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0-19 18:35 编辑
我们创作律诗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通过吟唱和朗诵体会到汉字的独特魅力----韵律美。体现他的韵律美的关键主要是体现在平仄变换有序上,而不是在于他原始所对应的古音上。如果连读都不能读,那还要创作律诗干什么?当摆设吗?
在平水韵诞生的时候大宋的国都早已南迁,南方的语言环境和唐朝时期的长安早就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形下他为什么还要专为唐代律诗量体定做一套平水韵呢?这就说明平仄变换才是律诗的重点,而不是要追究唐代律诗诞生时候的具体是如何发音的。
《切韵》中每个字的上切字和下切字都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的“本字”发音也可以随之变化。既然《切韵》是这样来标注读音,就说明《切韵》编撰的初衷是允许有这种发音变化的。
《切韵》和《广韵》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根据上切音和下切音读出音来,怎么能说读不出声音呢?既然能读出声音来,那么依据他所诞生的平水韵就也同样可以读出声音来。
《切韵》在宋代发音有所变化,在元明清时期都同样会有所变化,越是接近唐代,他的发音变化就越小,反之就越大。直至今天,他的平仄还大致与今声相符。我们只需把他平仄与今声不符的字挑出来,加注一个多音字的标注就可实现用今声来朗读用平水韵创作出来的律诗平仄与律诗要求完全相符。这样,我们当代律诗同古代律诗的韵部还仍是完全一致的,何必要大动手术去创立新韵呢?
基于上述观点,现在新旧韵并行也应只是权宜之计,具体如何变革还望诗词界同仁再去详研。如观的个人意见是要尽量照顾到传承,平水韵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复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