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15-4-14 13:54 编辑
学赋斟要1
赋体物而浏亮
三余草堂
上大学的时侯,曾经学过《古代文体与写作》那时只是为了拿学分,也没有怎么认真地去写,后来工作了,一直都很忙,也无暇顾及写点东西。现在退休了却奔老字了,精力也不如以前了,可想写写的心却有增无减。这一不为赶时髦,二不为功利,只是给自己找点事做,自得其乐。更不想让自己的学业荒废,都还给老师。因此我把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试着写了一些诗赋。尽管自己还不满意,也难入方家眼目,但那毕竞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自己的孩子不嫌丑。人总是眼高手低,真正写好并非易事,不写更难找到规律。 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很早就被先民们利用,特别是最早的文学总集《诗经》里,就大量使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古代最早提出这三个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古人就是用这三个概念来概括诗经艺术的全部特征的。虽然也有不同阐释,但多数人还是基本认定这三个概念的。赋、比、兴的赋,是最基本和常用的表现手法。多见于大雅和颂诗。但国风小雅中也有不少。象长诗《七月》以季节物侯的变化,描写出农家生活的画卷。短诗《静女》,以戏剧性的场面,描写青年爱侣的人物和心理情感;《君子于役》、《十亩之间》、《无衣》等,都是用赋的手法来表现的。 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段,主要是敷陈其事,直接写景抒情,铺写内容。因此赋更具有“铺“、”布之义,是当时时空经纬的交织铺布的审美绾合。“赋之言铺直铺陈政教善恶”(郑玄《周礼·大师》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集传·葛覃》)。“《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赋、布、敷、铺并声近而义同”。(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下)当然也需要人物形象,对客观情景作生动的描绘。后来这种表现手法发展成一种文学样式----赋。 到了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最为流行的文体。在两汉的四百多年间,一般文人都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而成为盛极一时的“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汉赋的作者,有很多是从战国游说之士转化而来的帝王的“文学侍从,”和诸侯贵族的门客。在汉代大一统的形势下,纵横游说之术已经没有了市场,他们又不甘寂寞,便驰骋集思,把其才智与辩术用于文章与辞令之间,以词赋作为进身升迁之阶。 但赋的起源,并不产生于汉代,而是早在战国后期就已经产生了。从文学史上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注录了十篇,现流传的有五篇,都是用通俗的语言铺写的。这时的赋体还处在萌芽状态,是受先秦诸子散文和楚辞的巨大影响的产物。其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也就是说,所谓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皇甫谧在《三都赋序》中提到“不歌而诵谓之赋”,后遂将不合于乐,仅供朗诵之文辞称为赋。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因此这些赋体是接近散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