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不会读平水韵 于 2016-9-25 20:44 编辑
推行新韵将破坏古典诗词文化纯属无稽之谈
注意到针叶林先生的奇文“推行新韵将破坏古典诗词文化“,本不想与之理论,因为我与针叶林先生的认知水准不在一个平台上,根本无法形成交集。但是,看到有首版级别的朋友也去跟着忽悠,就不得不说几句,以免定力不深的初学者被彼等误导。
针文的核心论点有二:一曰“诗词是艺术作品,不是社会语言的交流工具。所以不属于强制推行普通话的范围。文学艺术具有语言文字的独立性,这是受宪法保护的。”二曰“人们喜爱古诗词的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音乐性,这是由诗词韵律决定的。如果按照普通话发音,有些诗词就与格律不符,人们就再也体会不到古诗词的音乐美。特别是一些入声字,更是决定了很多古诗词的声韵特点。按照普通话,很多入声字变为平声,于是很多诗词成为出律之作,这不是对古典诗词文化的破坏吗?”
诗词是艺术作品,不是社会语言交流的工具。这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备受推崇的唐诗用韵是建立在当时的读书音基础之上的,唐诗固然没有作为社会语言的交流工具,却也没有与当时官场人士和读书人阶层所用的读书音形成矛盾,二者其实是一致的。今天的读书音变了,变得与中古相去甚远,今天的读书人乃至官场人士都是用的普通话,那么中古平水韵便与此形成了巨大矛盾,巨大到什么成都呢?当然是巨大到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和官场人士已经没有哪怕是一人能够读得出、听得懂平水韵了。时人的所谓平水韵诗作,其实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了。事实上,宪法和国家语言文字法都没有默认或强行倡导在全国范围内用平水韵为诗的法条。有人说,诗极另类,诗人亦然。一个合格的诗者理当自觉地为维护当代官话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只顾自己玩乐,全然不顾广大国民的感受。平水韵不过圈内人玩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消消停停地玩玩本来无可厚非,将推行新声韵的举措扣上破坏古典诗词文化的帽子就太过分了,这不倒打一耙吗?
唐诗作为一座丰碑已经屹立一千多年了,无论读书音怎么变,佳作还是佳作。在不久前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上,所有主持人、嘉宾和选手都是清一色用现代读书音——普通话诵读唐诗宋词的,河北卫视的同类节目也是如此。这些都能说明问题。另外,不管有无入声读法背景,其实我们都无法读出中古读书音亦即中古平水韵那曼妙的味道了。吴语不行,粤语不行,闽语还不行,湘语也不行,任何一地现今方言都不行。这里还有个欣赏借鉴古人诗作与时人创作的问题,我们说,欣赏借鉴古人作品时,你尽可采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去领略唐宋诗词的音乐美,而时人创作则不然。欣赏过去而用拟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创造现在和未来的权利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便完全可以回避这一尴尬,为什么非要拿着自己也读不出听不懂的东西冒称平水韵作品去蒙骗世人呢?还有一个说法也很可笑,即认为只要会入声读法便算会读平水韵了,其实很多字的古今读法中声母韵母调值都变了,那是整个语音系统的变异,岂是只差几个入声读法那么简单。 必须说明,唐人创作时并未预料到后世读书音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他们创作时是合律的,他们用当时的读书音诵读自己或时人作品时也是合律的,而时人却根本无法读出他自己或其他时人用所谓平水韵创作的近体诗。这能比吗?这不开玩笑吗?这不惹国际诗界笑话吗?
|