驿 崎岖江北道,复此渡淮水。策马向广原,苍茫见帝里。 葱葱绿树陵,郁郁紫云起。日照城上楼,寒鸦飞高埤。 原野何萧条,旷望弥百里.当时侯与王,此地常累累。 今惟负贩人,亭午倚虚市。空然八尺躯,短褐饥欲死。 当时兴王佐,未遇亦如此。 淮阴侯庙 吾如淮阴祠,清槐荫朱户。当时长乐宫,千载有余怒。 五年战龙虎,结束在肉俎。旁力赴功名,功成良自苦。 淮上作 长淮饯落日,圆光正如赭。倾红注流波,殊景不可写。 淮水自西流,黄河从北下。并合向东行,终年无停泻。 哀此千里客,春至复已夏。独立空惆怅,所与晤言寡。 宝应县阻风 夜泊淮阴城,蚤向淮南路。理棹逢西风,猖狂恣号怒。 清河千里中,东风日相误。祈此一日风,终竟不可遇。 苍天岂有心?莫可诘其故。但看北去舟,凌风如飞渡。 翻为去人快,顿忘吾所务。淼淼湖披深,今日何可渡? 壬戌南还作 自出皇都门,渌水明可掬。高风抟羊角,飞沙旋雾縠。 乘快得顺流,遡行又转辘。长河行千里,回溪每九曲。 时序值暮春,光景信明淑。市邑临水折,岸柳新雨沐。 欲问北州故,但以南期促。同行近百艘,晨夕相追逐。 挂席鴈翅接,转棹鱼尾续。长闻夜集喧,又见风排簇。 所遇皆南金,胡为弃荆玉?非有弹冠庆,相呼入山麓。 登济城望城武 城风汉时县,乃在兖西南。曾考昔为令,期年化方覃。 性本爱潇散,候望苦不堪。飞雪渍乌帽。弃掷欲投簪。 竟以末疾返,不及一考淹。时当孝皇日,仁治正渐涵。 我来登济城,落日已半含。西望适相仍,竚立独悲喑。 要经几累世,沦废良可惭! 咏史 昔在齐威王,选人以治氓。惟彼阿大夫,籍络日有声。 唯此即墨宰,小人共谗倾。是非并颠倒,四境交侵兵。 安得召左右,阿党尽为烹?昔在楚庄王,三年不听政, 膝上置美女,饮酒不曾醒。有鸟止于阜,不蜚亦不鸣。 安得任伍举,一朝霸名成?昔在帝武丁,三年不出令。 恭默以思道,殷国未能宁。安得梦圣人,求之傅岩形? 奉酬冯太守行视西山关隘次宋庄见弃田有作 云代搏胡兵,千里羽书亟。戒邻畏明牧,循山转危踬。 通谷数行周,在所皆行至。猃狁虽匪茹,中国亦有备。 所悲云汉诗,余黎靡孑遗。今岁洪水割,攘襄颇不异。 巨浪落高崖,排蹙万石坠。周原昔膴膴,一朝化碛地。 野老向天哭,前古所未记。迢迢孤岭绝,习习阴风吹。 月明清霜白,虚馆不成寐,何计恤疲氓,赋诗以言志。 往往展卷读,纸上见残泪。音闻舂陵行,今人岂轩轾? 余亦忝禄食,空尔徒叹愧。 送衰太守之兴都 青阳降江水,万灵朝汉东。先皇昔南狩,乐饮庆善官。 父老拜赐复,歌儿如沛中。忽忽二十载,百姓号胡弓。 奈何长陵令,犹告杼柚空。袁侯忠孝姿,为吏称明公。 当宁选良牧,玺书特褒祟。行为解苛娆,恺悌扬仁风。 千年护陵寝,远与丰镐同。 读佛书 天竺降灵圣,利益其在此。雪山真苦行,九恼尚缠己。 非徒食马麦,空钵良可耻。纷纷旃荼女,谤论或未已。 不知手指中,犹出五狮子。 书王氏墓碣寄子敬淀山湖上 少小慕节义,沟壑诚所安。櫽括游燕都,侯王不可干。 甘从渭滨叟,垂老尚投竿。于世无一能,性颇好词翰。 王子钦姊节,兴言涕汍澜。两髦尚如见,廿年骨已寒。 丐余书贞石,庶几垂不刊。吾书复自读,亦能清肺肝。 一扫齐梁习,谅可追孟韩。 素庵诗 唯易有太素,太素质之始。白贲垂皇象,彤车资帝理。 大飨尚玄尊,大路素帱尔。伊尹言素王,后代滋文轨。 素冠时所庶,素衣时所喜。素革心蕴结,素丝国风美。 五入为五色,以是悲墨子。素功日以饰,素封日以侈; 素位日以逾,素质日以毁;素悃日以诈,素道日以靡; 素飡日以滥,素节日以委;素书日以憯,素问人日死。 流俗相纠错,纷纷竞齐紫。庄子胶朱目,周鼎攦垂指。 救僿莫如忠,世变讵能止?东海扬素波,中林潜素士。 