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的近体诗为沈宋定型说是没有根据的
《唐书》记载沈佺期、宋之问主张的一种诗体为“约句准篇,迴忌声病”,即提倡永明体的一种:句为五言,篇为八句。句讲四声,句间粘对。提倡而已,并非将近体诗定型为唯一的格式。排律不准篇,折腰不粘句,这在沈、宋自己的诗中也是多的。 其次是押韵。沈宋二人的押韵倒是和永明体的押韵绝对一样,即当时的江东韵。可见当时的考官许敬宗等的“奏合而用之”,是有其具体的韵表的。 至于七言近体诗的形成,只是当时人们喜不喜欢的问题,而不是创作有多难的问题。会五言自然就会七言,唐人的脑子不至于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都要格外去“众多诗人集体创造!”七言的推广倒是与武则天的个人愛好分不开的,这可能与女人喜欢繁琐细腻有关,七言更有利于装进更多的内容。 而官方的试帖诗则不论是否相粘,是否八句,句间相粘与否由人自定,准篇与否因时而定,并没有什么永久的定型。既然科考都无定型,那么民间就更不可能定型,只是人们爱好平仄相间,句间粘对,准篇八句因而形成趋势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