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2

学赋斟要(2)

[复制链接]

2436

主题

3万

回帖

1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8838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1-1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1-18 19:40 编辑

学赋斟要(2)(2013-11-15 09:10:31)

三余草堂/文

赋的用韵

赋是韵文的一种,其押韵与诗歌有相同之处。

赋要换韵,由于篇幅较长一韵到底的赋很少。赋的换韵,一般与段落内容相一致,没有跨段相押的。换韵的地方在内容方面也有转变。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都是一韵到底,换韵就是另一段落。直到宋代的文赋及后,莫不如是。

赋的押韵有句句押,有隔句押,隔句押是最常见的方法。这与《诗》《骚》的押韵方法相同。但古赋和文赋常夹有散句,押不押则比较自由。这是赋体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多表现。

有的韵脚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虚词,往往在虚词的前面押韵。这是继承了诗骚的传统。这种押韵方式古赋和文赋用得较多。韵脚以不重复为原则,没有同字重押的,同字同词不同韵,也要慎用,保持距离。这个规矩诗词通用。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

賦与骈文

骈文就是骈体文,两马并驾一车叫骈,这里是比喻,就是文章构成基本上是俪辞偶句,两两相对,这种形式除了文风和社会原因外,也与汉字的特点相关联,单音独体的方块汉字,一字一音,一音一意,这就给‘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的骈文,造成特别有利的条件。

骈文在语言形式方面主要是对仗、声律、用典和藻饰。骈文在句式方面一般是骈四俪六,也就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后人所谓‘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就是这种句式的说明。骈文在晚唐就称为‘四六’。李商隐有文集就称《樊南四六甲乙集》。早期骈文句式尚无限制,齐梁后形成四六,到唐宋就定格化了。依据对仗的要求,‘四六’的基本结构是;四四(四字对四字),六六(六字对六字),四四四四(上四下四对上四下四),四六四六(上四下六对上四下六),六四六四(上六下四对上六下四)骈文不仅要求句法结构、词性相对,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的复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介词对连词、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一般是异字相对,连词、介词是同字相对。做的骈四俪六,而且要求分别事类,对仗工整,也就是对对。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对仗有几种常见的分类。分别是工对,宽对,串对,借对,无情对,当句自对。

      A、工对:句型结构一致,词性相对的对仗,就是工对。

  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对青山)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涓涓对细细)
  B、宽对:和工对相比较为宽松的对仗,对仗不严格、不工整的对子。是一种基本做到对仗的形式,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对仗。
  如:三山半落九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九天外对白鹭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对黄鹂,词与词组对,春对好,名词与形容词对)
 C、串对,就是流水对。是将一个意思分成上下联来表述,内容连贯,语气衔接。上联和下联若单独考虑没有独立意义、在语法关系上,上下联分别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在逻辑上,上下联联合起来,形成对仗,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目的等关系。
  如:心如明镜何须拭,身似流云自在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当句自对:即出句与对句本句内还有另有对仗的对子。只是相对的词有时字数相等,有时不等而已。如果上联采用了当句自对,下联对仗可以适当放宽。
  如: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E、借对,这个又叫假对。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字义的。
  如:酒债寻常何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其中,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此视为数量词,用来对七十。
  又如: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真山民《咏杜鹃》这里的白,是辩白的意思,而红却是本意,红色的意思。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用竹叶青酒中的竹叶,对对句的菊花。
 另一种是借字音的。
  如: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庐山》以楠谐男,儿子的意思,对出句的母字。
  又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见寻》以杨谐羊,对出句鸡。
  再如: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送穆谕德》以皇谐黄,对对句白。
 F、无情对是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无情对必须有三个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如:
  上联:雄黄酒
  下联:牡丹烟
  又如:
  上联:五月黄梅天
  下联:三星白兰地。
 还有一种对联也比较有意思,叫回文联。这样的联正读倒读都可以成为一联。
  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又如:
  老树枯枝悬月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些都是回文联。

      骈文的对仗和诗词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词类相对,同类词相对是工对。同义词相对在骈文中也不少。出句与对句完全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是诗文家的大忌。同时也要避免同字相对,善于运用对仗,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太拘泥了,又会束缚思想,影响内容的表达。

声律是与对仗紧密相关的,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有平仄相对。以四六四六为例,四字句,一般是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仄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平平。声律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其他类推。四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二二;六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二下四,还有

一字句,虚词;‘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有些是动词,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

二字句,平仄、平平,或叠用。

三字句,一般用五律、七律的尾三字,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有仄仄仄,仄平仄两式。