吾其甘素饭,自可崇素履。素抱何足言,素心但如此。 因爱素庵人,作诗扬素旨。 山茶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梅君特而洁,乃与夷叔同。 东房夹竹桃花 奇卉来异境,粲粲敷红英。芳姿受命独,奚假桃竹名。 昔来此花前,时闻步屧声。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无与共幽赏,长年锁空庭。昨来一启户,叹息泪纵横。 钟山行(其一) 钟山云气何苍苍!长江万里来汤汤。 龙蟠虎踞宅帝王,凿山断岭自秦皇。 孙吴司马、六代至南唐,神皋帝辇争辉煌。 余分紫色那可当?偏安假息真彷徨。 宋金之季鞑靼强,腥风六合云日黄。 百年理极胡运亡,天命真人靖八荒。 手持尺剑旋天纲,一洗乾坤混万方。 考卜定鼎开百皇,钟山云气何苍苍! 谈侍郎歌 侍郎妙笔世莫如,侍郎恩赐常满车。 玄天坛上泥金字,大道殿中漱玉书。 朝入直庐衣狮子,暮归邸第着飞鱼。 近承诏旨许驰驿,楼船画舫还故闾。 笑吾文章空磊落,垂老无成跨蹇驴。 黄楼行 五日彭城去住舟,狂风吹雪不肯收。 推来冰凌大如屋,舟人夜半呼不休。 老夫拥衾只匡坐,雪中日日看黄楼。 东坡先生不在世,令人轻我东家丘。 赵州石桥歌 (余同年友蔡鸣阳守赵州,为余言石桥之奇,以图经见示。 余数往来京师,恨不过此。因蔡侯之言而为作歌。) 六王争鬬赵更骄,壮哉武灵尤雄枭。尝游大陵感奇梦,天锡神女有孟姚。 改服骑射致其兵,拓境千里功何高!北地方从代犬通,嵬嵬灵寿起岧峣。 一日沙丘变叵测,空忆前梦花如娇。后来赵迁入函谷,李牧诛死廉颇逃。 此来赵地更百变,悠悠千载岁月遥。至今谁言鄗事丑,独有河薄洛水流迢迢。 问之赵人懵不知,共夸洨河大石桥。此桥之建真奇獝,神师斵成班尔屈。 蛟龙若伸势敌虹,扶拔欲动光摇日。天下万里九衢通,地平如掌长河失。 仙人张公倒骑驴,蹄涔印石宛然出。赵州太守政绝殊,得以余闲缀图书。 呜呼,太守之名远与此桥俱! 题异兽图 昔年曾读山海经,所称怪兽多异名。仲尼删书述禹贡,九州岛过万里程。 搏木青羗何以至?伯益所疏疑非真。西旅底贡召公惧,作书训戒尤谆谆。 周史独着王会篇,睢盱百怪来殊庭。载笔或是夸卓荦,传久孰辨伪与诚? 虽然宇宙亦何尽,环海之外皆生人。阴阳变幻靡不有,异物非异亦非神。 曾闻汉朝进扶拔,唐时方贡来东旌。壹角马尾出绝壁,绿毛忽向人间行。 近代所闻非孟浪,往往史牒皆有征。今之画着何所似,毋乃诞漫不足评。 考古图记岂必合,任情意造皆成形。画狐似可作九尾,赤首圜题随丹青。 呜呼,孰谓解衣盘礡称良史,不识驺牙与麟趾。 甫里天随寺 偶过白莲院,为寻绿鸭池。 僧开虫罥户,人到鸟惊枝。 斜日半庭雨,清风数卷诗。 空门住遗像,千载尔为思。 恨诗二首 其一 清辉比秋月,游魂散朝霞。 首丘言犹在,易箦意何嗟! 平生丈夫志,寄死宫人斜。 曾参为原母,杜氏岂无家? 其二 误落青乌计,真成黄鸟哀。 隋珠弹燕雀,宝剑失风雷。 文武今宵尽,乾坤此日颓。 吾方从汝去,安事制麻衰? 寓漕湖钱氏钱本吴越王裔聚族于此地名钱港 钱港湖乡杳,名家古木裁。 微茫诸水汇,飘泊一船来。 问遗交情厚,流连笑口开。 因看吴越谱,世事使人哀。 驰驿 密殿朱衣客,圆牌金字符。 恩光留日月,歌吹渺江湖。 百馆牙盘馈,千夫锦缆呼。 何如乘一叶,来往似飞凫。 甲寅十月纪事 经过兵燹后,焦土遍江村。 满道豺狼迹,谁家鸡犬存? 寒风吹白日,鬼火乱黄昏。 何自征科吏,犹然复到门? 乙卯冬留别安亭诸友 黾勉复行役,殷勤感故知。 悠悠寒水上,猎猎朔风吹。 弹雀人多笑,屠龙世久嗤。 