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9-8-19 00:07 编辑
明代诗人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明成化十九年(1483),何景明出生,其母李氏梦见太阳落到了自己怀里,所以取名景明。 成化二十二年(1486),景明三岁时,其长兄景韶中了举人。二哥景阳也学有小成,这激励了何景明。景明天性聪明,六岁可以对联,八岁可以写文章,读书强记能力很强。 弘治八年(1495),何景明12岁的时候,其父亲在渭源县为官时,也带着何景明。 弘治十一年(1497),何景明归家,大哥景韶教他读《尚书》,只九个月就可以讲解了。此时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宁,调试信阳诸生,当读了何景明的卷子之后大叹"奇才",并特意到信阳来看何景明。于是何景明在这时就出名了。 弘治十二年(1499),何景明16岁时,与二兄同时中举(省试),何景明以《尚书》经第三名中举。 弘治十三年(1500),何景明参加礼部的春试,因为文中多奇字,主考官不欣赏,所以名落孙山。归家后,二哥任巴陵县令,何景明和他一起到了巴陵。 弘治十五年(1502),景明20岁时,终于考上了进士。按理何景明就照例为庶吉士,但因他生性耿直,所以没有成为庶吉士。 弘治十七年(1504),22岁这一年,正式授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由文笔好者、有德者任之,属从七品。 弘治十八年(1505),何景明奉命出使云南,一年后回京。何景明为官之时,也是大宦官刘瑾当权之时,当时正德皇帝明武宗只有15岁,对他无可奈何。何景明上书首辅要求制裁刘瑾,但没有用,何景明便请求还乡,刘瑾批准。 何景明回信阳住了四年,除读书、写书之外就是游玩。此期间何景明大哥和父母相继去世。 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何景明官复中书舍人,并任内阁讲经官。讲官为帝王和大臣讲儒家经典,一月三次。 正德十三年(1518),35岁这一年,何景明升为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为从六品,长官为吏部尚书。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也很有实权。 正德十三年(1518),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官至四品。 正德十六年(1521),何景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6天后病故,年仅39岁。 明代盛行台阁体,讲究粉饰太平、华贵等,注重形式。盛行八股文。何景明中进士之后,也当时的李梦阳、康海、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倡导文学复古。当时合称"明代前七子"。其主要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 何李的复古运动使中国文风在明代中期为之一大变。 当时这些人拼命地学习唐诗,亦步亦趋,后来何景明发现这又将诗歌创作带到了死地,没有创新。所以何景明在回到信阳时,接解到民间文学、诗歌,发现真正的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是有韵味的诗歌。所以认为老杜的诗没有韵味,反而不如初唐四杰的好。反对模仿,要求独创。并批评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激怒了李梦阳,两人从此反目。 何景明在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耳闻目睹到学政的弊病很多,就认真加以整顿。他专教学生“经术世务”,并把省内优秀生员选拔到正学书院学习,亲自为他们讲解经史,同时又建立了一套严格规章制度。经过一番整顿,文风大有好转。 何景明著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校汉魏诗》14卷、《何景明诗集》26卷、《雍大记》30卷、《大复集》38卷、《谢礼直节本》、及《何子杂言》、《学约》等十多种。所著多收录《四库全书》,经译为多国外文。 何景明一生为人耿直,凡是权贵不交,宦官不交。有时权贵请他,没法拒绝,就自带马桶,座在桶上吃饭。 在陕西时,只要见着权贵的家属为非作歹,抓住就打。从任上病归时,只有白银30两。 何景明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在就任陕西还里时,当他看到宦官刘瑾擅权、贪赃枉法时,敢于直言纳柬,上书吏部部尚书,劝其秉政毋挠。 当文坛挚友李梦阳受迫害关到江西牢狱时,人人自危,惟何景明上书吏部为之奔呼。并在《应诏陈言治安疏》里,揭露皇帝存在的四个错误: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 代表作品: 河水曲 河水何溅溅,暮采河边兰。君随河水去,我独立河干。 吹笙 寂寂花宫月,何人吹玉笙。响从银汉落,清遏彩云行。 夜静疑天籁,更深入梵声。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 送杜司训之蓝田 少陵诗卷名山水,王氏丹青老岁华。 胜地常令一怅望,儒冠今喜慰生涯。 青毡不愧商岩草,白发何愁杜曲花。 秦岭终南得见否,宦游吾已倦尘沙。 远游篇送杨中舍承家云南省墓 君不见昆明池,去京一万里。 山盘海曲在天上,日转星旋罗地底。 生神发秀千百年,太宰源流自兹始。 七岁辞家朝帝京,登台践斗荣身名。 水木更起丘原情,请帝帝遣中书行。 中书此行天子重,赤车驷马都人送。 岳楼昼锦湖光开,京口春帆江色动。 潇湘鼋鼍经水国,衡巫瘴疠云来黑。 铜柱标南问南纪,锦官城西指西域。 挥毫凭轼惊蛮夷,却似太宰中书时。 相如使蜀人同羡,迁史浮湘志自奇。 忆昔滇中为使者,黔公宴我滇山下。 酒罢曾弯壮士弓,赋成尚倚将军马。 今日看君万里归,山川草木倍光辉。 公卿礼数古来少,父子声名天下稀。 五华冈头日朝放,点苍山北云如障。 远游可乐须皂还,帝里亲闱两相望。 赠子言 张生神骏骨,一蹶在衢路。虽有万里才,未蒙千金顾。 腰佩白玉环,手掷金声赋。堂堂烈士身,勿为名所误。 寄胡宗器悼内 玉箫不听凤凰鸣,银汉愁看织女星。 永夜机中悲蟋蟀,十年窗下拾流萤。 白头司马空多恨,清泪安仁更苦形。 见说生儿是奇器,他年应慰九泉灵。 九日同诸友登贤隐山五首 其二 古寺来游日,高秋云物清。 楼台芇里目,时序百年情。 野树斜侵郭,河流曲抱城。 明年当此际,谁与共题名。 十五夜高铁溪同沈清溪赵雪舟马百愚过敝居对月 端居抚盛节,眷兹金素中。上客弭飞盖,惠然慰幽衷。 圆景舒东隅,忽复周层空。重轮烂五色,缤纷结文虹。 流辉接瑶席,绛气郁以葱。众宾侈佳玩,联篇挹华风。 情好在明月,安问膳靡丰。弦望有恒度,明阴变无穷。 人生非比翼,岂得常相同。所愿御此觞,聊以娱夜终。 暮春 城边杨柳飞白花,河上春风吹暮沙。 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人情翻覆似波浪,世态变化如云霞。 驷马高车有忧患,只须料理东门瓜。 乞巧行 鹊桥崔巍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 岳阳女儿迎七夕,乞巧楼高高百尺。 华灯明月光窈窕,结綵蟠花绮罗绕。 富家女儿恃娇小,年年乞巧不得巧。 贫家女巧世所稀,只为他人缝嫁衣。 须臾露湿金剪刀,只星渐没河渐高。 人间天上两迢遥,步袜仙裙空寂寥。 君不见古来巧拙何足语,岁岁楼前竞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