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押韵是落后于唐代的时代语音的
杜 甫: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广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以上是唐代两个名人的诗,杜甫押平水韵十灰,李商隐押十三元。按《切韵》,《哀》、《来》、《台》为“十六咍”,“回”、“杯”为“十五灰”。 李商隐押平水韵十三元,按《切韵》,“冤”、“ 翻”为二十二元,“阍”、“ 魂”、“ 门”为二十三魂。 在唐近体诗以四声为本的《切韵》里,它们本来是两个韵部,从以后的时音变化一直到今天,它们都是两个韵,唐人为什么偏要扯到一起押呢?谁主张的呢?有人猜测,是唐考官许敬宗“奏合而用之”形成的。那么,许敬宗又是依据什么“奏合”的呢?我们只能从永明体诗的用韵来分析,许敬宗的“奏合”就是永明体的用韵。 沈约: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
表闾钦逸轨。轼墓礼真魂。
化涂终眇默。神理暧犹存。
尘经未辍幌。高衡已委门。
日芜子云舍,徒望董生园。
华阴无遗布。楚席有灵樽。
玄泉倘能慰。长夜且勿论。 何逊:咏早梅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永明体诗就是把元、门,为一韵,开、杯为一韵的。永明体诗用的是当时的江东语音韵。可见唐近体诗当时的四声声调用《切韵》,而押韵则是用早于唐两百多年前的江东韵。陆法言在《切韵》序中明确说:“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指出江东韵早已不适合时代语音,可唐人考官许敬宗等处于科考的方便,仍向皇帝“奏合而用之”了;加之近体诗在唐宋六百年间的影响,其用韵又被宋末元初多人以106部的“平水韵”固定下来,于是这“平水韵”就成了根深缔固的“唐韵诗”了! 通过唐近体诗的实际看,平仄是死的,不可变的;而押韵则是活的,可变的。切韵之后,有词韵,词韵的平仄仍是切韵平仄,只是将变化了的部份加以注明,如入作平,入作上,入作去,但都是以切韵四声为基础的。中原音韵也同样,入派平声,入派上去,入派去声,是以切韵四声为基础的。词按宋时音押韵,曲按金元音押韵。唯独唐不按唐时音押韵而是按早于唐二百年多年的永明体诗押江东韵,可见唐近体的平仄声调与押韵声调是分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体诗的实际是“平仄从严,押韵从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