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太阳系诗联总裁 于 2017-3-4 22:45 编辑
虚情假境莫为诗
地球村诗联总裁在格老也“一个“春雪”何以令诗人抓狂?“下临帖交流说:“真诗人从不为风花雪月抓狂,唯有匠人热衷于此道。”楼主没有回应,后边的跟帖者也没有反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次续诗活动”主帖下,却有多位诗友着了格老也的道儿,还有贴出后联续诗的,比如针叶林先生就热情洋溢地贴了这样一帖:
“你这样解释就明白了,原来春雪是茶名。(太阳系诗联总裁注:其实还是没明白,详后)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
远来杜粉休嫌贵,要保身心快解囊。
我也续2句等于为“一壶春雪”牌茶叶或保健品作个广告~”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 格老也居然回了这样一帖:
“39楼摘录了那么多古人写烹茶的诗句,看看其“春雪”指什么不就结了?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在中诗发生的一幕会在这里重演?并且连程序都一样?特别是如观这等人,是完整经历过那次争论的,可是依然如故,不奇怪嘛?!”
无独有偶,有诗友爆料说,有署名为格老1A0001$者在中华诗词论坛律诗专栏也曾这样揶揄过疑为杨逍马甲的鸣鹧鸪先生:
“你也拿点真本事出来让人心里佩服一下嘛,成天就望文生义,斤斤计较,而对于诗本身却是一脑子浆糊。你看你那评诗,什么水平啊,村夫子评诗嘛。以前呢我还有兴趣一条条驳你,现在才发现你是这货,不但不想批你,避之而犹恐不及也。”
由此可见,格老也邀请续诗是假,借机贬损他人抬高自己才是真。事实上,“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放到古诗里实在是平常得紧,称为诗句倒也未尝不可。但是,一个时人给众多时人出题,首二句若用“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要求大家续诗,就是一个伪命题了,因为就时下而言,这两句已然不配称诗,而纯属匠人体了。
先看出题人。格老也其实就是格那丁,大家应该早就有所感知,格那丁可不是甘于寂寞的人,更不是隐士类型的人,无论“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是谁的句子,此题若由别人来出都情有可原,但由功利之心甚重的格那丁拿来戏耍众人,就有点儿滑稽了,谁不知格那丁的现实身份和网络中的作为与那两句设定的情境相去甚远呀?当然,即便是任何其他匠人类时人,此处的虚情假意也都是无法掩饰的。须知,隐士情怀不是笔下刻意塑造出来的,若是连情都失真了,又何以称诗呢?
次说造境。先说草堂二字,笔者手头没有纸质字词典,百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 草庐。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为:“原指草庐。后来文化人也常谦称自己的书斋楼堂为草堂。”过去的确可以这样理解,杜甫在成都的居处不就是简陋茅屋吗?时下则不然,城里早无人居草堂,乡村亦然,草堂之谓其实与用旧雨指代朋友别无二致,不合时宜不说,还难逃卖弄之嫌。一言以蔽之,设境嫌假。欲显古朴,实失典雅,得不偿失。
再说春雪。按格那丁自己的解释:“这里的“春雪”只能指上好的茶水。”有人指出此处重复,格那丁还不服,那么我们不妨按格那丁自己的解释替换一下,即把“一壶春雪试茶香”中的春雪用茶水代替,则原句变成:“一壶茶水试茶香”。这里显然不是出于修辞需要,与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显然不能同日而语。说穿了,其实就是在卖弄,意图显示自己有学问,知道春雪可以指代上好的茶水,这与有人刻意用旧雨指代朋友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凡此种种,其实均属较为典型的匠人笔法,斧痕太重,失却自然,读之乏味。遗憾的是,诗必情真,境必合宜,味必耐品,这些古人已然传承上千年的优良传统到今天算是被彻底颠覆了。
然则彼等何必如此呢?虚情假意莫为诗啊!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格那丁先生自己给出的解释最为合情合理:““春雪”是一个结,一个套,一个陷阱,一团疑云......”
|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威望 +10 |
金钱 +10 |
贡献 +10 |
收起
理由
|
如观
| + 10 |
+ 10 |
+ 10 |
欣赏佳作!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