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1|回复: 3

吴然

[复制链接]

163

主题

619

回帖

3442

积分

首席版主

中华诗人名誉总编

Rank: 8Rank: 8

积分
3442
发表于 2014-6-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然,原名吴兴然。1945年生,云南宣威人。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和小学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春城晚报社高级编辑。编辑之余,多为少年儿童写作。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儿童文学《海花》。出版散文、儿童散文集《歌溪》、《风雨花集》、《珍珠雨》、《一碗水》、《我的小马》(台湾版)、《铁门与锁》等十多本。散文集《小鸟在歌唱》、《小霞客西南游》、《天使的花房》分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图书奖、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并有作品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项。作品选入《散文十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儿童文学卷》等100多种选本。其中,《新年礼物》、《珍珠泉》分别选入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七册,《我们的民族小学》、《珍珠泉》分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上、下册,《杨梅会》选入四年级下册;《走月亮》选入台湾省《国语实验教材》第12册。《新年礼物》选入韩国小学三年级中韩文语文对照读本、日本“公式化”中文教材。其他如《那只红嘴鸥》、《歌溪》、《一碗水》、《和花朵说悄悄话》、《小鸟和守林老人》、《过三苏祠》、《孔雀舞》等,亦选入教材同步的中小学新课标语文读本。

163

主题

619

回帖

3442

积分

首席版主

中华诗人名誉总编

Rank: 8Rank: 8

积分
3442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吹豆豉(外一篇)

云南/吴然

  来来回回,到过弥勒好多次,每次都带回一样东西:风吹豆豉。
  豆豉是民间平常的食品。云南的豆豉多了。有妥甸豆豉、易门豆豉、太和豆豉等,各有特点。我们老家滇东北的干豆豉、辣子豆豉,在火塘边烤黄了,掰成小块小块的,撒点盐巴,和着酸汤下包谷饭,不能说不是农家清贫生活中的享受。多少年了,对我来说,干豆豉的香味已经变得遥远。只是在尝到弥勒的风吹豆豉以后,那特殊的风味引起我对家乡口味的对比,才在绵绵乡情中怀想到干豆豉、辣子豆豉,想到那亲切温厚的辣香,怎样抚慰了我苦涩的童年。不过此刻,说的只是风吹豆豉。
  我不知道这风吹豆豉是否如一些朋友喜欢说的,也“积淀”了某种“文化”。不过,风吹豆豉看来似乎确实只能是弥勒这块土地的特产。黄豆是精选的,颗粒纯净。制作又是最地道的:蒸煮、发酵、配料,然后装罐渍腌。可是三个月后,打开陶罐,并无异香,但见一层薄薄的霉斑霜花。坏了吗?在倒掉几罐以后,有人觉得可惜,摊开在竹席上风干。结果,“霜花”自然是化尽了,而咸香、浅辣、微甜,则在风中细细飘散,独特诱人。“风吹豆豉”因此得名。曾说弥勒的风都是甜的,这风吹豆豉是最好的物证。弥勒出糖,出葡萄,是糖乡、葡萄酒乡。风吹豆豉的咸香、浅辣,特别是微甜,不正是弥勒甜风熏染的吗?如果你到过开着荞子花的阿细山寨,到过石头被太阳晒得发烫、远远地有一棵孤独的树、山坡上有一群羊的阿细山寨,或者你还有幸在阿细人的火塘边喝过茶、咂过烟,被阿细人邀请喝酒、吃肉,甚至和阿细人围着火堆“跳月”,那么你也许会在风吹豆豉里品尝到更多的滋味。
  至于风吹豆豉的吃法,很是简单。讲究点的,炒上些火腿肉丁。平常人家,和着青辣子或糊辣子一炒,满院子香,实在是下饭的佳品!
  总看见几个孩子,喜欢端了饭聚在巷口吃。白花花的米饭,一箸青菜,几片牛干巴,一撮豆豉,还你吃点我的,我吃点你的,煞是有趣。真想问问:油汪汪的黑红黑红的那一小撮,是风吹豆豉吗?

163

主题

619

回帖

3442

积分

首席版主

中华诗人名誉总编

Rank: 8Rank: 8

积分
3442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山夜间小吃

云南/吴然

  时序到了秋天,滇西保山白天还是很热,夜间就凉爽多了。上街走走,叫人眼馋嘴馋的,是那各色各样的小吃。
  炉火通红的羊肉汤锅和小锅米线摊,卤菜喷香的小酒馆和冷食店,吸引了不少“美食家”。我却喜欢和一些小娃娃,当然也有成年人,包括小娃娃们的爸爸妈妈们凑在一起,在别具风味的米酒、稀豆粉和水豆腐摊前蹲下来。
  不论米酒,还是稀豆粉,或者水豆腐,都是热的,据说吃了发汗,可以散热消暑。厚实的、古朴的、口小肚大的黑色土陶罐,盛了米酒、稀豆粉、水豆腐,或炖在火盆上,用炭火温着,只保持恰到好处的热度,绝不煮沸;或放在竹箩里,周围再填塞一些干净的用以保温的稻草、棉絮和布团。真的,这样的陶罐,这样的保温方式,我在别处,比如在昆明,就不曾见过。
  本来,晚饭是吃得饱饱的,但作为一个外地人,是经不住“尝个新鲜”的诱惑的。真便宜,花一块五,三样都品尝到了。米酒是甜的,有点酸味,也酸得正好;稀豆粉是咸的,水豆腐有甜的,也有咸的——我吃的是咸的,放了姜末、蒜汁、葱花、芫荽,再挑一点通红的油辣子……盛水豆腐的是精致的蓝花瓷碗,又干净,又小巧,捧在手上,吃得额头微微冒汗。看着我舔嘴咂舌,卖水豆腐的大嫂笑了。
  保山夜间小吃,听说要开到深夜。已经夜里10点多了,我买了一捧保山特产“绿心蚕豆”,嘎嘣嘎嘣,嚼着回旅馆的路上,迎面来的一群年轻人,正有说有笑地走进小吃摊呢……

本文载自《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19日   24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5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