五字句,就是普通五言律诗的律句。一般是上二下三,也有上一下四的。

七字句,就是普通七言律诗的律句,其节奏有上四下三,上三下四。

八字句。往往有两句复合而成,一般是上三下五,上一下七。

九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六下三,上三下六,上四下五。

十字句,一般不多见,句法是上三下七。

十一字句,句法一般是上六下五,上四下七。其原理与律诗相同。骈文的声律形成于梁陈,到唐定型。

用典和藻饰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正今者也。”这说明用典的目的是援古以正今,本是修辞的一种,可骈文为了委婉、含蓄、博雅,就大量用典,成为骈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为了适合骈俪对偶的需要,骈文用典讲究剪裁、融化,因此看不出典故的原貌。不熟悉者,就读不懂他。

藻饰,是骈文的又一特点。所谓藻饰,就是把辞藻修饰得很华丽,妍丽,因此多用风花雪月、美色金玉、丽人香草、珍禽异兽妍丽辞藻:“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隋初李谔上书请革正文体说)往往少实感而流于浮艳。由此骈文是特别注重形式美的文体。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典雅、辞藻华丽。但过于追求形式,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过多的用典,冗繁累赘,丽靡过甚,又与情理相悖,因此四六文不及骈散相间显得活泼灵动。


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其用韵规则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押韵结构稳定:赋的押韵结构主要分为对仗、夹句和回文三种形式。其中,对仗又分为平仄对仗和通用对仗。平仄对仗指的是以平声和仄声的搭配为韵,这种对仗结构比较稳定,读起来也比较流畅。通用对仗则是以相近的音韵或者韵母为对仗,这种对仗结构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夹句则是指把两个句子中间的韵字接在一起,形成新的韵脚,这种形式常见于七言和律诗。
  • 押韵要清晰:赋的押韵要求读者能够清晰地听出押韵的音韵。如果押韵不清晰或者模糊不清,就会影响整篇赋的气韵。

  • 围和节奏感。因此,赋的作者需要根据韵的规律,以清晰的音韵表现出赋诗的意境和情感。

  • 押韵要自然:赋的押韵要求自然流畅,不要显得生硬和勉强。如果为了押韵而强行凑字或者换用不合适的字词,就会显得不自然。赋的作者需要通过丰富的词汇和语言技巧,巧妙地运用押韵,让整个赋诗呈现出自然、优美的艺术效果。

  • 押韵要灵活:赋的押韵要求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固定的押韵形式。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意境,赋的作者可以适当地改变押韵的方式,让整个赋诗更加生动和丰富。

  • 用韵方式:各种体式的赋,用韵方式有同有异。汉代散体大赋和宋代文赋用韵宽松自由,韵位疏密和韵部转换皆无定式,行文中有很多无韵的散句。骈赋和律赋用韵整饬,通常偶句押韵,不断换韵。这些赋体中,律赋严格限韵,其他不限韵

  • 韵字使用:在用韵时,要注意韵字的使用。一般来说,韵字应该放在句子的末尾,并且在同一首赋中,同一个韵字不能重复使用。此外,还要注意韵字的平仄,尽量做到平仄相间,以增加音乐美感


综上所述,赋的用韵规则既注重形式的稳定性,又强调表达的自然性和灵活性。赋作者在创作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赋体和表达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押韵技巧,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转韵问题。

