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们看到,《子衡诗论选(续)》里的5篇自序文章,吴老师都是从自身出发,一步步走出去,由近及远,由自己到他人,由家到国,由眼下到时代……这就告诉我们,诗词写作是个人的事,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也告诉我们,诗词里的“我”,是我,也不仅仅是我。 让我们听吴光权老师说: “诗”有历史的厚重,“梦”有时代的呼唤;“诗”是梦的境界,“梦”是诗的灵魂。所以诗也好梦也好,全都浸透了时代前进的节拍,浸透了伟大民族的自豪精神,浸透了十三亿人民的心声。 ——《入梦集》自序 逐梦的时代,给了我幸福耋年;诗国的情怀,给了我诗意的人生。这是我诗词之大幸,是我人生的大幸,更是我《入梦集》“入梦”的大幸。诗之“入梦”与梦之“入诗”,就是这样地交织着,而诗意的人生与幸福的耋年也就这样地延伸着,于是我这《入梦集》之“续”也就自然地应运而生了。 ——《入梦集(续)》自序 由“不了”而“入梦”,又由“入梦”而“诗梦”,这是“老”的“递进”和“不老”…… ——《诗梦集》自序 从实际操作看,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一点一横一笔笔挥写出来的,是作者一个人的用心之作,别人不能代替,别人也代替不了。但是,如果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读者看到的只是作者一个人,哪怕是真实的作者本人,那么,这样的作者也如一个人不如一粒尘埃那样,也只能是十分渺小的。 那么,诗人怎样才能跳出渺小的处境里?这个问题,俄国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早就明确指出,诗人不因为他自己的诗作变得伟大,只能因为他在诗里融入了民族的苦难和喜悦才会变得伟大。 吴老师的“自序”,也向我们叙说了一个诗词作者应当如何摆正自己,如何超越自己,如何做一个诗爱者,如何对待自己的诗词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