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自传人生路 绮丽还登亮宝楼
每个人在自己生活或者工作的舞台上,都具有其角色的多面性。比如在自己家中,既是父母的儿女也是儿女的父母。比如在工作岗位,既可能是被领导者也可能是领导者。 人生如戏,但这是一场无法排练、不能重演的人生大戏。角色可能不断改变,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与其生活背景、个人修养及文化品位,是具有重要关系的! 那么,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郑欣淼先生,他是如何扮演自己角色的呢? 《郑欣淼诗词选》一共选录作品423首。根据其主要的人生历史时期,全部作品首先类分为七卷,即《卷一·雪泥集》《卷二·陟高集》《卷三·红楼集》《卷四·紫垣集(上)》《卷五·紫垣集(下)》《卷六·海山集(上)》《卷七·海山集(下)》。然后,作者又二次递进,对作品按时间顺序胪列。我们仅从这些卷名即可判断:这不就是一部诗意化的人生自传吗?我们认为:作者在其数十年的人生舞台上,起码扮演了三个主要方面的角色。 故乡之子:对故乡和父母亲的真爱
作者出生于陕西澄城。故乡的平原上,播种了作者太多的忆念;故乡的河流中,浸润了作者少年的真情。例如《忆江南· 澄城杂咏 》,以五首组词的方式集中素描了故乡的“尧头窑”“刺绣”“老粗布”“水盆羊肉”“花馍”等艺术形象。“其三”对故乡“老粗布”的描写是这样:“澄城好,机杼老青娥。粗布无华田亩梦,条纹有序母亲歌,月夜一梭梭。”寥寥数语,将“老粗布”与乡野、与母亲、与月夜的相互联系表现得清晰明了、简洁形象。我们判断:这些描写,多是历史上第一次以诗的形式表现澄城的地方特色,具有对于当地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化传承的文学价值! 1996年12月,作者在京西某医院疗治目疾,“辄思往事,颇有感触,拟就小诗若干,缕述前尘”。他在组诗《杂感十首》的第一首,就写到了自己原来老家的出生之地:“沉沉小院向南开,覆地繁阴有老槐……闻道故园貌非旧,此心忆往尚如孩。”故园的方位、环境、风物、氛围,以及一颗少年童心,均已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陕西渭南是作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之一,当然在其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渭南行记·八首》,是作者倾注了更多真情的一组作品。如对于渭南“老腔”的描写:“秦人尚武烈,秦声自赳赳。若论雄壮者,无出老腔右。开腔全身力,其声屋瓦透。弹拉逐兴高,板凳挥在手。但到动情处,忽作狮子吼。帮腔拉坡声,起伏又悠久。酣畅淋漓际,满台风雷走。”(其三《老腔》)读此诗句,笔者不禁想河南文艺出版社历尽十年时间打造出版的11卷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其中对于三秦之地剽悍民风的描写,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对于“老腔”的描写,尤其使人感受到老腔那粗声大嗓、铁板铜琶、英武豪迈的地方艺术特色。而《其八·祭扫》中的有关描写,则是作者对其父母深切情感的特殊表达: 父母是桑梓,人去枝叶萎。父母是春晖,人去日月晦。悠悠父母心,我老渐体味。亦为届老境,尤觉孝心贵。重泉当平安,更知东流水。墓园残雪在,迎春已孕蕾。
《 诗·小雅·小弁》有句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唐代诗人孟郊有句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在此处的诗句,分别化用了《诗经》与孟郊的诗意。“父母是桑梓,人去枝叶萎”:既然父母是为孩子们遮风避雨的大树,那么父母的不在就代表了大树枝叶的枯萎;“父母是春晖,人去日月晦”:既然父母是孩子们心中不可替代的春晖,那么父母的不在就代表着日月的隐晦——简洁而深刻,言浅而情真,生动而形象,显出诗人尤为高超的艺术技巧。又如《清平乐·母亲八十寿诞》《母亲逝世三周年述哀并序·四首》以及《父亲逝世百日纪念》等,同样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对父母的爱心真情。 诗歌之心:对诗词及新时代的挚爱
2010年6月,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先生,当选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从1965年就开始诗词创作的郑欣淼先生,终于又站在他诗意人生的另一个巅峰之上。如果说故宫属于其工作专爱的话,那么诗词就是他的文学挚爱。在其一组五首的《出席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感赋》中,郑会长发自内心的诗句,既是他对时下诗词现状的思考,也是他对中华诗词未来的期许,以及对自己情怀与担当的表达:“江山已待掣鲸手,时世方期倚马才……悠绵文脉今赓续,欣看神州竞放怀。”“忝移前座惭惶甚,诗运中兴何敢辞。” 2014年2月,《诗词月刊》出刊100期之际,郑会长应邀赋诗4首为贺。如他在“其二”中所写:“丈夫辄有不平鸣,秋草春花各触情。千古今犹诵三别,杜陵念念在苍生。”杜陵,就是我国诗歌史上唯一的诗圣杜甫。2013年第一期《中华诗词》,发表了郑会长的专题文章《永远的杜甫》:“杜甫始终以人生与社会为关注的对象,把安邦济民视为自己的使命,采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他著名的“三吏三别”,“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社会的动乱以及民间的痛苦和不幸,使这些作品具有了‘诗史’的意义”。“杜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楷模,在他的身上,凝聚和发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不过,而今的社会毕竟已经不是杜甫生活的当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才能指导当下诗人与时俱进地创作诗词呢?郑会长在《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马凯同志以七律为贺,谨步韵奉和》一律中写道:
但有东风总未迟,不凋松柏喜抽枝。 岳灵六合犹弥漫,吟魄千年自骛驰。 国步殷殷寥廓梦,民情念念郁沉诗。 而今更待生花笔,秋菊春兰俱得时。
“而今更待生花笔,秋菊春兰俱得时。”这不仅仅是郑会长对于自己诗词创作的期许,更是对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艺术要求!“九州生气凤凰笔,千古文心瑰玮词。”面对如火如荼的新时代,郑会长多年之前就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发出了号召(《出席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感赋》。 2015年第四届中华诗词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马凯同志填词一阕《钗头凤》致贺曰: 霓装袖,丝竹奏。泪盈潮涌心扉叩。格工对,律谐配。落寥寥笔,尽收霞蔚。美!美!美! 诗良友,词醇酒。万年难断香传口。真为贵,魂融内。敲平平仄,无穷滋味。醉!醉!醉! 读到马凯副总理的这首词,郑会长随即以一阕《钗头凤·敬和马凯同志》相和:: 舒吟袖,黄钟奏,雅风绵远心声叩。千岩对,群芳配,焕然诗国,老枝丰蔚。美!美!美! 平生友,酴醾酒,梦寻清韵烟村口。真情贵,衷肠内,百般思缕,几番回味。醉!醉!醉! 笔者愚钝,忽然忆起自己也曾凑填一首同韵同调的《钗头凤·敬步马凯、郑欣淼吟长元玉》: 清风袖,高歌奏。倩谁可把心门叩?仪仗对,深情配。苍穹旭日,云蒸霞蔚。美!美!美! 韵之友,杯中酒。好诗快炙黎元口。民为贵,九州内。韵敲平仄,细调真味。醉!醉!醉!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有句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马凯副总理和郑欣淼会长,都是我们平日里“每依北斗望京华”之际肃然仰望的诗坛领袖与当代大家。在对《郑欣淼诗词选》的品鉴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雅正慈祥、学富五车、品行高洁的当代鸿儒形象。笔者今日有幸忝附骥尾,是想借此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向郑会长及各位诗词方家诚心请教啦!
2019年6月10日 于中州知时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