赋转韵较好。对于一篇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字的韵文来说,若通篇一韵,既不符合声气开合,抑扬顿挫的大原则,亦不能利用平仄不同的韵来调度文章气氛。所以从现存的古代赋作品来看,除一些短篇的小品赋外,大部分的古赋作品皆是一赋数韵。这一点在唐宋赋中最为明显。律赋在唐宋时期,虽短不过三百多字,但亦常勒八韵。若入场科考,所限之韵还常常是平仄交替的。虽非科考的律赋不一定要如此,但基本也是限韵不独于平或仄,总是有平韵亦有仄韵。这说明古人已充分认识到韵的平仄与文章的内在关系。
简单来说,平声韵舒缓一些,合适用在写景铺述与引申段;仄声韵亢扬一些,合适用在发慨与悲壮或是轩昂一些的段落。但这本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切忌生搬硬套。
古时一些旧塾对于这方面有这样的论述:“勒韵入赋,贵在情至而韵随。心润文墨,或缓或激,自契真妙……”此语的大致意思是说,分用平仄韵时,作者的心境应先沉潜在赋文中,用心去写赋,心自然能感受到作品中的舒缓激荡,这时,其韵也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若作律赋,在这时若能契合题韵,就算是人赋为一的境界。所以说若作律赋,其咀嚼题韵,破承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年李程作《日五色赋》,其破题的“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句,亦为其得中榜魁尽了大力。其实这个观点说白了,就是提倡万勿先韵而后文,应韵随情至而又契合声韵要求。
总的来说,赋与近体诗在这方面是大不同的。赋因为篇幅更长,所表现的内容要比诗更深更透,所铺陈与论述发慨的层次更加丰富,这就需要一些平仄不同的韵来调剂文章的阅读气氛。而通常近体诗(排律出外),重点在意象营造上,并且受限于4,8句的篇幅,故要求一韵到底。我曾见一些作惯了近体诗的朋友,初为赋时,常将作诗的习惯带入赋中,喜欢一韵押到底,直到词穷,甚至不惜重韵。这样作赋,颇有点儿费力不讨好的味道。并且这样作赋,亦难做到“或缓或激,自契真妙。”
重韵问题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骈律赋若韵字重复,都难算是“妙手”。就任何格律化或有格律化倾向的文体而言,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并且大众的审美观亦是建筑在这些要求之上的。这些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亦有一个发端到成熟再到变革的过程。至于变革,对于骈律赋而言,起码现在是个未知数。在这里我们抛开这些未知的东西,仅就成熟期而言。无可置疑,骈律赋的成熟期是在唐宋。而观唐宋的骈律赋作品,绝少出现韵字重复的现象。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同字同音者。而一些字同音异的,不在此论之列。当然,在文学领域,难有绝对的概念。若要找一些重韵的例子,亦可找到。但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作骈律赋时可以或者说提倡重韵的佐证。而以成熟期的骈律赋作品来看,绝大多数是不重韵的。于是,我们应可肯定——骈律赋提倡不重复韵字。
实这个是常识范畴的问题。其关键还是在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与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为自己的创作态度寻找借口,特别是不应去翻找一些只占极少数的例子,来证明这个借口。
用平韵与仄韵的区别。
单就用韵而言,赋受近体诗的影响很大。前面已经说过,骈律赋在押平声韵时,要求精严,与近体诗没有什么区别。而在押仄韵时,则相对宽松一些。在古人眼里,用仄韵已近同于古体诗,而古体诗无论是用韵或者平仄要求皆要比近体诗宽松许多,这些观点亦被直接带入赋中。不光作赋用仄韵时,常见较大范围的通用情况,基本与词韵相当。并且在用仄韵时,其两句间的脚句字平仄亦随之宽松。甚至连殿试的律赋亦有如此现象,如欧阳修的《藏珠于渊赋》,即有“谓非欲以自化,则争心之不起”句。而在用平声韵时,不仅音韵严格许多,连两句间的脚句字亦多不苟,基本是平韵对应的脚句字必是仄声。从这样的比较之中,我们亦可窥见一些古人作赋的用韵习惯。散﹑文体赋的用韵情况。
由于散体赋盛行在汉,虽重铺陈亦多有韵,但那时没有韵书,所以其用韵的细节问题实无法细考。而文体赋因秉古文“契要旨,重文心”,讲究的是倾泻文气,行势如龙。而在一些用韵与平仄方面的讲究,已退而次之。故要在文体赋的用韵上找出来比较明显的,特征来,已无必要。这里仅浅谈一些经过比较得来的简单的﹑不成规律的看法。