往来诚数数,公等得无疑? 姜御史年九十六 柱后千寮竦,林间百岁将。 同官皆不在,异世已如忘。 犹辨蝇书细,能令鸠杖光。 洪崖今可见,未必有丹方。 送上卿顾东白先生致政还乡次张奉常韵 诏使权传枉聘车,汉庭忠厚似相如。 争称在事能数马,莫挽辞官返钓鱼。 疏傅田畴多旧业,陆生装槖有新书。 故人独愧冯中尉,白首为郎尚佩琚。 赏荷次韵 碧池清泚漾天香,满眼芙蓉似水乡。 映日新妆争绰约,迎风小舞称清狂。 须酬佳客千杯绿,无奈明时两鬓苍。 向晚乘凉各归去,一天朗月浸沧浪。 迭前韵 红衣撩乱水泉香,醉眼惊看非此乡。 满目烟霞生物色,无情鱼鸟任猖狂。 翠盘琛丽流明月,宝盖攒罗迥昊苍。 更见一枝然水底,天教神女浴沧浪。 郑家口夜泊次俞宜黄韵因怀昔年计偕诸公 飞沙竟日少光辉,浪急风高月色微。 为忆含桃催物候,尚淹行李未春归。 吴歌独自弹长铗,楚制堪怜着短衣。 来往常经郑家口,当时同伴共来稀。 清明济上 瀛州三月雪中行,千里寒风到济宁。 道上女郎斜插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题周冕赠任别驾卷 成山斜转黑洋通,南北神京一望中。天锡任侯为保障,长城隐隐接辽东。 江南列郡尽乘城,藏穴何人肯出兵?惟有使君躬擐甲,刘家港口看潮生。 东仓白昼静城闉,烟火连天豺虎嗔。忽驾回潮趋海道,传呼尽避瘦官人。 血战鲸波日奏肤,东南处处望来苏。画工不解忧勤意,却作南溟全胜图。 行卫河中 风雨霏微送客舟,天涯魂梦日悠悠。 可怜双泪空零落,却付潭河向北流。 初发白河 白河流水日汤汤,直到天津接海洋。 我欲乘舟从此去,明朝便拟到家乡。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过兴济 河水迢迢去路赊,春风不住捉飞花。 行人共说前朝事,指点当时戚畹家。 李廉甫宪副书斋小酌 青灯夜雨十年前,今日书斋各黯然。 不是故人无旧话,凄凉只说楚江边。 自天津来至此已过一月去阙日远怆然有作 漳水悠悠向北流,征人日夜驾南州。 行来忽尽三千里,又下扬州望越州。 隆庆二年朝京师南还与宣平俞宜黄武进陆太学同舟赠绝句一首 褰帏初识龚黄面,倾盖寻参李郭舟。 去路不知春欲暮,桃花飞尽过扬州。 又赠陆太学 羡君家在下浦居,百里青山入具区。 自种湖田供伏腊,万竿修竹满床书。 赠俞公子 蓬门端坐独危然,伟器如君最少年。 他日可能忘父友,莫因下拜嗛文渊。 送同年查都谏山西行省 忽换朱衣拜早衙,谏垣初出镇郇瑕。 思君昨日鸣珂地,鳷鹊云边起暮鸦。 宋康王乘龙渡河 大漠风悲青盖遥,七陵烟雨暮萧条。 康王若得真龙驭,肯向钱塘问海潮? 文渊阁四景图 昼日承明独静居,怡情闲把画图披。 坐看四序璇玑转,并是风调雨顺时。 题二鱼图 江东四月贡鲜鲥,正是含桃荐庙时。 圣主遥知来建业,孝陵南望起遐思。 蓬莱海水千丈起,何年得道乘飞鲤。 不如扁舟向五湖,欲学养鱼寻范蠡。 偶成四绝 芙蓉花 一自当年谢合欢,不堪常见月团圞。 于今生事如秋水,惟有芙蓉花好餐。 乡邻 未信昌黎能送穷,但看登极是稯稯。 六韬金版知何用,不及乡邻卖菜翁。 乞贷 西窗睡觉日方曛,坐见青山起暮云。 剩得少年狂易在,向人犹自说刘殷。 忤逆 推山调达自相加,满眼婆提与夜叉。 为爱如来深法坐,飞来箭镞是莲花。 高邮湖为断缆所击几至失明 湖水悠悠送客征,无端飘瓦致虚惊。 天留双眼非无意,应为丘明史未成。 光福山 十载重来古寺中,布衣犹似昔年逢。 山僧却记吾名姓,不击阇黎饭后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