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吹树吟 于 2019-8-10 17:07 编辑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神秘的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省会贵阳市200多公里。它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现共居住1300多户,6000余人,苗族人口占总人数99.5%,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五次大迁徙的聚居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独有、世界独存的苗族最大的聚居地。
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也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它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现在业已汉化都能说汉语,但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必须用苗名。苗寨的历史是一部颇为悲壮的大历史。
甫进得寨门,涌入眼帘的就是苗寨歌舞和苗寨敬酒。最令我感动的是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70 多岁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等),他们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啊!女人们唱歌,男人们则表演铜鼓舞、吹奏方祥的高排芦笙、跳反排的木鼓舞等。
值得一提的是敬酒,只见十二排桌子一字排开,每一道酒有不同寓意,分别是“恭喜”、“勇敢”、“理性”、“勤奋”等,男女老少用小的牛角杯子舀酒出来请你喝,你能喝下牛角杯就送给你啦。看到一位男士脸红着脖子上挂着十几个杯子,应该是喝了十二道酒吧?!我带的六岁小朋友一口气喝了二杯“勇敢”酒,自此后好像再没有哭过!
苗族人喜欢穿当地色彩华丽的苗族服饰,女人们更是喜欢在盘起的头发额头处戴一朵大花,即便不穿苗服,即便是做老板娘,那朵花也是一定要戴的,煞是有趣!他们喜欢表演歌舞,在街道上和用餐随处都有表演。演跳时,无论什么胖瘦美丑,哪怕就是嘴里哼哼着,轻轻地扭动着身子,也是美得别有风韵哈!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进入21世纪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乃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十几个寨子现已合并,并开办运作了“苗寨旅游发展股份公司”,寨民们的生活应该也是富足的。
我也喝过两次酒,一次是入寨门时,二是表演歌舞时演员来敬的,那么多人选我,莫非是因那天我穿了一件仿苗的蜡染衬衫?
不少青年人在那儿创业,开餐馆、酒吧等,看这位卖冰棍的也有创意吧?
我住的房子也是一位文艺青年经营的,房间里很多书,翻了一本林语堂的散文来看。伴着这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也算是惬意了一把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