文体赋在用韵上更加接近词韵。对于重韵与换韵问题,亦无法度,皆随文而使。用韵有多有少,有通篇押韵者,亦有十数韵者。平仄骈对等等,亦非重点,皆为可论可不论。但因为各家的习惯与手段不同,亦有文体赋间杂骈句且工者,亦有不骈或用“古偶”似骈非骈手法的。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部分的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只韵的。虽然这个韵可以是诗韵,也可以是词韵。但平仄韵混用如“打油诗”的情况是绝少发生的。总之,文体赋在体式上比散体赋更难寻规律,是属于“变数”极大的文体。常人作寻常的文体赋容易,但要作上品的文体赋则极难。
骈文、骈律赋的句式运用及以句式调动文章气氛详探
待续。赋的用韵(二)
赋依词林正韵为佳
   既然赋是韵文,所以我们认为凡为赋,作者务必要注明该赋的用韵,以利于读者和行家辨别该赋是否韵律合格。当下赋通常用韵的有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但是平水韵中用韵的字少得多,徒增写作难度,而依中华词韵却容易使赋丧失一些古味;所以笔者认为赋以押词林正韵为最佳。
一:平水韵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北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到唐朝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著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定韵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二:词林正韵
这是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书分三卷,其中平、上、去三声共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共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
词林正韵,只有十九个韵部,而平水韵一百零六个韵部,显然词韵比平水韵宽泛得多,正因为如此,当下赋写得比较有灵气的辞赋家往往用词韵;所以笔者建议初学者用词韵。
三: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已经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中华新韵虽然容易掌握,但少了一些古味,笔者不提倡。
赋用韵的“四规则”和“四忌讳”
所谓入韵,是指在偶数句的句脚字上用韵字。韵有平声韵和仄声韵,古韵(词林正韵和平水韵)和新韵(中华正韵)之分。
无论是文赋、骈赋还是律赋在用韵上通常遵从“四规则”、规避“四忌讳”,只不过文赋比骈赋和律赋的用韵相对自由些罢了。下面结合当下著名辞赋作者重庆胡健先生的《周公归政成王赋》及网上押韵有问题的赋加以阐述。
《周公归政成王赋》
重庆胡健
北邙秋高,爽籁风送。成王登九重之堂,周公致万钧之政。礼仪恭谨,辞御坐而就班;袍笏整齐,归臣席而面圣。时也鸾凤栖原,麒麟降岭。海不扬其波涛,风皆播以雅颂。驱鸾驾而千蹄风生,出皇城而万户雷动。卜辞之谶兆吉祥,太庙之牺牲隆重。仰北面而山呼,撼中州而河涌。钺戈森耸,拱天子之威仪;钟鼓齐鸣,致下官之诚敬。壮矣赫矣!有以表王叔耿耿之风,有以表王朝泱泱之盛。
诸事未毕,群僚皆惊。皆云家国大事,万千百重。我等俱皆愚鲁,天下安可无卿。公乃正冠冕,披素诚:“方今君上,神武英明。膺天命之所属,应符箓之所征。卿等数朝元老,大国股肱。焚商纣于鹿台,绝殷代六百年之运;擒武庚于狼穴,纳东夷三千里之城。尽泣神之心血,夺盖世之勋功。且为侯为伯,固混一之王土;当尽忠尽义,效不二之孤忠。”
群僚诺唯,应声回荡:“虽同为臣,实有下上。聆教诲于朝夕,感声音之洪亮。吐哺握发,谦恭兮海岳胸襟;夜寐夙兴,俭朴而蚁蝼崇仰。加我以礼遇,辞松鹤以来归;弃我之瑕疵,指关山而直往。当践公之言,摹公之状。涂肝脑而一心,献精诚之万丈。”
成王揖而泣曰:“叔父半生倥偬,一力辛勤。昔辞宝位,今隐山林。猜忌弥坚素志,流言不改贞心。虽邙郫不足以比义重,伊洛不足以比德深。今者礼乐协和,教化光于禹甸;典章明细,雅声颂于尧门。王畿有汤池之固,成周有经纬之分。叔父不私于紫殿,寡人何重乎黄金。愿共执鼎器之耳,何敢以杞梓为臣。”
公乃躬身跪伏,泣泪如雨:“曩昔周室初兴,遗孽谋逆。泰山有崩塌之虞,黄河有倒灌之虑。臣本庸愚,累逢知遇。殊担重任,临危事而忘身家;权领枢机,履薄冰而慎举止。欲解苍生倒悬之苦,争王室立锥之地。犹感不能顺天心,归民意。今天子青春鼎盛,必成大器。安敢怀不臣之心,负托孤之义。
且夫先世辗转,草创艰难。泣血于荆棘途上,栖身于虎豹穴边。当下山河略固,黎庶稍安。宜慎刑以施膏雨,力穑以丰井田。恤老弱,馈孤鳏;赈饥困,怜伤残。远宵人而屏酒色,禁奢汰而束游畋。吏弃系缧之用,民安击壤之闲。禹汤明德,名垂万古;桀纣失道,身不保全。无逸则运数旺,失德而皇统迁。老臣虽已骨衰,全心辅佐;天子终将名盛,大业绵延。夫如是,则无麦秀之歌,复哀我朝之年。”
语罢昂扬,四方倾瞩。东海滞凝,南山静肃。一论而启孔孟之思,一行而拓姬周之础。使周公殁于壮岁,则何以辨识明臣;使成王惑于流言,则不能成就圣主。是知日月循轨,盛衰有属。周室当兴,岂非天数。镌史册之有色,五百年自出圣人;挽狂澜于将倾,三王下谁称砥柱?
