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南风 于 2014-9-2 08:53 编辑
中秋心月
月满中秋,丹桂飘香,正是心月初上之时。现实里,中秋是一种传统和庆贺时节。人们庆贺中秋,趁着云稀雾少,月光皎洁,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话月,中秋祭月,中秋赏月,渐入佳境。而心头里,中秋则是一种文化和阅历的沉淀。自古流传《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玄宗漫游月宫》等民间传说,演变着中秋习俗的人文色彩。传承着这种文化,自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我们过起了“八月节”。孩提的节日是美妙、激动的,望着、拆开纸包的月饼,大饱眼福、口福。成年以后的“八月节”,打上自己成为文化人的烙印,改口称之为“仲秋节”,把吃月饼和中秋赏月联系到一块,浮想联翩着古人的中秋诗话。诸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绝唱诗句,总是赏心悦目,低吟心头。而如今,人到中年,早没了孩提时代的美妙、激动和成年时代的雅兴、赏玩,在淡化了中秋佳节的过往中,在心地的上空,悄悄地爬上了一轮“中秋心月”。心月,是应时的,标注了中年的时节;心月,是写意的,描绘着圆满的情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长者,随着岁月时光自然流逝;亲者,随着地域变迁形成阻隔。大家庭分化,小家庭建立,正如这月圆时分,有过遗憾,中秋月圆人不圆。孩提、成年时固有的大家庭团圆已经缺损,那种汇聚浓浓的亲情,父母双全、兄弟秭妹共吃纸包月饼的年代,每每人去物非,不再回头。焕发成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演化为新的人间美满和花好月圆。古云,人到中年万事休;今云,人到中年万事忙。这正如心月,在现在人的心地里骤然升腾,把休了的事情忙起来,把歇了的心情动起来,把缺了的月亮圆起来,把人生的愿望满起来。渴求着:人到中年万事圆?这就是心月,它不仅涵盖了希冀家人团圆的渴望,而且超越这个渴望,期待着人类的自身圆满和人间万象的更新。把渴望扩大到包括身心健康、事业发达、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和孩子有望、学业有成等各个方面的圆满上。孩子是家庭的新月,父母的心月随着孩子的新月圆满而圆满。每到中秋佳节,仿佛时光轮回,孩子传承我们孩提时代经历的节日梦想,继续赏月、话月、吃月饼,祝福团圆。并引起我们对孩提时代的“八月节”的回望。在回望中,又把“中秋心月”升腾到心地的高空,在写意的神话中,去实现家庭的梦想和人间寄托,是那般地神情凝重,呼唤圆满,梦幻想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万种心绪归集在一起,是一种相思,一种离愁,一种圆满的追求。尽管人生总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常会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感慨,但人间的圆满、世事的追求,却正如这轮“中秋心月”,皎洁明亮,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神,在今日今夜的金秋佳节,悄然地,横亘在心灵的长河间,又一次涨得很满很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