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8-10-30 17:57 编辑
天台仙子送刘阮还家(其二) 懒作神仙婿,商量欲转家。 郎心多世故,洞口即天涯。 春好留难住,云深去莫差。 御风还梓里,流水送桃花。 携手离情诉,回头别路赊。 可添惟岁月,相赠祇烟霞。 犬吠泉声乱,桥通石径斜。 再寻苔迹到,长与饭胡麻。 古代科举考试,特别是殿试,也就是恩科考试,由皇帝或皇帝信任的大臣(礼部主持考试的人)出题。试题一般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考策论,一部分考诗文。诗文部分通常是以古代历史或传说典故为命题范畴,有的有限韵,有的不限韵,要求参加考试的举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首诗,通常要求排律。出什么题目是有讲究的,往往隐含一定的思想,举子若能体现正统的思想,且诗文成就突出才能中榜。若诗文好,但不能体现符合统治阶级“匡扶社稷”的正统思想也不可能中榜。 以东汉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遇仙女为题,到底要体现什么正统思想呢?其实很简单,求仙视为出世求道,也就与入世的思想相反,其根源在于道家与儒家思想的矛盾对撞。很显然,封建统治阶级当然提倡儒家正统思想,对道家思想虽没有极力打击,但并不一定提倡,因为道家思想于江山社稷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刘阮二人最终离开天台山而返归人间,也就是说最终选择儒家入世的道路。神仙世界虽好,但毕竟只是个人的快活,对于家国社稷没什么作用。若举子只写刘阮二人在天台山享受温柔的逍遥的神仙生活,即便诗写得再好,也不可能中榜。 “懒作神仙婿,商量欲转家”句以刘阮二人的口吻来说,大意是说,我们不想再做神仙的女婿了,打算要返回人间的家。这个“家”狭义上是指自己原来的小家,广义上是指人间天下的大家。 “郎心多世故,洞口即天涯”句转化角度,以天台仙子的口吻来说,仙子对刘阮二人的心事了解,但是对他们也有埋怨,责怪二人心思能在人世间,“多世故”不是说二人通达人世道理,而是说二人对尘世间情谊更深,“故”是缘故之意。于是仙子对二人说,你们考虑好来,一旦离开仙洞,彼此的缘分就断了,从此天涯海角永不相见,隐含着希望二人留下。 “春好留难住,云深去莫差”,在一番商量之后,刘阮二人还是决定离开,即便天台山的春色再好也难以留住二人,“春色”隐含仙子美好的神仙世界,也是说仙子的美色就像春天一样美。既然决定了就尽管离去,不要耽留,不要迟疑,云海深山,路途艰难,不要走岔了路。仙子纵有不舍,也只得同意二人的请求,并且叮嘱告诫二人一路平安。如此通情达理的女子,人间是没有了! “御风还梓里,流水送桃花”句是写送行路上的景色。仙子御风送情人回归故里,一路上桃花流水美不胜收,但是刘阮二人已经不留恋了。“流水送桃花”句让人想到《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园世界。此句还隐含“桃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意思。写得非常委婉含蓄,隐义丰富。所谓“一字见风流”也,妙哉! “携手离情诉,回头别路赊。可添惟岁月,相赠祇烟霞”,两对人携手互诉离别情感,千言万语道不尽,终究还是要离开。二人离开后,时不时还回头远望,饱含不舍之情。“赊”是长、远之意。越走越远,真是一步三回头。后两句是转写仙子的怅然若失之态,仙子想到情人今后的旷日持久的思念之情是多么令人难熬,但是能送给情人什么呢?恐怕只有天台上的烟霞了。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说,今后能安慰自己的恐怕只有天台山的烟霞相伴了。显然,仙子在诗人笔下也有孤独寂寞之情,并不是逍遥自在。可见,诗作中的仙子已经沾染了人间女子的凡尘俗念,已经不是纯粹的神仙了。诗人这样构思无非说想通过淡化仙子的神秘色彩,让仙子与人世女子有了相同之处,儒士精神世界的女子仍旧是在人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化外仙女。 “犬吠泉声乱,桥通石径斜。再寻苔迹到,长与饭胡麻”这几句设想刘阮二人回到人间,回到“梓里”的生活情况。前两句是典型的乡村风貌,犬吠、泉流、小桥、石径,二人一路走一路看,逢人就问,终于找到原来的家,“再寻苔迹到”,家已经残破不堪了,毕竟已经几百年了。其中感慨自不需多说,物是人非,还能说什么呢?今后漫长的岁月里,只能独自品尝人世生活的艰难与酸苦。“长与饭胡麻”虽有凄凉悲辛之感,但毕竟是真实的人间,粗茶淡饭也得过,神仙世界毕竟是虚幻的。结尾引人深思,诗人之意深幽隐晦,余味无穷,让人读后百感交集。 诗人构思刘阮二人在神仙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最终选择回到人间,其隐含的意思不言而喻。 我不知道此作的诗人名字,凭此两首作品所能体现的思想和诗文造诣,作为试贴诗,参加科考的两位举子应该会中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