今也人非事远,烟覆草长。访风云之遗迹,见桃李之芬芳。拱木悠然,宿黄河之暮色;高功莫论,笼丹桂之馨香。山有灵而仰止,德铸史而昭彰。蹑圣人之足迹,伫盛世之高冈。噫嘻!流沙沧海,变替无常。唯周公之精神,贯终古而未央。
规则一:奇数句不用韵,偶数句才用韵。亦有连韵的情况,通常在起韵时用,但是不提倡;因为不在起韵的时候连韵,就犯了“八病说”(后面会阐述)。
我们以第一段为例子。先解决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北邙秋高,爽籁风送。”从赋的角度看,这里共两句话,“北邙秋高”为一句话,“爽籁风送”为另一句话;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只有句读,一个句读就代表一句。“送”、“政”、“圣”、“岭”、“颂”、“动”、“重”、“涌”、“敬”、“盛”分别为第2、4、8、10、12、14、16、18、22句偶数句的韵脚,而奇数句全不用韵。那么第6句的“班”字和第20句的“仪”字为什么不入韵呢?“礼仪恭谨,辞御坐而就班;袍笏整齐,归臣席而面圣。”“钺戈森耸,拱天子之威仪;钟鼓齐鸣,致下官之诚敬。”因为它们处在轻隔(四六句)中第二句的位置,这样不仅不能入韵(如果入韵的话,其下不能用逗号而改用句号。),而且其平仄必须和第四句韵脚的字相对。
    规则二:尽量提倡一个段落一个韵,也可以一段内转韵。如果同段内转韵要注意三点:宜其平声韵和仄声韵互转。同段转韵之前,要加上“乃观”“至若”等提引语。转韵前后内容要有所不同。不提倡一个韵到底,这样不仅难写,容易重韵;而且也不利开声气。
胡健先生的《周公归政成王赋》共八段,每段一个韵。
又譬如王棨《曲江池赋》“……固知轩后,徒游赤水之湄;何必穆王,远宴瑶台之上。复若九月新晴,西风满城。于时嫩菊金色,深泉镜清。浮北阙以光定,写南山而翠横。有日影云影,有凫声雁声。……”
从“上”字的仄声转韵到“城”字的平声韵,并且用“复若”提引语连接,表明内容不同;所以其转韵非常规范。
规则三:提倡无论是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都尽量做到句脚字平仄相对。
我们以第二段为例:“以诸事未毕,群僚皆惊。皆云家国大事,万千百重。我等俱皆愚鲁,天下安可无卿。公乃正冠冕,披素诚:“方今君上,神武英明。膺天命之所属,应符箓之所征。卿等数朝元老,大国股肱。焚商纣于鹿台,绝殷代六百年之运;擒武庚于狼穴,纳东夷三千里之城。尽泣神之心血,夺盖世之勋功。且为侯为伯,固混一之王土;当尽忠尽义,效不二之孤忠。”
“毕”和“惊”、“事”和“重”、“鲁”和“卿”、“冕”和“诚”、 “上”和“明”、“属”和“征”、“老”和“肱”、“运”和“城”、“血”和“功”、“土”和“忠”等字全部平仄相对,非常规范。
规则四:尽量莫犯“大小韵”之病。
两句之中,不得用与押韵字同一韵部的字;否则犯“大韵”之病。如“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韵脚字的“垆”同韵部,犯了大韵的毛病。两句之间除非是用叠韵字,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否则犯“小韵”之病。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一韵部,就犯了小韵之病。同时同韵字尽量避免在相邻较近的句子中使用。这样确实可以保证诵读更加顺畅与清爽。
分析张衡《归田赋》的用韵
归田赋(汉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61

主题

36万

回帖

9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督导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0977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2025-1-1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赋是韵文的一种,其押韵与诗歌有相同之处。  赋要换韵,由于篇幅较长一韵到底的赋很少。赋的换韵,一般与段落内容相一致,没有跨段相押的。换韵的地方在内容方面也有转变。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都是一韵到底,换韵就是另一段落。直到宋代的文赋及后,莫不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6

主题

3万

回帖

1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8838

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剑赋夫 发表于 2025-1-18 11:23
赋是韵文的一种,其押韵与诗歌有相同之处。  赋要换韵,由于篇幅较长一韵到底的赋很少。赋的换韵,一般与段 ...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